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清华

作品数:48 被引量:156H指数:6
供职机构:无锡市第三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中华国际医学交流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电子电信更多>>

文献类型

  • 38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44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 1篇电子电信

主题

  • 12篇细胞
  • 9篇肿瘤
  • 8篇腺癌
  • 8篇肝癌
  • 7篇血管
  • 7篇脑梗
  • 7篇脑梗死
  • 7篇臭氧
  • 6篇溶栓
  • 6篇前列腺
  • 6篇前列腺癌
  • 5篇动脉
  • 5篇造影
  • 5篇介入
  • 4篇手术
  • 4篇曲张
  • 4篇下肢
  • 4篇下肢静脉
  • 4篇下肢静脉曲张
  • 4篇静脉

机构

  • 21篇无锡市第三人...
  • 19篇东南大学
  • 8篇贵阳医学院附...
  • 5篇无锡市第四人...
  • 4篇南通大学
  • 2篇南京医科大学
  • 2篇江南大学附属...
  • 1篇江苏省人民医...
  • 1篇皖南医学院弋...

作者

  • 45篇吴清华
  • 20篇姜建威
  • 17篇刘璐
  • 12篇成岗
  • 12篇吴震海
  • 10篇李新胜
  • 10篇杨泽萱
  • 9篇顾琛
  • 8篇周石
  • 8篇孙晋
  • 8篇何玉洁
  • 7篇高海林
  • 7篇王学建
  • 6篇黄鹰
  • 5篇黄培林
  • 5篇聂琦
  • 4篇陈道桢
  • 3篇周欢
  • 3篇常军
  • 3篇谢彦

