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哲
- 作品数:20 被引量:30H指数:3
- 供职机构: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语言文字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更多>>
- “环形运动”还是“线性超越”——也谈中西“游历-朝圣叙事”兼与谢大卫教授商讨
- 2024年
- 以《西游记》为例,谢大卫将古代中国的“游历-朝圣叙事”概括为“环形运动”。若与此相应,则其所分析的《埃涅阿斯纪》和《上帝之城》亦不妨被称作“线性超越”。在西方的殖民历史与宗教扩张中,这种“线性超越”又呈现为“罗马帝国模式”与“基督教模式”的张力性混同。而鲁迅在《破恶声论》中所倡之普崇万物、回复本根的“环形运动”,则不仅直接否定了其时欲以基督教救国的线性方案以及基督教教义中的排他性和超越性,而且还为当今世界的知识与信仰提供了某种前宗教和前世俗的可能性。
- 姜哲
- “汇释汇校”:新教传教士《论语》英译研究方法导论
- 2014年
- 新教传教士的《论语》英译共有五部,其作者分别为马士曼、高大卫、理雅各、詹宁斯和苏慧廉。以"汇释汇校"这一中国传统的校勘与注疏方法对其进行整体性的研究,一方面,可以在中西方学术文化相交汇的语境下为这一传统方法增加新的内涵;另一方面,也是从现代诠释学的理论视域对传统校释观念的"整合"与"回归"。
- 姜哲
- 关键词:新教传教士《论语》英译
- 西蒙·莱斯《论语》英译本“前言”及“导论”研究被引量:3
- 2014年
- 西蒙·莱斯既是《论语》法译本的译者,也是《论语》英译本的译者。通过对其《论语》英译本诸种"书评"的阅读,本文将重点讨论该译本"前言"及"导论"中所涉及的某些理论问题。此外,在中西方学术文化相交汇的理论视域中,本文还对《论语》中相关语句的翻译进行了汇释汇校;进而,又对某些重要概念及其关系做出了辩读与阐释。
- 姜哲
- 关键词:西蒙《论语》英译本
- 对胡适《考证学方法之来历》的考证——兼及汉语学界明清学术与西学关系之研究
- 2024年
- 在论及明清学术与西学关系之时,很多中国学者都会援引“胡适”《考证学方法的来历》一文,即所谓明清考证学方法“全系受利玛窦来华影响”。而从所引文字及标题来看,实皆“转引”自徐宗泽《明清间耶稣会士译著提要》。考之《大公报》《华北日报》及“胡适日记”,徐宗泽所引却并非胡适本人观点,而恰是其反驳之假设。鉴于耶稣会士来华及其传播西学已是不争的事实,明清考证学或受其影响亦难称大胆之假设。但即便如此,其仍然需要小心的加以求证。明清学术与西学之关系实极为复杂,其参差互渗的往复交叠不仅需要沉潜的考证更有待于高明的决断。
- 姜哲
- 关键词:西学
- 西方汉学与中国经学的互动——以《论语》“信近于义,言可复也”的英译与诠释为例被引量:2
- 2019年
- 西方汉学的开端可以追溯至明末清初天主教耶稣会士来华传教。在"适应主义"的传教策略之下,耶稣会士对很多儒家典籍进行了翻译与解释,从而开启了西方汉学与中国经学互动共进的历史。刘殿爵以英文撰写论文探讨《论语》"信近于义,言可复也"的意义内涵,即是这种互动作用的典型案例。在这一过程中,汉学使得某些多少为自身语言的同质性所缓解的经学诠释问题,以一种较为"醒目"的方式重新被突显出来;而经学的回应也促进了有关问题向更加深入的方向发展。总之,西方汉学与中国经学的这种双向交流特别有利于中西文化的相互敞开与融通互释。
- 姜哲
- 关键词:汉学经学《论语》翻译
- 回到巴尔登斯伯格——《雪莱在中国(1905—1966)》中的跨国文献学考据
- 2024年
- 张静新著《雪莱在中国(1905—1966)》是一部“巴尔登斯伯格”式的著作。其通过比较文学所特有的跨语言、跨国族和跨文化研究,对1905年至1966年间雪莱在中国被接受和译介的事实与材料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跨国文献学考据”。在艺术性地安排与调配这些一手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该书不但对雪莱及其文学在中国曲折延伸的多维面向予以澄明,更是推动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比较文学化与世界文学化。
