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周立军

作品数:4 被引量:83H指数:3
供职机构:南京农业大学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上位性
  • 3篇水稻
  • 3篇QTL
  • 2篇千粒重
  • 2篇垩白粒率
  • 2篇粒重
  • 1篇稻米
  • 1篇垩白率
  • 1篇互作效应
  • 1篇QTL分析

机构

  • 4篇南京农业大学
  • 3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 4篇周立军
  • 3篇万建民
  • 3篇江玲
  • 2篇刘世家
  • 2篇陈亮明
  • 2篇刘喜
  • 2篇翟虎渠
  • 1篇郑蕾娜
  • 1篇陈红

传媒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遗传
  • 1篇作物学报

年份

  • 3篇2009
  • 1篇2008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水稻垩白粒率和千粒重QTL分析与qPGWC-7的精细定位
垩白粒率(PGWC)是稻米最重要的外观品质指标之一。垩白不仅降低稻米的外观品质,而且降低碾米品质以及蒸煮食味品质。垩白粒率偏高是我国水稻品种尤其是杂交组合的稻米品质低劣的最主要因子之一。水稻千粒重(TGW)是重要的产量构...
周立军
关键词:水稻垩白粒率千粒重QTL上位性
文献传递
水稻垩白的研究现状与改良策略被引量:49
2009年
文章综合分析了水稻垩白与其他稻米品质性状的相关性、垩白形成机理、经典遗传以及分子遗传方面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表明垩白形成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与稻株"源-库"关系、籽粒灌浆动态以及胚乳内淀粉的合成与积累密切相关。垩白属于复杂的数量性状,其遗传具有母体效应、胚乳效应以及细胞质效应,还受环境条件的影响。在多条染色体上存在一些稳定表达的控制垩白性状的QTL,其中3个与垩白形成相关的影响淀粉合成、淀粉代谢和果实发育的基因已被克隆。然而,关于垩白的形成机制和调控网络目前仍不清楚。在育种实践中,降低垩白仍是我国优质稻育种,尤其是籼稻品质育种的主要目标之一。文章对今后稻米垩白的遗传研究方向及其改良措施进行了讨论。
周立军江玲翟虎渠万建民
关键词:水稻
利用CSSL和BIL群体分析稻米垩白率QTL及互作效应被引量:10
2009年
【目的】分析稻米垩白率加性效应、上位性效应及其环境互作效应,探讨稻米垩白率的遗传特点和不同群体检测QTL的效率。【方法】利用由粳稻品种越光和籼稻品种Kasalath杂交衍生的BIL群体和以越光为背景、Kasalath为供体的CSSL群体,对2005年和2006年南京的稻米垩白率QTL及其互作效应进行了分析。【结果】CSSL群体检测到5个垩白率QTL和2对具有上位性效应的QTL;BIL群体检测到3个QTL和4对具有上位性效应的QTL。其中,qPGWC-6a在2个群体中重复出现,1对具有上位性效应的QTL在CSSL群体中2年均被检测到,在BIL群体中,所有QTL与环境存在显著互作(P<0.01)。在第3和4染色体上检测到2个新的垩白率QTL。【结论】上位性效应和加性效应在垩白率遗传中同样重要。垩白率QTL和具有上位性效应的QTL与环境的互作普遍存在,但效应小于相应的加性效应和上位性效应。利用不同群体分析垩白率QTL,有利于全面揭示稻米垩白率的遗传互作网络。
周立军刘喜江玲郑蕾娜陈亮明刘世家翟虎渠万建民
关键词:稻米垩白率QTL上位性
水稻千粒重和垩白粒率的QTL及其互作分析被引量:24
2009年
产量因子千粒重和稻米品质指标垩白粒率密切相关。本研究以越光/Kasalath//越光BIL群体为材料,分析千粒重和垩白粒率的相关性、QTL、上位性互作及其与环境的互作效应。相关分析表明,群体千粒重和垩白粒率在2005年和2006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2和0.35(P<0.001)。2年共检测到千粒重QTL11个,其中5个在2年重复检测到,5个具有环境互作效应;千粒重上位性互作8对,7对与环境存在互作。垩白粒率QTL6个,3个具有环境互作效应;上位性互作9对,其中4对具有上位性环境互作效应。比较分析发现3个主效QTL同时控制千粒重和垩白粒率的表现,千粒重和垩白粒率的增效等位基因来自同一亲本;1对上位性互作同时对千粒重和垩白粒率有相同的影响。一些与垩白粒率不相关的千粒重主效QTL,如qTGW-3c、qTGW-4a和qTGW-6b,可为育种所利用。对利用QTL定位结果进行千粒重和垩白粒率分子辅助选择育种进行了探讨。
周立军江玲刘喜陈红陈亮明刘世家万建民
关键词:水稻千粒重垩白粒率QTL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