传媒

  • 5篇南京医科大学...
  • 3篇中华放射医学...
  • 3篇中华实验外科...
  • 2篇介入放射学杂...
  • 2篇中华核医学杂...
  • 2篇中国微循环
  • 2篇东南大学学报...
  • 2篇实用临床医药...
  • 2篇中华肿瘤防治...
  • 1篇中华男科学杂...
  • 1篇中国妇幼保健
  • 1篇山东医药
  • 1篇临床放射学杂...
  • 1篇广东医学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中华普通外科...
  • 1篇中国误诊学杂...
  • 1篇中国临床药理...
  • 1篇江苏大学学报...
  • 1篇中国实用护理...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7
  • 6篇2015
  • 2篇2014
  • 4篇2012
  • 3篇2011
  • 8篇2010
  • 6篇2009
  • 5篇2008
  • 4篇2007
  • 2篇2006
  • 2篇2005
  • 1篇2004
4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动脉内溶栓治疗椎基底动脉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分析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分析动脉内溶栓治疗椎基底动脉(VBA)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93例VBA闭塞脑梗死患者,对43例VBA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尿激酶进行局部动脉内溶栓治疗,对照组50例行临床常规治疗者,比较两组疗效并分析溶栓治疗组6h内外阻塞血管再通率和3个月后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之间的关系。结果:溶栓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x2=8.76,P<0.01),溶栓治疗组治疗时间6h以内和6h以外的预后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溶栓后阻塞血管再通23例(53.49%);溶栓时间6h以内6例(13.95%),其中阻塞血管再通4例(9.30%)预后均好,6h以上37例(86.05%),阻塞血管再通19例(51.35%),预后好的有16例(43.24%);颅内出血1例(2.32%),再灌注损伤19例(44.18%);再栓塞1例(2.32%),死亡12例(27.91%),分析后认为VBA再通率较低,6h以内和6h以外的预后有显著性差异,血管再通和预后明显相关(P<0.01,相关系数r=0.99)。结论:VBA急性脑梗死动脉内溶栓疗效确切,阻塞血管再通和预后明显相关,阻塞血管成功再通预后较好,不成功再通预后较差,死亡率高。
吴清华周石何玉洁杨华王学建
关键词:椎基底动脉脑梗死血栓溶解
153Sm-DTPA-c(CGRRAGGSC)对人MHCC97-H肝癌裸鼠模型的抑瘤作用
2015年
目的 探讨153 Sm-DTPA-c(CGRRAGGSC)对人MHCC97-H肝癌裸鼠模型移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 采用间接法合成153 Sm-DTPA-c(CGRRAGGSC)放射性药物.对8种不同细胞系IL-11受体表达,进行Western blot分析,选择肿瘤接种.20只MHCC97-H皮下荷瘤裸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对照组,低、中、高剂量组),每组5只.低、中、高剂量组尾静脉分别注入153 Sm-DTPA-c(CGRRAGGSC),剂量依序为5.5、11.0和22.0 MBq/0.2 ml,对照组尾静脉注入生理盐水0.2 ml.观察16 d后处死,比较肿瘤的体积,计算抑瘤率;观测标本病理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检测5.5 MBq低剂量组瘤体组织治疗后Ki-67、Bcl-2和IL-11受体表达改变;Western blot检测不同剂量组IL-11受体的变化情况.结果 选择IL-11受体表达最高的MHCC97-H细胞接种.尾静脉内注射153Sm-DTPA-c(CGRRAGGSC)后,早期瘤体中央可出现坏死、干瘪、结痂,后期又出现坏死周围瘤组织继续增长.低、中、高剂量组抑瘤率分别为(22.72±2.76)%、(34.65土2.36)%和(85.13±5.78)%(F=89.32,P <0.05).免疫组织化学显示,对照组及低剂量组瘤内IL-11受体阳性率分别为(84.13±5.71)%和(61.57±5.98)%(=13.62,P<0.05),低剂量组瘤细胞排列相对疏松,细胞内染色数量明显减少.低剂量组Ki-67、Bcl-2阳性率均较对照组下降(t=20.91、6.68,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随抑瘤作用增加,IL-11受体蛋白表达降低.结论 153Sm-DTPA-c(CGRRAGGSC)能够有效抑制人MHCC97-H肝癌裸鼠模型移植瘤的生长,促进IL-11受体表达下调及诱导凋亡作用.
吴清华何玉洁顾琛姜建威
关键词:肝癌
