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孙建好

作品数:94 被引量:1,199H指数:21
供职机构: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文化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1篇期刊文章
  • 7篇专利
  • 4篇科技成果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7篇农业科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建筑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46篇玉米
  • 37篇间作
  • 21篇小麦
  • 19篇土壤
  • 15篇作物
  • 14篇玉米间作
  • 12篇施肥
  • 11篇施氮
  • 11篇种间
  • 10篇水分
  • 10篇利用效率
  • 8篇豆科
  • 8篇水分利用
  • 8篇种间竞争
  • 7篇氮素
  • 7篇水分利用效率
  • 6篇豌豆
  • 6篇间套
  • 5篇氮肥
  • 5篇养分

机构

  • 93篇甘肃省农业科...
  • 35篇中国农业大学
  • 10篇甘肃农业大学
  • 6篇南阳师范学院
  • 4篇学研究院
  • 3篇河南农业大学
  • 2篇西北农林科技...
  • 2篇青岛农业大学
  • 2篇兰州城市学院
  • 1篇北京市农林科...
  • 1篇吉林大学
  • 1篇山东省农业科...
  • 1篇教育部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民勤县农业技...
  • 1篇北京市农林科...
  • 1篇武威市凉州区...
  • 1篇中化现代农业...
  • 1篇甘肃华瑞农业...

作者

  • 94篇孙建好
  • 42篇赵建华
  • 34篇李隆
  • 31篇李伟绮
  • 17篇张福锁
  • 14篇包兴国
  • 9篇陈伟
  • 8篇叶优良
  • 7篇刘生战
  • 7篇程序
  • 7篇李玉英
  • 5篇杨思存
  • 4篇李娟
  • 4篇郭天文
  • 4篇吴科生
  • 4篇舒秋萍
  • 4篇余常兵
  • 4篇马忠明
  • 4篇杨新强
  • 3篇李晓林

传媒

  • 15篇甘肃农业科技
  • 7篇植物营养与肥...
  • 7篇干旱地区农业...
  • 6篇中国生态农业...
  • 5篇寒旱农业科学
  • 4篇中国土壤与肥...
  • 3篇农业工程学报
  • 3篇中国农业大学...
  • 2篇水土保持学报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草业学报
  • 1篇植物生态学报
  • 1篇生态学报
  • 1篇中国农业科技...
  • 1篇土壤通报
  • 1篇水土保持研究
  • 1篇玉米科学
  • 1篇北方园艺
  • 1篇大豆科学
  • 1篇华北农学报

