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已成为全球居民第三大死因[1],中国居民第一大死因[2]。中国与部分发达国家一样,脑卒中的发病率、患病率和病死率居高不下,已成为政府、家庭与个人的沉重负担[3,4,5]。2/3以上(70%~80%)的脑卒中为缺血性卒中,指南推荐急性期血管再通治疗包括溶栓与血管内治疗,但再通治疗具有高度时间依赖性,治疗越早患者预后越好[4,6,7]。由于受到治疗时间窗的限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接受血管再通治疗的比率仍然不高[8,9,10,11]。随着国内脑卒中中心建设的不断推进,院内延误已取得了重大改进,入院至溶栓时间(door to needle time,DNT)大幅缩短[12]。而院前急救环节成效欠佳,成为目前脑卒中救治延误的主要影响因素[13]。因此急需了解院前急救医生对脑卒中的识别能力与救治转送现状,以期明确成因,为优化改进提供科学依据。
目的总结第19届杭州亚运会救护车医疗保障经验,为今后大型体育赛事救护车医疗保障工作提供参考。方法根据亚运保障的实际情况,以突出重点、统筹兼顾为原则,确定保障对象;以动静结合、区域联动为原则配置各类救护车,救护车保障分为赛事侧和城市侧,以区域保障车作为赛事侧的补充和城市侧的保障,实行"一馆一策"、"一场一策"、"一地一策""一车一方案",通过亚运智能医疗急救保障信息系统(The Asian Games Intelligent Emergency Medical Support System,EMSS)实现各医疗点(室)、定点医院、管理指挥人员与救护车的互联互通。结果2023年9月16日08:00至2023年10月9日08:00期间,亚运会实际调用救护车207辆,竞赛场馆88(42.5%)辆,训练场馆11(5.3%)辆,非竞赛场馆30(14.5%)辆,区域保障车78(37.7%)辆;其中20辆场馆救护车空闲时参与了区域保障等任务;救护车共转送赛事侧患者345次,其中竞赛场馆转送次数最多,共187次,协办城市湖州转送次数最少,共6次;竞赛场馆救护车使用率最高为70.5%,训练场馆、非竞赛场馆、区域保障救护车使用率分别为45.5%、53.3%、42.3%;转送人员年龄中位数为26(21,36),男性居多(59.1%),运动员占52.5%,工作人员与观众分别占39.7%、7.8%,转送人员中出现关节损伤情况最多,为58(16.8%)例;区域保障救护车参与转运和补位75次,其中转运17(22.7%)次,补位58(77.3%)次。结论本研究证实了亚运会救护车保障方案的可行性、高效性,且EMSS起到了关键作用,本研究提示除运动员外,应加强对工作人员医疗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