荷非小细胞肺癌裸鼠体内^(131)I-17-AAG的分布及其抗癌潜力
2010年
目的:探讨131I-17-丙基胺基-17-去甲氧基格尔德霉素(131I-17-AAG)在荷瘤裸鼠体内的生物学分布及其抗癌机制。方法:通过不同给药方式(131I-17-AAG间质给药或静脉给药、Na131I间质给药对照及竞争性显像),显像比较12只模型鼠体内分布情况,每只5.55MBq0.1mL。1周后处死取瘤,电镜和免疫组化检测细胞凋亡和Ki-67、Bcl-2蛋白表达情况,设空白对照组(n=3)。另取24只,分别通过间质或尾静脉注射131I-17-AAG(每只1.85MBq0.1mL),不同时间处死,取血并测主要组织脏器的放射性计数率值。结果:显像提示,间质注射131I-17-AAG瘤体内放射性浓聚并长时间滞留,体内分布实验进一步证实;尾静脉给药瘤体内存在一定放射性摄取,药物体内清除较快;Na131I注射后迅速排出体外,无瘤内滞留;竞争性显像示瘤内摄取降低。电镜观测给药组较对照组肿瘤增长抑制显著。Bcl-2和Ki-67阳性表达率131I-17-AAG给药组要低于对照组。不同给药组组间比较及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max=0.004。结论:131I-17-AAG间质给药在瘤组织内有明确药代学分布和药效学作用,可行进一步肿瘤治疗研究。
孙晋刘璐吴清华聂琦高海林杨泽萱黄鹰
关键词:同位素标记
不同角度DSA在肝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不同角度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技术在肝肿瘤经动脉栓塞术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采用C型臂X光机(PHILIPS.Allrua.DSA)系统,5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每一病例均在介入治疗术前、术中行肝固有动脉常...
姜建威吴清华李新胜吴震海成岗
关键词:肝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介入治疗
文献传递
^131I-17-丙烯胺基-17-去甲氧基格尔德霉素对荷MCF-7乳腺癌模型的抑瘤作用
2009年
目的观察^131I-17-丙烯胺基-17-去甲氧基格尔德霉素(17-AAG)对MCF-7乳腺癌荷瘤裸鼠模型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过氧化氢标记法制备^131I-17-AAG;将30只荷瘤裸鼠随机分成3组:^131I-17-AAG治疗组,二甲基亚砜(DMSO)对照组和单纯Na^131I治疗组。尾静脉注射相应试剂后,观察28d,比较肿瘤的体积,计算抑瘤率;Western blot检测肿瘤组织Akt2蛋白表达情况;观察肿瘤组织病理变化;TUNEL法检测肿瘤组织细胞凋亡。结果给药28d,肿瘤体积依序分别为(63.75±8.62)、(96.79±14.75)、(83.12±10.89)mm^3;^131I-17-AAG组与DMSO对照组和^131I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3.13,20.58,P〈0.01);DMSO对照组和^131I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3.43,P〉0.05);^131I-17-AAG治疗组Akt2蛋白表达较对照组明显降低。结论^131I-17-AAG能有效抑制裸鼠MCF-7乳腺癌的生长,对治疗人MCF-7乳腺癌有较好实践意义。
刘璐陈道桢吴清华孙晋姜新宇高海林杨泽萱黄鹰
关键词:乳腺癌AKT2脱噬作用
^32P-磷酸铬-聚L乳酸粒子植入肝癌H22移植瘤模型治疗淋巴道转移的潜能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 观察^32P-磷酸铬-聚L乳酸(^32P-CP-PILA)粒子瘤体植入后对KM小鼠肝癌H22淋巴转移模型区域淋巴结(LN)治疗的潜能.方法 KM小鼠55只,建立右爪垫移植瘤淋巴道转移模型,随机分11组(n=5).移植瘤体分别植入^32P-CP-PLLA粒子或注射胶体^32P-磷酸铬(^32P-CP),剂量依序为18.5、37.0、74.0 MBq;另剂量为37 MBq/只,植瘤后于3、7、10、13 d不同时间植入^32P-CP-PLLA 粒子.给药后动态γ显像,14 d处死,解剖KM小鼠,剥离引流区右腘窝淋巴结(PLA)和腹股沟淋巴结(ILN),电子天平称取质量,对瘤体和LN进行光镜、电镜检测,观察量效关系和时效关系.结果 γ显像证实移植瘤体^32P-CP-PLLA粒子组较胶体^32P-CP组局限浓聚且持久,放射性粒子无移位或脱落.区域LN聚集的放射性随给药剂量增加而增大,质量则反之;同剂量LN活度胶体组明显高于粒子组.同等剂量下,PLN的质量胶体组与粒子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LN的质量胶体组小于粒子组(P<0.05).不同时间植入粒子,各组PLN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1.268,P<0.01).结论 ^32P-CP-PLLA粒子植入瘤内靶向定位性好,在治疗移植瘤的同时对淋巴道转移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高海林刘璐黄培林吴清华杨泽萱聂琦
