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姜子绍

作品数:33 被引量:944H指数:14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领域野外台站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30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31篇农业科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18篇土壤
  • 13篇棕壤
  • 12篇施肥
  • 11篇潮棕壤
  • 8篇不同施肥
  • 7篇作物
  • 6篇施肥制度
  • 6篇微生物
  • 6篇不同施肥制度
  • 5篇有机碳
  • 5篇土地利用方式
  • 5篇土壤微生物
  • 5篇物量
  • 5篇不同土地利用
  • 5篇不同土地利用...
  • 4篇养分
  • 4篇生物量碳
  • 4篇土地利用
  • 4篇周转率
  • 4篇作物产量

机构

  • 33篇中国科学院
  • 5篇中国科学院研...
  • 2篇沈阳农业大学
  • 1篇东北农业大学

作者

  • 33篇姜子绍
  • 32篇宇万太
  • 21篇马强
  • 20篇周桦
  • 7篇张璐
  • 6篇赵鑫
  • 5篇柳敏
  • 4篇沈善敏
  • 4篇朱先进
  • 2篇刘焕军
  • 2篇徐永刚
  • 2篇毕明丽
  • 1篇李建东
  • 1篇李新宇
  • 1篇丁怀香
  • 1篇张兴义
  • 1篇姜春明
  • 1篇李欣宇
  • 1篇张新乐
  • 1篇赵颖

