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滢
- 作品数:6 被引量:47H指数:4
- 供职机构: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癌90例临床分析被引量:6
- 2011年
-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肺癌的病因、诊断策略及治疗方法。方法对2003-2010年我院确诊的90例COPD合并肺癌患者临床资料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长期吸烟在所有危险因素中暴露率最高,达95.5%,与其他危险因素暴露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研究对象均有原发肿瘤症状,与肿瘤其他临床表现种类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螺旋CT阳性率最高,与其他辅助检查比较,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手术患者,病灶范围治疗后较治疗前缩小[d=(202.0±16.5)],KPS评分较治疗前提高[d=(19.9±6.3)、d=(18.8±4.6)],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非手术患者,KPS评分较治疗前提高[d=(19.8±6.3)、d=(20.1±5.6)],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灶范围治疗前后差异[d=(1.4±0.5)]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OPD和肺癌无论是致病因素或发病机制上关系均较为密切,详细的问诊、体格检查疑诊、常规筛查和特异度较高的辅助检查确诊是早期诊断COPD患者合并肺癌的重要步骤,通过合理的治疗,可以大大提高COPD合并肺癌患者的生存质量和改善预后。
- 周滢李时悦
-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癌
- 肺泡蛋白沉积症的多层螺旋CT表现及肺泡灌洗术后改变被引量:4
- 2008年
- 目的:探讨27例肺泡蛋白沉积症(PAP)及22例支气管肺泡灌洗术(BAL)后患者的MSCT的表现,旨在提高对本病诊断、鉴别诊断及评价灌洗术后的效果。方法:对27例全部经病理证实的PAP进行回顾性分析,MSCT上观察病灶的形态、范围、边缘及对比灌洗术前后的变化,分析PAP的MSCT表现。结果:PAP在MSCT上表现多样化,可见地图征19例,碎石路征15例,肺水肿样5例,肺实变征7例,伴有微小结节2例,间质纤维化3例;BAL术后20例可显著改善。结论:MSCT能直观显示PAP的影像特征,对诊断有较高的准确性,亦可评价PAP严重程度及随访BAL术后效果。
- 郑晓涛关玉宝邓宇周滢刘芳
- 关键词:肺泡蛋白沉积症支气管肺泡灌洗术多层螺旋CT
- 良性气管狭窄患者体外超声检查的研究被引量:5
- 2014年
- 目的探讨体外高频超声检查对良性气管狭窄患者气管结构及预后的应用价值。方法将16例确诊良性上中段气管狭窄患者分成难治性良性气管狭窄(难治组,10例)和非难治性良性气管狭窄(非难治组,6例),对其体外超声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高频超声可清晰显示软骨环形态、厚度、回声等。难治组与非难治组软骨环病变个数多;难治组软骨环变形≥3个占6/10,非难治组无软骨环变形≥3个的患者;难治组软骨环厚度异常占5/10,并且出现厚度异常表现多样性情况,非难治组软骨环厚度异常占1/6;难治组软骨环回声异常占7/10,非难治组占1/6;除1例难治组的患者未检测到气管壁异常软组织回声外,其余两组患者均能检测到厚度不等的异常软组织回声,但两组软组织厚度相近。结论通过体外高频超声对气管支撑结构的观察,可了解气管软骨环病变及软组织情况,特别是软骨环病变个数与治疗效果及预后相关,软骨环形态异常、软骨环厚度异常、软骨环回声异常、气管壁软组织厚度异常对患者预后的判断价值需进一步观察。
- 周滢李时悦何玮华陈愉
- 关键词:良性气管狭窄气管软骨
- 变态反应性支气管肺曲菌病的影像学表现被引量:25
- 2008年
- 目的:探讨变态反应性支气管肺曲菌病的CT及X线胸片的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变态反应性支气管肺曲菌病患者的CT及胸资料,所有患者均依照目前通用的ABPA诊断标准做出诊断。结果:8例ABPA患者的胸片中7例发作期见游走性浸润影,3例有局限性肺不张,7例见支气管扩张,5例合并牙膏样、树枝样或指套样阴影。CT显示8例患者均有囊状支气管扩张并支气管黏液栓形成及以树芽征为主要表现的小叶中心结节形成。3例患者有段或叶的实变、不张。结论:变态反应性支气管肺曲菌病的CT及胸片表现具有相对特征性。
- 刘莉关玉宝曾庆思周滢
- 关键词:曲霉菌病变应性支气管肺X线计算机放射摄影术
- 雾化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成功治疗复发性肺泡蛋白沉积症1例并文献复习
- 2016年
- 肺泡蛋白沉积症(PAP)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以肺泡内大量磷脂蛋白样物质异常沉积为特点的疾病,由Rosen于1958年首次报告,临床上以进行性气促为特征,经支气管肺活检及灌洗是诊断和治疗的主要手段、
- 刘浪周滢
- 关键词:肺泡蛋白沉积症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文献复习复发性经支气管肺活检雾化
-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20例临床诊疗分析被引量:7
- 2014年
- 目的探讨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DPB)的流行病学、病因、诊断及治疗。方法对2004年1月-2010年12月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收治的20例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例患者男女各10例,年龄16~70岁,中位数48.4岁。既往或住院时诊断有鼻窦炎者13例占65.0%。20例患者均有咳嗽、咯痰,活动后气促18例占90.0%,伴喘息3例占15.0%。听诊:双肺可闻及湿哕音19例占95.0%,干哕音12例占60.0%,干湿哕音均可闻及12例占60.0%,伴杵状指占15.0%。行冷凝集试验12例,其中≥1:64者3例占25.0%。动脉血氧分压(Pa02)低于80mmHg9例占50.0%(9/18)。FEV。/FVC〈70%17例占94.4%(17/18),FVC〈80%预计值16例占88.9%(16/18),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80%预计值9例占50.O%(9/18)。胸部高分辨率CT发现典型树芽征改变6例占33.3%(6/18)。肺组织活检患者7例均见细支气管组织呈慢性炎性反应改变: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2例占28.6%(2/7),伴支气管腔内炎性细胞及肺间质纤维组织增生5例占71.4%(5/7)。初诊时误诊率为100%(其中1例误诊2次),误诊为支气管扩张症6例,慢性支气管炎5例,肺炎4例,间质性肺炎3例,支气管哮喘2例,肺间质纤维化1例。予以大环内酯类为主的综合治疗后见效最短时间为1周,缓解1例,好转17例,因合并肺炎及呼吸衰竭死亡1例,自动出院后死亡1例。结论DPB发病率低,误诊率高,发病可能与环境有关,胸部HRCT检查是必要的,实施合理的综合治疗患者收益可能更多。
- 周滢李时悦罗群
- 关键词: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误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