- 姜哲
- 关键词:比较文学
- 学科调整与理论重构——从“外国文学”到“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被引量:3
- 2015年
- 杨乃乔认为,比较文学的学科边界凭借语际与跨界两个维度的优势迅速向外扩张,最终比较视域与杰弗里·巴勒克拉夫的全球史观相呼应,成为比较文学研究者的身份标志。曹洪洋认为,"跨学科"是比较文学视域中不可或缺的构成因素,其对比较文学的身份认同必将继续做出重要贡献。姜哲认为,在中国语言文学的语境之下,"世界文学"的研究必然以"比较文学"为前提,即"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中的出场,必须是将其自身呈现于历史的、审美的和科际的关系系统中的出场。郭西安认为,比较视域概念是理解比较文学后设学科特性与研究定位的枢机;从视域到比较视域的推进,也在很大程度上标识出传统人文研究向后人文研究过渡的理念特征。梁丹丹认为,中西方文学的互动对话是一种含有比较文学互文性质的典范文本,这一文本是研究主体在中西方文化精神的汇通与融合中生成与创造出的新的诠释意义的文本,即比较文学所倡导的"第三种诗学"。
- 姜哲
- 关键词:《比较文学教程》世界文学外国文学学科调整法语文学英语文学
- 作为“补充”的“译名”--理雅各中国经典翻译中的“上帝”与“圣经”之辨被引量:4
- 2012年
- 理雅各对儒家经典及道家文献的翻译与注疏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作为一名新教传教士的理雅各,其翻译与诠释并未超越自身的理解视域。在此前提之下,应重点关注理雅各对"帝"或"上帝"以及"经"或"圣经"的译名翻译问题。通过对"God"、"Bible"、"Scripture"和"Canon"以及"经"和"圣经"的词源学考查及辩读,一方面可以寻绎出这些概念在其各自的文化语境中不断被"补充"与"替换"的"踪迹",另一方面也可以在中西经文互译的过程中揭示出这一作用如何体现于理雅各的翻译与诠释之中。
- 姜哲
- 关键词:理雅各上帝圣经
- 何为中国话语?为何比较文学?——论“异同游戏”对“可比性”问题的遮蔽
- 2023年
- “中国比较文学”在国际学界的发声固然十分重要,但其不能由是而成为争相举异的仓促之学,更不应将“比较文学”毫无底线地降解为“异同游戏”。即便其冒“中国学派”之名强“异质性”为“可比性”,亦只是源于对“法国学派”和“美国比较文学”的草率抽象而已。这种喧哗一时的“中国声音”不仅未能建构出独特的“中国话语”,反而聒碎了“中国比较文学”的初心。在重访“法、美之争”并钩稽二者之深细牵连的基础上,比较文学的“可比性”问题应该被功能化为一种“可汇通性”。这一理解既无违于“比”和“comparo”在古汉语及拉丁语中的“本义”,又可消解实体化的“可比性”所潜藏的范式规训,并阻遏其向“文学比较”的隐秘滑落。“可比性”犹如门户之“枢机”,入于中空之环,始可纵横捭阖、以应无穷。具体于“比较文学”,即是因由“后设语言”而对“比较之第三元”的先行组建,遂使“前两元”之间亲密相交、互文以见义。
- 姜哲
- 关键词:比较文学功能性
- 适应主义传教护教观之“孟子模式”——在理雅各、何进善及花之安的中文作品中识别福音派新教话语中的跨文化关联被引量:7
- 2011年
- 重新思考"传教士"一词第一代来华新教传教士的大部分工作皆零零散散,且带有试验性质。尽管如此,在这些传教士的第二代中却诞生了一种"传教士学术"(missionary-scholarship),此学术的话语意图(discursiveintentions)是要"理解"中国,并按他们自己的方式与中国的精英们打交道。传教士们成为宗教"专家"(specialist),不仅是精神大师,还是传教士知识分子,既呈现自己的基督教新教传统,又以相对巧妙的方式(sophisticated ways)
- 费乐仁姜哲张爽
- 关键词:FAB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