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郁
- 作品数:45 被引量:154H指数:7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理学更多>>
- 氟尿嘧啶脱氧核苷单药、联合方案治疗妊娠滋养细胞肿瘤患者的疗效被引量:13
- 2003年
- 目的探讨氟尿嘧啶脱氧核苷(floxuridine,FUDR)单药、联合方案治疗妊娠滋养细胞肿瘤患者的疗效。方法对1999年4月~2002年12月本院74例妊娠滋养细胞肿瘤患者采用FUDR单药、联合方案化疗,其中侵袭性葡萄胎47例,绒癌27例;Ⅰ期33例,Ⅱ期3例,Ⅲa期31例,Ⅲb期6例,Ⅳ期1例。21例系对5-FU或MTX单药、联合方案出现耐药后而改用FUDR单药、联合方案患者。结果74例患者中,通过FUDR单药、联合方案获治愈68例(91.9%),其中21例对5-FU或MTX单药、联合方案耐药而改用FUDR单药、联合方案的患者均获完全缓解,7例Ⅲb期以上的晚期患者亦均获治愈。FUDR单药、联合方案的主要副反应为骨髓抑制和胃肠道反应,其中Ⅲ~Ⅳ度粒细胞减少占26%,Ⅲ~Ⅳ度血小板减少占6.2%,Ⅲ度恶心呕吐占57.1%,Ⅲ度腹泻占4.3%。结论FUDR单药、联合方案治疗妊娠滋养细胞肿瘤可达满意的临床效果,对其他药物耐药或晚期病例也可获得满意的疗效。
- 万希润杨秀玉向阳吴郁杨艳梅尹淑杰李杰
- 关键词:氟尿嘧啶脱氧核苷妊娠滋养细胞肿瘤化疗
- 影响子宫肉瘤预后的主要因素被引量:3
- 2012年
- 子宫肉瘤是来源于子宫间质、结缔组织或平滑肌的恶性肿瘤,具有多种不同的组织学形态和生物学行为。临床罕见,约占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的1%,占子宫恶性肿瘤的3%~7%,组织学上可分为子宫平滑肌肉瘤(LMS)、
- 熊光武吴郁
- 关键词:子宫肉瘤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子宫平滑肌肉瘤组织学形态预后子宫恶性肿瘤
- 朊蛋白与p53突变在卵巢浆液性癌组织中表达的相关性及预后意义
- 2024年
- 目的:探讨卵巢浆液性癌组织中朊蛋白表达水平及其与p53突变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2年11月10日至2019年10月30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妇产科收治的Ⅰ~Ⅳ期卵巢浆液性癌139例,同时选取20例正常卵巢组织、20例卵巢良性肿瘤组织作为对照。免疫组化、p53突变测序法检测朊蛋白表达水平及p53突变类型。结果:朊蛋白在卵巢浆液性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卵巢良性肿瘤组织和正常卵巢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59%vs 30%、20%,P分别为0.034、0.003)。卵巢浆液性癌中p53突变率高达84.89%(118/139),主要位于第5外显子(29.66%,35/118)以及DNA结合域的热点突变位点(50.84%,60/118);朊蛋白高表达组中p53构象突变率为71.93%(41/57),显著高于朊蛋白低表达组(45.90%,28/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p53构象突变与卵巢浆液性癌淋巴结转移(P=0.005)及耐药(P=0.009)密切相关。p53构象突变患者的平均疾病无进展生存期[(34.99±2.72)月vs(43.01±2.35)月,P=0.036]及平均总生存期[(47.94±3.40)月vs(56.00±2.89)月,P=0.049]均低于p53接触突变患者。结论:卵巢浆液性癌组织中朊蛋白呈高表达,并与p53构象突变相关。p53构象突变与卵巢浆液性癌不良预后相关。
- 于博王攀吴郁梁华茂田婵郭红燕
- 关键词:卵巢浆液性癌朊蛋白P53突变预后
