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建萍
- 作品数:8 被引量:79H指数:5
- 供职机构:广州中医药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建设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邓老调脾养心法治疗X综合征经验被引量:9
- 2013年
- X综合征现多称为"微血管性心绞痛",以反复劳力性心绞痛为主要表现,发作时心电图、负荷试验等异常而冠脉造影未见明显异常的一组症状。近些年来,现代医学对其做出研究探索,但尚未找到规范有效的治疗方法。邓老结合现代研究成果,运用调脾护心法治疗X综合征取得较好疗效,现将其理论及经验进行总结,运用于临床。
- 吴建萍吴焕林
- 关键词:X综合征微血管性心绞痛调脾护心法
- 吴焕林教授疏肝解郁法治疗高血压病临床经验总结
- 吴焕林教授认为:在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的情况下,情志因素、神经调节因素、激素水平等对目前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影响较大,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思路采用疏肝解郁法治疗高血压病并取得良好效果.疏肝解郁法包括中医传统的疏肝解郁方...
- 陈小光徐丹苹吴建萍吴焕林
- 关键词:高血压镇静药物抗精神失常药物
- 文献传递
- 吴焕林治疗冠心病经验数据挖掘及优选方抗血小板机制研究
- 目的: 梳理吴焕林教授对国医大师邓铁涛五脏相关学说治疗冠心病的继承和发展;运用数据挖掘的方法,分析吴焕林教授在五脏相关理论指导下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用药规律;将临床用药规律挖掘结果与学术理论互证,确定实验药物,对药物的抗血...
- 吴建萍
- 关键词:用药规律实验药理抗血小板聚集环磷酸腺苷
- 调脾护心法治疗心脏X综合征被引量:23
- 2016年
- 心脏X综合征是稳定性心绞痛的一种特殊类型,又称为微血管性心绞痛,患者有典型的心绞痛症状,心电图或活动平板试验阳性,但冠状动脉造影未见明显狭窄,并除外冠脉痉挛〔1〕。Kemp〔2〕于1973年首先将此症状群命名为心脏X综合征。X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仍不十分明确,目前考虑与冠脉血流储备能力下降〔3〕、内皮功能障碍〔4〕、雌激素缺乏〔5〕、精神神经因素〔6〕等有关。有数据〔7〕发现,
- 党晓晶吴焕林吴建萍唐波炎
- 关键词:心脾相关心脏X综合征
- 运用五脏相关学说分期论治冠心病思路探讨被引量:6
- 2014年
- 基于五脏相关学说阐述冠心病分期论治的思路与特点。冠心病的主病之脏为心,但与肝、脾、肺、肾四脏的生理病理及病证密切相关,应针对其发生、发展过程中不同时间和层次上的病理改变进行辨证分型,将冠心病分为形成期、稳定期、终末期3个阶段分别论治。
- 党晓晶吴焕林罗文杰吴建萍
- 关键词:冠心病分期论治五脏相关学说
- 以“五脏相关”学说论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及诊治被引量:4
- 2015年
- 所谓“五脏相关”学说,是指在人体大系统中,心、肝、脾、肺、肾及其相应的六腑、四肢、皮毛、筋、脉、肉、五官七窍等组织器官分别组成5个脏腑系统.生理上,各脏腑系统内部、脏腑系统与脏腑系统、脏腑系统与人体大系统,以及脏腑系统与自然界、社会之间,存在横向、纵向和交叉的多维联系,相互促进与制约,以发挥不同的功能,协调机体的正常活动;病理上五脏系统又相互影响.
- 吴建萍吴焕林徐丹苹党晓晶
- 关键词:冠心病脏腑五脏相关学说
- 双心疾病的中医药论治思路被引量:34
- 2016年
- 心血管疾病合并精神心理障碍即双心疾病目前尚无统一治疗标准,且存在发病率高而医生对其辨识度低、患者对抗抑郁等精神药物的心理接受程度低、药物的疗效及患者受益度低等问题。从中医学角度论述双心疾病的病机、相互联系性及治疗,基于心主血脉失常、心脉受损这一双心疾病的根本病机,提出双心疾病的干预应从两方面着手,一则从情志障碍入手,治疗应着重调理肝气;二则从血脉入手,治疗宜益气健脾、化痰活血通络,同时还须根据患者心理及躯体症状的偏颇、有无精神诱因等症状表现,调整方药重点治疗方向。
- 吴建萍党晓晶孙海娇吴焕林
- 关键词:精神心理障碍心血管疾病抑郁症
- 冠心病患者氯吡格雷治疗后残余血小板高反应性的影响因素研究被引量:10
- 2015年
-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发生氯吡格雷治疗后残余血小板高反应性(残余血小板高反应性)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1—12月到广东省中医院住院治疗的冠心病患者513例。根据是否发生残余血小板高反应性,将患者分为高反应性组(n=125)和非高反应性组(n=388)。采用查询病历法,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住院号、姓名、性别、年龄、吸烟史、BMI、冠心病类型、合并症、用药情况、左主干病变情况、病变血管数量、血小板聚集率及糖化血红蛋白(Hb A1c)水平等。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BMI、冠心病类型、糖尿病合并情况、血管病变≥3支患者的残余血小板高反应性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年龄、吸烟史、高血压合并情况、高脂血症合并情况、质子泵抑制剂使用情况、他汀类药物使用情况、左主干病变情况患者的残余血小板高反应性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冠心病类型、糖尿病合并情况、血管病变≥3支对冠心病患者发生残余血小板高反应性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Hb A1c和血小板聚集率呈正相关关系(r=0.59,P<0.05)。结论 BMI、冠心病类型、糖尿病合并情况、血管病变≥3支是冠心病患者发生残余血小板高反应性的影响因素,且Hb A1c越高,血小板聚集率越高,残余血小板高反应性越强。
- 吴建萍徐丹苹吴焕林
- 关键词:冠心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