年份

  • 2篇2024
  • 8篇2023
  • 3篇2022
  • 3篇2021
  • 3篇2020
  • 4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5篇2016
  • 5篇2015
  • 4篇2014
  • 7篇2013
  • 5篇2012
  • 5篇2011
  • 3篇2010
  • 7篇2009
  • 6篇2008
  • 5篇2007
  • 2篇2006
  • 5篇2005
9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施氮对蚕豆/玉米间作系统蚕豆农艺性状及结瘤特性的影响被引量:29
2009年
【目的】旨在探明施氮对蚕豆/玉米间作体系蚕豆农艺性状和结瘤特性的影响,为河西走廊灌区豆科/禾本科间作体系氮素管理和高产高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06-2007年在甘肃省农科院白云试验站分别采用裂区设计和原位根系行分隔法设计了蚕豆/玉米间作体系的氮梯度试验和根系分隔微区试验,研究不同氮水平下蚕豆/玉米种间互作对蚕豆农艺性状和结瘤特性的影响。【结果】施氮对蚕豆地上部生长和产量性状均无显著影响,但显著地抑制了蚕豆结瘤,产生了"氮阻遏"效应,且随着施氮量增加和蚕豆生长,"氮阻遏"效应愈加明显。随着蚕豆与玉米两种作物生长发育,作物根系相互促进作用逐渐增强,显著地促进了根瘤发育,且产生了"减缓效应",平均为14.4%;根系互作相对于无根系互作处理蚕豆结瘤平均增加10.2%。【结论】蚕豆/玉米种间根系相互作用促进了蚕豆结瘤,减缓了"氮阻遏"效应,显著提高了蚕豆产量性状而实现了蚕豆增产。
李玉英孙建好李春杰李隆程序张福锁
关键词:蚕豆根系分隔施氮
河西绿洲灌区耕层土壤养分状况评价被引量:3
2010年
对河西绿洲灌区土壤养分进行的研究表明,该区土壤偏碱性,有机质含量较低,碱解氮含量偏低,有效磷含量中等偏上,速效钾已表现出亏缺趋势;中量元素钙、镁含量均很高,有效硫含量处于较高水平;微量营养元素硼、铜、铁含量丰富,锰含量处于中等偏低水平,锌含量处于中等偏高水平。建议该区域应增施有机肥或秸秆还田,氮肥以追施为主,适当补充磷钾肥,土施或喷施一定量的微量元素锰和锌。
崔云玲马忠明杨君林孙建好张立勤
关键词:绿洲灌区耕层土壤养分
根际分隔对玉米/豌豆间作种间竞争及豌豆结瘤固氮的影响被引量:10
2016年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玉米/豌豆间作条件下,两种施氮水平(0、0.15 g·kg^(-1))及三种分隔方式(不分隔、塑料膜分隔、尼龙网分隔)对玉米、豌豆生长及豌豆结瘤固氮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作相比,玉米/豌豆间作后对玉米的生长和养分的吸收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在整个生育期,玉米生物量的增加量随着豌豆生育期的推进而增加,豌豆苗期、豌豆结荚初期、豌豆收获期玉米的生物量在不施氮肥条件下分别增加:28.5%、32.8%、48.7%;在施氮0.15 g·kg^(-1)时分别增加-8.6%、8.1%、63.2%。在玉米豌豆间作体系中三种分隔方式玉米生物量的大小顺序为:间作不分隔>间作尼龙网隔>间作塑料膜分隔>单作;在不施氮肥时,间作后豌豆苗期生物量与单作相比增加显著,增加幅度达35.8%;随着玉米生育期的推进,间作豌豆的生物量增加幅度随着降低,到豌豆收获期与单作豌豆相比差异不显著。收获时三种分隔方式豌豆生物量的大小顺序为:间作塑料膜分隔>间作不分隔>间作尼龙网隔>单作;在施氮肥时,随着玉米的生长间作豌豆与单作豌豆相比显著减产,收获时三种分隔方式对豌豆生物量的大小顺序为:间作尼龙网隔>间作塑料膜分隔>单作>间作不分隔。与单作相比,间作提高了豌豆的结瘤数;间作不分隔、间作尼龙网隔、间作塑料膜分隔条件下,碗豆的结瘤数分别增加120%、82.5%、22.5%。
李娟王文丽赵旭孙建好
关键词:间作种间竞争固氮
干旱风沙灌漠土玉米田树脂包衣尿素施用效果研究被引量:2
2005年
田间试验对比研究了树脂包衣尿素和普通尿素在灌漠土和风沙土两种土壤上种植玉米的肥料投入产出效益和产量差异。结果表明:树脂包衣尿素在灌漠土和风沙土两种土壤的玉米产量效应上均有良好的表现,与等氮量的普通尿素相比,灌漠土玉米增产6.4%,风沙土玉米增产15.4%。而在灌漠土和风沙土上分别施用是常规氮肥用量50%和67%的包衣尿素,则可获得与普通尿素相等的产量。灌漠土上施用树脂包衣尿素的经济效益好于普通尿素。风沙土上施用等氮量包衣尿素时,经济效益最好,施用67%包衣尿素时,经济效益略低。灌漠土与风沙土两个试验点比较,风沙土试验点不但施氮量比灌漠土高出127.5 kg/hm2,而且其产量还略低于灌漠土试验点。
徐秋明孙建好曹兵李亚星黄德明
关键词:风沙土灌漠土玉米
一种适时灌溉系统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适时灌溉系统,包括输水装置、至少一个储水装置和至少一个灌水器装置,输水装置的一端通过输水管路与至少一个分水管路连通,各分水管路上通过进水管连通有至少一个储水装置,储水装置与进水管之间设置有浮球阀,浮球阀设...
孙建好李伟绮赵建华陈亮之梁俊杰李国权赵磊
文献传递
三种豆科作物与玉米间作对水分利用的影响被引量:22
2008年
