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m)Tc-MIBI门控心肌断层显像的临床应用与冠状动脉造影对比分析
- 1994年
- 分析了66例受试者^(99m)Tc-MIBI门控心肌断层显像的临床资料,并与冠状动脉造影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门控心肌断层显像和非门心肌断层显像在冠心病诊断中有同样的高特异性,但前者较后者对于轻度冠状动脉病变所致微细的心肌灌注异常检出率有所提高。同时还分析了核素心肌显像可能出现假阴性和假阳性的原因以及有效防止假阳性率升高的手段。
- 周颖何青屈婉莹袁重果杨瑞品许锋朱明孙福成高文萍王绍军周清华
- 关键词:门控心肌断层显像冠状动脉造影放射性核素显像心肌梗塞
- 老年人心肌梗塞的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3
- 1996年
- 对42例老年心肌梗塞患者尸检病理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提示老年人急性心肌梗塞临床诊断正确率为71%,陈旧性心肌梗塞为62%。病理解剖特点为左主干和多支血管病变发生率高,老年人急性心肌梗塞,死亡原因以泵衰竭和心肌破裂为主,陈旧性心肌梗塞以非心源性为主。重点探讨了老年人心肌梗塞临床诊断正确率,病理解剖特点和死亡原因。
- 周清华张永强段春波
- 关键词:心肌梗塞老年人病理学
- 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临床及伴发病的关系
- 1989年
- 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也称Walden tom氏巨球蛋白血症,国外报道较多,国内只有少数报道。该病多发于51~80岁的老年男性。本组5例均为本院住院病人,并长年追随反复住院。发病年龄51~82岁。该病的临床特征是疲劳乏力、食欲减退、消瘦贫血、出血、
- 顾惜春周清华赵夷年邢宝利
- 关键词:巨球蛋白血症WALDEN伴发病淋巴细胞增多溶血性贫血
- 数字化二维超声心动图对心肌梗塞左室局部室壁运动定量分析被引量:5
- 1993年
- 应用2-DE及数字化计算机图象分析技术定量分析了45例MI患者左室局部室壁运动,并与健康人对比。MI患者左定局部室壁运动明显低于健康组;室壁运动异常发生率高于EF异常发生率;局部室壁运动异常范围与LVEF呈负相关。
- 周清华陶桓乐周尚钰力伯畏吴玉丽
- 关键词:心肌梗塞室壁运动超声心动图
- 心肌梗塞患者左室总体和局部射血分数定量分析
- 1990年
- 为了定量研究心肌梗塞左室总体和局部射血分数(EF)变化,对无心血管疾病者(对照组)(n=44)、急性心肌梗塞(AMI)(n=16)和陈旧性心肌梗塞(OMI)(n=29)患者进行平衡法放射性核素心血管造影检查。AMI和OMI组患者与对照组比较,左室总体和局部(室间隔区,心尖区和侧壁区)EF有显著性差异(P<0.01);AMI和OMI组之间无明显差异。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左室总体EF与局部EF之间密切相关。局部EF定量测定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 周清华吴玉丽周尚珏陶桓乐
- 关键词:心肌梗塞射血分数心血管造影
- 缺血性心脏病人激活型凝血因子Ⅶ定量测定
- 1997年
- 外源性凝血途径激活是通过凝血因子FⅦ酶原在组织因子(TF)存在情况下,结合成FⅦ-TF复合物,产生激活型FⅦ(FⅦa)而实现的。FⅦ活性增高是心血管疾病一个独立危险因子。但是,既往研究中,测定FⅦ活性不能区分酶原型FⅦ还是激活型FⅦ(FⅦa)。其原因是在测定FⅦ活性过程中.
- 周清华TuddenhamEPembertonS
- 关键词:缺血性心脏病血栓形成
- ^(99m)Tc-MIBI门控心肌断层显像同时评价心肌灌注和左室功能被引量:25
- 1995年
- 应用99mTc-甲氧基异丁基异腈(MIBI)门控心肌断层显像同时获得心肌血流灌注和左室功能状况,并将结果与115例冠状动脉造影和84例门电路心室显像进行对比分析.表明对于诊断心绞痛门控心肌断层显像较非门控心肌断层显像有较高的灵敏度;由门控心肌断层显像计算的左室容积收缩分数与门电路心室显像测得的左室射血分数高度相关(P<0.01).上述结果提示,99mTc-MIBI门控心肌断层显像有较大的临床实用价值.
- 周颖何青屈婉莹高文萍朱明赵洪山周清华高天科
- 关键词:心脏放射性核素显像
- rt-PA静脉溶栓治疗AMI临床应用
- 1993年
- 本文总结我院1991年起应用Boehringer Ingelheim公司产的rt-PA(Actilyse)静脉溶栓治疗AMI,并对其临床疗效进行初步探讨。 1 材料和方法 1.1 病例选择 9例AMI病人,均为男性,年龄40~73岁,均符合下列标准:(1)胸痛发病在6小时内,临床症状典型,胸痛持续时间长(≥30分钟),舌下含硝酸甘油不能缓解。(2)ECG示相邻两个或更多个导联ST段明显抬高,舌下含硝酸甘油不能恢复。(3)发病在6小时以内;(4)年龄在65岁以下,若一般状况较佳,其他条件均具备,年龄可放宽。(5)无溶栓治疗禁忌症。
- 田立华周清华
- 关键词:心肌梗塞溶栓疗法溶栓
- 陈旧性心肌梗塞部位及范围与局部室壁运动异常的对比被引量:1
- 1989年
- 本研究对28例陈旧性心肌梗塞患者同时进行平衡法核素心血管造影和201铊心肌灌注显象对比研究,分析了局部室壁运动异常对心肌梗塞的诊断价值,以及室壁运动异常程度与梗塞范围及左室射血分数的关系。结果提示。
- 周清华吴玉丽周尚珏陶桓乐
- 关键词:陈旧性心肌梗塞室壁运动异常心肌灌注心血管造影对应导联
- 急性心肌梗死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疗效与内源性纤溶功能的关系被引量:1
- 1997年
-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后梗死相关动脉早期再通与内源性纤溶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5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症状出现6小时内,静脉注射40~60mU双链基因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并测定溶栓治疗前血中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抗原,D-二聚体,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PAI)抗原,纤溶酶原—抗纤溶酶原复合物(PIC),脂蛋白(a)浓度;并于溶栓治疗开始90分钟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根据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分级标准分为:再通组(n=30)有梗死相关动脉再通(58%),未通组(n=22)无梗死相关动脉再通(42%)。再通组内源性t-PA浓度高于未通组,D-二聚体、纤溶酶原—抗纤溶酶原复合物、PAI、脂蛋白(a)均无明显差异。结论:内源性t-PA浓度与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再通有密切关系。
- 周清华
- 关键词:心肌梗死AMI溶栓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