传媒

  • 6篇土壤通报
  • 5篇应用生态学报
  • 4篇中国生态农业...
  • 4篇生态学杂志
  • 2篇光谱学与光谱...
  • 2篇中国土壤与肥...
  • 1篇生态学报
  • 1篇植物营养与肥...
  • 1篇华北农学报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土壤
  • 1篇干旱地区农业...
  • 1篇吉林农业大学...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5
  • 5篇2010
  • 11篇2009
  • 5篇2008
  • 5篇2007
  • 5篇2006
3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同施肥制度对潮棕壤微生物量碳的影响被引量:20
2007年
利用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下辽河平原地区不同施肥处理下潮棕壤微生物量碳的变化。结果表明:不施肥处理的微生物量碳含量最低,化肥均衡施用和施用循环肥均能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P<0.05),以化肥N、P、K+循环猪圈肥处理效果最好;各处理的微生物量碳均呈现出春冬季较低,夏秋季较高的趋势;化肥均衡施用配合循环肥能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周转强度,缩短周转时间(P<0.05),以化肥N、P、K+循环猪圈肥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周转时间最短,1年可周转1.03次。
宇万太赵鑫姜子绍李欣宇马强周桦
关键词:施肥土壤微生物量碳周转率
不同施肥制度下潮棕壤钾素肥力演变
姜子绍
关键词:钾素肥力
田埂宽度与种豆对稻田速效磷侧渗流失的影响被引量:2
2016年
通过对不同宽度及其上种豆与否的稻田田埂内外侧0~60 cm剖面速效磷浓度及贮量的变化情况监测,分析了田埂宽度与种豆对稻田速效磷可能经田埂侧渗流失的影响。不种豆条件下,田埂宽度由40 cm增厚至50 cm和60 cm,速效磷向田埂外侧迁移,平均可减少2.19 kg hm^(-2)和2.36 kg hm^(-2);种植大豆条件下,田埂宽度增厚至50 cm和60 cm,速效磷可减少2.69 kg hm^(-2)和5.08 kg hm^(-2)。田埂上种植大豆可使内、外剖面间速效磷贮量差提高7.9%。尽管大豆吸收有助于降低田埂速效磷浓度,但由于大豆根系会在田埂中造成大孔隙,因此田埂种植大豆时应适当加宽田埂,以减小速效磷侧渗流失风险。田埂中40~60 cm土层水分充足,速效磷浓度、贮量均较高,可能是稻田速效磷侧渗流失的主要通道。
姜子绍马强宇万太张鹏里李新永张璐周桦
关键词:稻田田埂
不同水分条件下化肥对玉米产量的贡献被引量:2
2010年
以16年长期定位试验为平台,研究了8种施肥制度与4种降雨年景条件下肥料的增产、稳产性能及其对产量的贡献。结果表明:施肥与水分条件对玉米产量均有显著影响,平水年份玉米产量最高,肥料增产效果也达到最佳,其次为丰水年,旱、涝年份最低;N、P和K配施玉米产量最高,无N肥处理作物产量偏低,但在旱、涝条件下P、K肥有利于提高玉米的抗逆性;对玉米产量贡献N>P>K,单施K肥其在平、丰水年对产量贡献率为负值,说明这一地区K尚未成为玉米生产中的限制因子,其只有与N肥配施才可发挥增产作用。综上,合理的养分配施可以提高肥料对玉米产量的贡献,促进肥料交互作用对产量的提升,同时,适宜的水分条件可使肥料增产作用更好发挥。
马强宇万太姜子绍周桦
关键词:长期定位试验降雨施肥
酸性土壤供氮力几种指标的综合评价
模拟旱地条件进行黑麦草盆栽试验,对不同供氮力指标与黑麦草吸氮量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短期好气培养法测定的可矿化氮与吸氮量相关系数为0.820;氯化钾与氯化钙浸提的硝态氮与黑麦吸氮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92和0.91...
姜子绍宇万太周桦马强
关键词:棕壤黑麦草
不同施肥制度对作物产量及土壤磷素肥力的影响被引量:37
2009年
在潮棕壤上连续进行18年的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制度对作物产量和土壤磷素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处理相比,施用磷肥有明显的增产和稳产作用。不施磷肥处理,土壤磷素收支赤字,土壤全磷和速效磷含量均明显下降,且土壤磷收支的盈亏值与土壤速效磷的增减量呈显著直线相关;施磷肥处理,土壤磷素收支盈余,18年间耕层土壤全磷含量均明显提高,提高幅度为0.02~0.04g·kg-1,土壤速效磷含量亦明显增加,特别是在试验的后几年,土壤速效磷含量似有加速上升的趋势。施氮肥对玉米有明显增产作用,施磷钾肥对玉米增产作用不明显;大豆则相反,施氮肥增产作用不明显,施磷钾肥有显著增产作用。
宇万太姜子绍马强周桦
关键词:施肥制度作物产量磷素土壤肥力
不同施肥模式下潮棕壤微量元素含量及其变化状况被引量:10
2009年
了解下辽河平原地区不同施肥模式对于土壤微量元素含量及其变化的影响。利用下辽河平原18年的定位试验,对不同施肥处理下土壤中Fe、Mn、Zn、Cu、Pb的含量及其变化进行研究。下辽河地区所测微量元素含量均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长期采用常规施肥方式不会对土壤造成污染;除了Fe以外,试验前后所测元素的变化量在施肥处理与CK间均有显著差异,而各元素的变化量在养分循环处理与化肥处理间无显著差异;长期试验过程中,对照处理除了Zn以外均表现出下降的趋势,施肥处理除Cu以外均表现为增加的趋势;重茬玉米地中Cu含量比豆茬玉米地高。下辽河平原地区不同施肥模式下微量元素含量均低于国家限定标准,不会对土壤造成污染;不同施肥模式下微量元素变化不同,但养分循环再利用能够增加农田中微量元素的输入,对于维持农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朱先进姜子绍马强周桦宇万太
关键词:微量元素施肥养分循环潮棕壤
不同施肥制度对肥料利用率的影响被引量:24
2009年
通过17年的长期定位肥料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制度对肥料利用率的影响,以期为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N、P、K肥的当季利用率随施肥不同差异较大,施用有机肥的处理作物对N、P、K的利用率高于单施化肥的处理。P肥累积利用率在各个处理中均有明显的增加,表现出极好的残效;除单施N肥处理外,其他处理的N肥累计利用率均呈增加趋势;K肥的累计利用率在施用有机肥的处理上表现出明显的增加趋势,其他处理不明显。
宇万太姜子绍赵鑫柳敏
关键词:N肥P肥K肥肥料利用率
利用PLFA方法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潮棕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被引量:41
2010年
目的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潮棕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方法以中国科学院沈阳生态实验站的长期定位试验为平台,利用磷脂脂肪酸(PLFA)技术研究农田、裸地、割草和休闲4种土地利用方式对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其中农田土地利用方式又包括对照处理(CK)、循环猪圈肥处理(M)、化肥处理(NPK)和化肥+循环猪圈肥处理(NPK+M)。结果细菌脂肪酸和真菌脂肪酸与总PLFA变化规律相似,均为休闲和割草处理最高,农田居中,裸地最低;农田各处理间PLFA含量差异较小,其中M处理最高,其次为CK和NPK+M处理,NPK处理最低;自然撂荒和有机肥的施用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而施用化肥则降低了微生物PLFA量;自然生态系统中土壤具有较高的G+PLFA/G-PLFA比值(革兰氏阳性菌与革兰氏阴性菌的PLFA比值),而耕作和施用化肥则降低了这个比值;休闲和割草处理具有较低的细菌与真菌的PLFA比值,农田生态系统和裸地细菌PLFA/真菌PLFA比值则较高;土壤PLFA与土壤养分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量与土壤有机质和全氮显著相关。结论长期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明显导致了土壤微生物量和群落结构的差异。
毕明丽宇万太姜子绍马强张璐徐永刚
关键词:潮棕壤土地利用方式磷脂脂肪酸
不同施肥模式下作物收获物中微量元素含量及其分配研究被引量:8
2009年
以下辽河平原一组18年的定位试验为平台,研究长期不同施肥处理作物收获物中Fe、Mn、Zn、Cu含量及其分布。结果表明:作物收获物中微量元素含量表现为Fe>Mn、Zn>Cu,且玉米收获物各元素含量远高于大豆;处理间微量元素含量差异显著,表现为NPK+M>NPK>M>CK;作物收获物中微量元素含量与作物籽实或秸秆产量间有显著相关性,玉米收获物中Fe、Mn、Zn、Cu含量与秸秆产量的线性回归关系中R2分别为0.99、0.94、0.92、0.87,大豆收获物中Fe、Mn含量与秸秆产量的线性回归关系中R2均为0.97,Zn、Cu与籽实产量的线性回归关系中R2分别为1.00和0.97。不同施肥处理间微量元素分配存在变异,但总体仍表现为玉米收获物中微量元素主要分配在秸秆中,而大豆籽实富集了大量的微量元素。采用秸秆还田等养分循环再利用措施,可实现农田微量元素可持续发展,因而应在农村加强秸秆还田等养分循环再利用措施的应用。
朱先进宇万太马强姜子绍周桦
关键词:施肥模式微量元素养分循环大豆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