在甘肃河西灌区,对蚕豆、豌豆、大豆3种豆科作物与玉米间作下水分利用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时间和氮水平下,3种豆科作物土壤水分含量变化不同。3种豆科作物与玉米间作相对于单作,不施氮条件下,蚕豆/玉米间作水分用量(WU)减少5.05%,水分利用效率(WUE)增加26.23%;大豆/玉米间作WU和WUE分别减少0.97%、23.12%;豌豆/玉米间作WU增加13.05%、WUE减少17.08%。在225kg/hm^2氮水平下,3种豆科作物与玉米间作相对于单作WU减少3.69%~7.26%,蚕豆/玉米和豌豆/玉米间作相对于单作WUE增加33.33%和23.45%,而大豆/玉米间作肌压减少12.92%。
叶优良李隆孙建好
关键词:土壤水分含量水分利用效率
甘肃省小麦施肥现状分析与评价被引量:14
2013年
为了摸清甘肃省小麦施肥现状,为提高养分资源利用率与合理施肥提供依据,2008—2009年对甘肃省内定西、陇东、高寒区、沿黄灌区、河西等5个典型生态区农户用肥习惯及用肥量、用肥种类等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调查区小麦施氮、磷肥量普遍偏高,钾肥明显不足;不同生态区养分投入比例不协调,春小麦相对施肥比较适宜,冬小麦磷/氮比普遍偏高;小麦主要以施基肥或种肥为主,追肥量相对较少;肥料品种主要以尿素、磷酸二铵、碳酸氢铵和普通过磷酸钙为主,复合肥(小麦专用肥)有一定的施用面积,但总体比例还较低。
陈伟孙建好赵建华
关键词:小麦施肥现状分析评价
玉米行距对大豆/玉米间作产量及种间竞争力的影响被引量:10
2015年
为明确大豆/玉米间作体系中玉米最佳种植行距,通过设置5个间作玉米种植行距(D10:10 cm、D20:20 cm、D45:45 cm、D60:60 cm、D70:70 cm),研究不同玉米种植行距对作物产量、体系生产力、种间相对竞争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行距改变不影响间作产量优势,土地当量比(land equivalent ratio,LER)均大于1;随玉米行距的增加,间作大豆产量随之下降,间作玉米产量随之升高,系统生产力(system production,SP)随之提升;间作玉米行距改变显著影响了间作大豆的结荚数和单株粒数,单株结荚数从D10处理的38.5荚·株-1下降为D70处理的15.8荚·株-1,单株粒数从D10处理的66.6粒·株-1下降为D70处理的26.4粒·株-1;随玉米行距的增加,间作玉米穗粒数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D60处理穗粒数最大,达606粒;间作玉米行距改变显著影响了种间相对竞争力,随间作玉米种植行距的增加,大豆相对于玉米的竞争力Asm逐渐弱化,竞争力平衡点出现在D45处理,采样期平均Asm为0.01。因此,综合考虑间作体系产量,作物产量和种间竞争力,D45处理为大豆/玉米间作体系间作玉米的最佳行距配置。
赵建华孙建好樊廷录李伟绮唐晓东
基于AMMI模型和GGE双标图的玉米区域试验分析
2023年
为了明确甘肃省2013年玉米区域试验参试品种的丰产性和稳定性,为玉米品种的推广提供参考,选用2013年甘肃省中晚熟组玉米品种区试参试14个品种(系)、5个试点的试验数据,利用基于R语言的AMMI和GGE双标图分析参试品种的丰产性和稳产性以及试点环境的区分力和代表性。结果表明,高产品种为泰玉1028、五谷568、龙博士7号、SN318,理想区试点是酒泉和武威。综合分析2种模型,高产又稳定的理想品种为龙博士7号。SN318适宜在酒泉种植,泰玉1028、五谷568、龙博士7号适宜在武威、张掖地区种植。AMMI模型与GGE双标图可以合理有效地评估品种(系)和区域。
李伟绮支小刚赵建华孙建好曹素珍谷科强
关键词:AMMI模型分析GGE双标图丰产性适宜性
种间相互作用对作物生长及养分吸收的影响被引量:89
2009年
田间试验采用裂区设计,研究了蚕豆、大豆和小麦在两个施氮水平下与玉米间作对作物生长和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作相比,间作对蚕豆生长和养分吸收无明显影响;间作促进大豆前期生长,但在玉米旺盛生长期其生长和养分吸收受到抑制;间作对小麦生长和养分吸收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与蚕豆间作,玉米能够获得更高的产量和养分吸收量;与大豆间作,对玉米前期生长有抑制作用,但玉米旺盛生长后其生长和养分吸收有明显增加;与小麦间作,在共处期玉米生长受到强烈抑制,小麦收获后玉米生长开始逐渐恢复。蚕豆/玉米间作具有产量优势,大豆/玉米间作为产量劣势;小麦/玉米间作在低氮条件下为产量劣势,提高氮肥用量可恢复以至达到单作水平。分析认为,蚕豆和大豆生物固氮和根系分泌物活化土壤磷的特点促进了玉米的生长,小麦强的根系竞争能力抑制了玉米生长;在共处期玉米的遮荫作用会抑制大豆的生长,而小麦收获后受抑制的玉米产量有向单作水平恢复的能力。表明选择合理的作物配置能够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促进种间有益作用,提高作物产量。
余常兵孙建好李隆
关键词:豆科间作种间相互作用
共1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