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海波
- 作品数:27 被引量:84H指数:6
- 供职机构: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南京医科大学科技发展基金南京市医学科技发展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颈髓动静脉瘘1例分析
- <正>目的探讨脊髓动静脉瘘的临床表现及诊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脊髓动静脉瘘的诊疗过程。结果脊髓核磁共振提示颈2-胸1髓内异常信号,脊髓肿胀,脊髓血管造影未见异常,疗效不佳,2月后复查血管造影,提示颈2-3水平脊髓动静...
- 姜海波
- 文献传递
- 超声检查用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评估及脑梗死诊断价值分析
- 2021年
-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评估及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经MRI证实为急性脑梗死的患者37例(观察组),以及MRI未见脑梗死的健康体检者37例(对照组)。采用超声和CT对两组患者进行诊断。结果观察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收缩期峰值流速显著低于对照组,而阻力指数、搏动指数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上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检查中对脑梗死患者进行超声检查诊断,能更准确地检查出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且能显示斑块类型,可为治疗和预防提供可靠数据。
- 龚凯琳沙瑞娟姜海波陈洁何健
- 关键词:超声检查CT颈动脉粥样斑块脑梗死
- 重症病毒性脑炎后阵发性交感神经过度兴奋一例报道
- 患者为女性,27岁,因'急起发热、头痛12天,行为异常3天'入院.入院前12天前出现发热,体温最高39℃,予'头孢'、左氧氟沙星治疗9天后体温下降.入院前3天前,家人发现其莫名发笑,与之交流,答非所问,行为幼稚,当地医院...
- 姜海波曹辉
- 颈动脉夹层的诊断和治疗策略
- 目的:探讨颈动脉夹层的诊断和治疗策略.方法:对3例表现为颈动脉管腔狭窄、缺血性卒中的患者进行诊断分析,随后进行支架植入术治疗,观察疗效.结果:病例1:患者张XX,女,33岁,因'右侧肢体活动障碍,言语不能2天'入院.既往...
- 姜海波曹辉
- 基底动脉重度狭窄脑梗死患者急诊支架置入治疗
- 邱峰曹辉张尧杜明洋姜海波
- 实时动脉测压装置在脑动脉支架植入术中的应用
- 2024年
- 目的采用实时动脉测压装置评估脑动脉支架植入术前后狭窄近端动脉压力及外周血压变化的情况,同时评估该动脉测压装置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取经DSA诊断为颈动脉狭窄者50例和椎动脉狭窄患者50例,行脑血管支架植入治疗过程为将导引导管送至治疗血管的狭窄近端,连接实时动脉测压装置测量动脉压力,同时测量相应上肢平均外周血压,同样方法记录支架植入术后近端平均动脉血压及上肢平均外周血压,比较支架前后狭窄近端压力差均值变化并评估影响因素,同时评估动脉测压装置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结果100例脑动脉狭窄患者术前术后近端压力差获取率100%,且患者术前术后狭窄近端平均动脉压力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同组重度狭窄患者治疗前平均动脉压明显高于中度狭窄患者(P<0.05);椎动脉组中仅重度狭窄患者在支架植入术后平均外周血压较术前明显减低(P<0.05)。颈动脉组动脉压力差值明显高于椎动脉组患者(P<0.05)。对于颈动脉狭窄行支架植入术的患者,术前术后平均动脉压力差为(18.03±17.28)mmHg(1 mmHg=0.133 kPa),压力差变化与外周血压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0.448,P>0.05),与血管狭窄程度呈正相关(r=0.827,P<0.001)。对于椎动脉狭窄行支架植入术的患者,术前术后平均动脉压力差为(10.25±16.75)mmHg,与外周血压呈现正相关(r=0.664,P<0.05),与血管狭窄程度呈正相关(r=0.843,P<0.005)。所有患者术前术后动脉压力差值相关性分析也显示血管狭窄程度与狭窄近端术前术后的动脉压力差呈正相关(r=0.693,P<0.005)。采用动脉测压装置在监测过程中无斑块脱落,未出现血管夹层及栓塞出血等相关并发症。结论采用实时动脉测压装置可安全有效监测脑动脉支架植入术中及术后动脉压力变化情况,动脉支架植入可有效降低狭窄近端的动脉压力,对于早期预估血管狭窄程度及�
- 刘艳艳曹辉刘犇杜明洋张尧蓝文雅姜海波许丽丽马志邱峰
- 关键词:脑血管介入治疗颈动脉椎动脉
-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68例临床特点和影像学分析
- 林兴建余年张燕芳姜海波
- 帕金森病患者外周神经病变与维生素B12水平的相关性被引量:6
- 2017年
- 目的:分析帕金森病患者外周神经病变程度及维生素B12水平,探讨神经病变及体位平衡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50例帕金森病患者及50例年龄性别相当的健康对照者使用肌电图进行神经功能评估,检测血清叶酸及维生素B12水平,并通过临床Tinetti量表评估平衡功能。结果:帕金森病患者外周神经功能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叶酸及维生素B12水平低于对照组,维生素B12浓度与帕金森病患者周围神经损害程度呈负相关,帕金森病患者临床平衡能力与外周神经传导速度呈正相关。结论:帕金森病患者周围神经功能损伤较健康同龄人显著增多,其原因主要为帕金森病患者体内叶酸、维生素B12的缺乏。而外周神经功能病变可导致帕金森病患者体位平衡能力的进一步下降。