- 全子宫切除术后阴道断端裂开:病例分析及文献回顾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分析全子宫切除术后阴道断端裂开的病例特点,识别高危因素、探索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妇产科2009年至2021年行全子宫切除或广泛/次广泛子宫切除术后发生阴道断端裂开的1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术前临床特征、手术参数、术后发病时间、诱发因素、症状、脱出脏器特征及修复方式进行描述。结果阴道断端裂开发病率为0.2%(18/8929),患者平均年龄(47.1±7.5)岁,平均体质量指数(BMI)(21.4±2.0)kg/m^(2)。前次手术为腹腔镜手术15例、开腹手术3例。手术指征为恶性肿瘤15例、癌前病变1例、良性疾病2例。中位发病时间128.5d。发病诱因包括性生活8例、经阴道超声检查3例、排便困难3例、无明显诱因4例。经阴式修复11例、腹腔镜修复5例、开腹1例、腹腔镜+阴式1例。4例患者同时行部分大网膜切除术。结论全子宫切除术后阴道断端裂开多发生在恶性肿瘤患者术后,主要诱发因素为性生活及经阴道超声检查,多数可经阴式修复。
- 杨艳李萌梁华茂吴郁郭红燕韩劲松张坤
- 关键词:全子宫切除术高危因素
- 直肠息肉样子宫内膜异位症1例被引量:1
- 2023年
- 息肉样子宫内膜异位症(PEM)是一种罕见而特殊的子宫内膜异位症亚型。本文报道1例直肠PEM患者,并复习相关的文献。本例患者50岁,因排便不畅伴便血于9年前确诊子宫内膜异位症,并予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治疗,在停用GnRH-a后因排便不畅伴便血入院;影像学检查提示直肠内占位性病变,予手术切除病灶后治愈;病理确诊为PEM。PEM罕见而表现多样,诊断困难。临床医师应提高对PEM的认识,准确判断,避免误诊为恶性病变,并应避免过度治疗。
- 黄宗耀高妍刘忠宇吴郁梁华茂郭红燕
- 关键词:直肠内占位性病变恶性病变便血
- 子宫内膜癌分子分型在术后辅助治疗选择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7
- 2022年
-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EC)分子分型在术后辅助治疗选择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2年4月196例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接受手术治疗并且病理分期为Ⅰ期的EC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不同分子分型EC患者术后选择辅助治疗方案的差异。结果196例患者的年龄为(55.1±10.2)岁,体质指数(BMI)为(26.0±3.9)kg/m2;POLE突变型19例(9.7%),错配修复系统缺陷型(dMMR)28例(14.3%),无特异性分子谱型(NSMP)142例(72.4%),p53突变型(p53abn)7例(3.6%)。不同分子分型EC患者术后选择辅助治疗方案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POLE突变型、dMMR型和NSMP型EC患者术后选择放疗,或者放化疗联合方案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125),p53abn型EC患者术后选择辅助放疗方案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09),但术后选择放化疗联合治疗方案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53abn型患者选择放化疗联合方案的比例高于非此型别患者[5/7比14.4%(27/188)]。结论EC分子分型中的p53abn型患者术后选择放化疗联合治疗方案可能性更大。
- 严小帅李萌梁华茂郭红燕吴郁贺豪杰张坤李华
- 关键词:子宫内膜肿瘤子宫内膜癌分子分型术后辅助治疗影响因素
- DNA损伤修复相关因子在宫颈癌组织中表达的研究被引量:3
- 2018年
- 目的探讨DNA损伤修复相关因子组蛋白H2AX和毛细血管扩张性共济失调突变因子(ataxia telangiectasia mutation,ATM)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诊断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7月我科宫颈癌30例(宫颈癌组),同时选取非宫颈癌18例为对照组,对宫颈癌组和对照组宫颈组织进行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在mRNA水平检测H2AX和ATM的表达情况,以磷酸化抗体检测磷酸化H2AX(γH2AX)与磷酸化ATM(phospho-ataxia telangiectasia mutation,p ATM)水平。