关键词:淋巴结转移
白细胞介素-11类似物c(CGRRAGGSC)与人前列腺癌PC-3细胞的特异性结合研究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1(IL-11)类似物环九肽c(CGRRAGGSC)与人前列腺癌PC-3细胞的体外结合和在前列腺癌骨转移模型的体内分布。方法印迹蛋白分析PC一-细胞和正常前列腺细胞的IL-11受体(IL-11R)的表达。荧光检测c(CGRRAGGSC)与PC-3细胞的结合位点及内化。将28只荷瘤裸鼠随机分为7组,用99Tcm-标记c(CGRRAGGSC)制备99Tcm-DTPA.c(CGRRAGGSC),经尾静脉注射0.74MBq/0.2ml,观察标记物在荷瘤鼠体内的生物分布。结果PC-3细胞IL-11R是正常前列腺细胞的2.12倍。荧光示踪复染合成物结合在Pc-3细胞膜及胞质。标记物在模型体内迅速持续聚集在瘤体,4h瘤体、骨骼%ID/g达到峰值(15.12±1.19、7.03±1.83),其他脏器分布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依序为71.58、9.58,P〈0.05)。结论环九肽与PC-3细胞的结合具有特异性,标记物能与前列腺癌骨转移灶靶向结合。
杨泽萱刘璐吴清华朱晓莉
关键词:多肽类
核医学靶向新技术在医药领域的创新应用
黄培林刘璐杨敏罗世能王自正王峰陈道帧俞杨潘栋辉宋进华吴清华姜新宇孙晋
该项目属医药卫生核医学领域.课题来源于国家863、国家自然、省级多项基金资助.该成果旨在为放射性药物开发、临床神经精神疾病和肿瘤的早期特异诊断、靶向及个体化治疗提供高效、安全手段,对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提高生存率具有重大意...
关键词:
关键词:放射性药物造影剂
^32P-磷酸铬-聚L乳酸粒子组织间植入对犬长期毒性研究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 探讨32P-磷酸铬-聚L乳酸粒子(32P-CP-PLLA)间质植入比格犬的安全性和毒性.方法 30只比格犬,随机分成不同药物(32P-CP-PLLA和胶体32P-CP)、剂量(185、370和740 MBq)和部位(肝脏和臀大肌)10组(n=3).术后定期称体重,检测实验室指标,测量血液、排泄物放射性计数率值,动态γ显像和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 γ显像示胶体肝脏组全肝显影,放射性不均匀分布,余组局部放射性持续浓聚,肝脏未见显影.肝内注射胶体32P-CP 471.67 MBq/m2,全肝吸收剂量为31 Gy,无肝功能损伤;注射794.28 MBq/m2,全肝吸收剂量为56 Gy,有较强的肝毒性及全身毒副作用.肝内植入1588.89 MBq/m2的32P-CP-PLLA粒子,植入区肝组织的吸收剂量为89.83~178.68 Gy,未见肝功能受损.肝脏胶体370 MBq组分别于23、29和45 d死亡肝纤维化5项全程均值明显高于其他各组.有效半减期:32P-CP-PLLA平均为11.78 d;32P-CP肝脏组为6.82 d,肌肉组为8.73 d.组织学表现:肝脏胶体370 MBq组4周内见肝细胞中、重度肝细胞损伤,4~6周出现肝细胞坏死及增生;其余各组4周内见轻~中度肝细胞水肿,8周后未见异常.肌肉给药各组主要表现为横纹肌细胞一过性水肿变性.血液中放射性计数率值粒子组随时间呈现锯齿状缓慢递减,胶体组呈指数下降.结论 32P-CP-PLLA粒子具有在植入部位不迁移,可体内降解,无明显毒副作用等优良特性,适治于不同血供的实体肿瘤.比格犬肝脏能接受32P-CP致死剂量2倍活度的放射性粒子的辐射.
聂琦刘璐黄培林谭中宝吴清华高海林杨泽萱黄鹰
关键词:间质动物安全性
尿激酶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致症状性脑出血多因素分析被引量:3
2005年
目的探讨尿激酶局部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并发症状性脑出血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我院从1999年2月至2004年6月共有217例急性缺血性脑梗死进行尿激酶局部动脉内溶栓治疗,我们对并发症状性脑出血的密切相关因素利用SPSS11.5软件进行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评价这些因素的风险。结果症状性颅内出血共有8例(3.7%),溶栓前高水平的收缩压[比数比(OR),1.096;比数比的95%可信区间(CI),1.006~1.194]和尿激酶治疗(OR,1.068;95%CI,1.053~1.247)是预测症状性脑出血的因素。在溶栓患者,随收缩压升高,症状性脑出血的风险随之增高,其他年龄、溶栓开始时间、溶栓时脑卒中评分(NIHSS)、糖尿病、侧支循环因素均不能预测症状性脑出血发生与否。结论尿激酶局部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并发症状性脑出血,与溶栓前高水平的收缩压和尿激酶治疗有关。
乔潜林周石王学建吴清华宋杰
关键词:缺血性脑梗死溶栓动脉内溶栓治疗症状性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收缩压升高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