- 邱峰吴越曹辉华平张尧杜明洋姜海波
- 关键词:帕金森病外周神经病变维生素B12
- 脑梗死合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 2024年
- 目的探究影响脑梗死合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2月15日至2023年1月15日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收治的脑梗死合并COVID-19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早期神经功能是否恶化分为进展组和非进展组,比较两组之间临床特征的差异。结果本研究共纳入56例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其中进展组16例,非进展组40例。进展组年龄[(74.31±12.04)岁]高于非进展组[(67.18±8.15)岁](P<0.05),既往有冠心病史和糖尿病史的比例较非进展组更高(均P<0.05)。在实验室检查指标中,进展组的单核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糖化血红蛋白、乳酸脱氢酶、肌红蛋白、白蛋白、D-二聚体、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明显高于非进展组(均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反应蛋白是脑梗死合并COVID-19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84,95%CI:1.002~1.173,P<0.05),ROC曲线下面积为0.825(95%CI:0.709~0.941,P<0.001)。结论脑梗死合并COVID-19早期神经功能恶化更容易发生于年龄较大、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凝血和炎症指标异常的患者中,C反应蛋白增高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
- 马志姜海波蓝文雅许丽丽杜明洋曹辉邱峰
-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C反应蛋白D-二聚体
- 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成功再通后延迟性神经功能改善的预测因素分析
- 2024年
- 目的探讨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血管成功再通后延迟性功能改善(DFI)的发生率及其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2月至2021年12月期间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和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宿迁医院神经内科接受急诊血管再通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早期神经功能改善(EFI)定义为对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4分以上的患者在血管成功再通24 h后有4分以上的改善;或对于NIHSS评分≤4分的患者,血管再通24 h后NIHSS评分降至0或1分。DFI定义为早期神经功能无改善的患者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2分。将单因素分析中P<0.1的变量纳入多变量logistic回归模型,确定DFI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最终347例患者进入统计分析。平均年龄65岁,男性占比62%,中位NIHSS16分。在347例患者中,185例(53.3%)患者发生EFI。与非EFI组患者相比,EFI组患者年龄(P=0.028)和基线NIHSS评分(P=0.007)更低,症状性颅内出血(P<0.001)以及肺部感染(P=0.002)的发生率更低。在162例非EFI患者中,36例(22.2%)患者出现DFI。与非DFI组患者相比,DFI组患者年龄(P<0.001)和基线NIHSS评分(P<0.001)更低,房颤(P=0.008)以及症状性颅内出血(P=0.003)发生比例更低,而吸烟患者的构成比更高(P=0.03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0.94,95%CI=0.89~0.98]、基线NIHSS评分(OR=0.88,95%CI 0.81~0.96)、侧支循环(OR=8.33,95%CI 2.41~28.82)以及症状性颅内出血(OR=0.20,95%CI 0.04~0.93)是DFI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在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成功再通的患者中,超过一半比例患者发生EFI,而在非EFI患者中也有超过20%的患者发生DFI。年龄、基线NIHSS评分、侧支循环以及症状性颅内出血对于DFI发生至关重要。需关注以上因素以加强对急性大血管闭塞机械取栓的管理。
- 蓝文雅杜娟邱峰姜海波杜明洋许丽丽曹辉
- 关键词:血管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