结果荧光定量PCR分析宫颈癌组ATM mRNA为2.8546±0.8881,明显高于对照组1.0018±0.4980(t=9.256,P=0.000);宫颈癌组H2AX mRNA为2.4312±0.8224,显著高于对照组0.7896±0.4791(t=8.738,P=0.000)。γH2AX和p ATM主要在细胞核中表达,γH2AX阳性率80.0%(24/30),显著高于对照组11.1%(2/18)(Z=-3.381,P=0.000);宫颈癌组p ATM阳性率83.3%(25/30),显著高于对照组16.7%(3/18)(Z=-4.031,P=0.000)。结论γH2AX和p ATM在宫颈癌中高表达,作为DNA损伤修复因子对宫颈癌的早期诊断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 吴郁姚颖李文静金一枚杨沫郭红燕
- 关键词:宫颈癌
- 盆腔廓清术围术期管理及并发症防治被引量:2
- 2021年
- 1948年由Brunschwing[1]首次提出盆腔廓清术,最初是用于晚期盆腔恶性肿瘤姑息性治疗的手术方法,但随着手术水平的改善及护理技术的提高,经过七十余年的发展,盆腔廓清术逐渐变成治疗性的手术方法。盆腔廓清术是临床开展较少的一种根治性手术,术中整块切除盆腔器官,部分病例需要切除会阴[2,3]。盆腔廓清术在妇科肿瘤治疗主要应用于局限于盆腔的复发性子宫颈肿瘤、子宫肿瘤、阴道肿瘤、外阴肿瘤。
- 刘忠宇郭红燕吴郁
- 关键词:子宫颈肿瘤盆腔器官并发症防治根治性手术姑息性治疗
- 高级别浆液性卵巢癌腹水淋巴细胞组分及其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5
- 2021年
- 目的分析高级别浆液性卵巢癌(HGSOC)腹水淋巴细胞组分及其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7月至2020年12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妇产科就诊的初治HGSOC患者59例,年龄为(58±11)岁,分别收集腹水及腹腔冲洗液。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其中T、B、自然杀伤(NK)细胞及其亚群的比例,并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特征的相关性。结果59例病例中有腹水者48例(81.4%),无腹水者11例(18.6%),腹水中的CD3^(+)T(70.2%±15.6%比78.1%±6.7%,P=0.014)、CD8^(+)T(38.3%±11.2%比47.7%±10.1%,P=0.014)和CD16^(-)CD56^(bright) NK[2.0%(0.8%,3.6%)比4.2%(1.5%,7.1%),P=0.026]细胞占比低于无腹水患者的腹腔冲洗液,而CD16^(+)CD56^(dim) NK细胞增多[6.8%(2.8%,15.7%)比2.6%(1.6%,4.3%),P=0.008]。与腹水量<1000 ml的患者相比,腹水量≥1000 ml的患者腹水中CD16^(-)CD56^(bright) NK细胞增多[3.1%(1.2%,3.9%)比0.8%(0.4%,2.3%),P=0.002]。年龄与腹水中CD4^(+)T细胞水平(r=0.332,P=0.021)和CD4^(+)T/CD8^(+)T比值(r=0.379,P=0.008)均呈正相关。治疗疗效不佳的患者,腹水中CD4^(+)T细胞多于疗效较好的患者(64.7%±4.2%比48.3%±11.7%,P=0.002)。结论初治HGSOC患者腹水的形成会影响腹腔微环境中淋巴细胞的组分,其与患者年龄、癌症进展和治疗疗效存在相关性。
- 何天慧张洁尹忠楠张曦李圆吴郁李华军梁华茂薛丽香郭红燕
- 关键词:腹水淋巴细胞治疗反应性
- 宫腔镜在子宫内膜癌诊断中的作用被引量:1
- 2005年
- 由于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上升,其早期诊断已成为重要问题。本文主要对子宫内膜癌的诊断方法,尤其宫腔镜的检查及其对子宫内膜癌肌层侵润、子宫内膜癌分期的判断及安全性问题予以综述。
- 吴郁冯凤芝向阳
- 关键词:子宫内膜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