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心艳 作品数:16 被引量:86 H指数:7 供职机构: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中心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 福建省科技厅青年人才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天文地球 农业科学 更多>>
2005年6月东亚夏季风活动异常及其影响机制初步分析 被引量:7 2007年 应用欧洲中心(ECMWF)逐日08时客观分析资料、中国测站降水资料、OLR资料和NCEP2再分析资料以及国家气象中心提供的1976~2006年的逐日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利用合成分析、小波分析和带通滤波等方法,初步分析了2005年东亚夏季风的活动特征和影响机制。结果发现2005年6月东亚夏季风活动出现明显异常,其中31~32候季风前沿异常停留在南海-菲律宾一带以及华南西部,33~35候季风前沿停滞在华南地区,较常年明显偏南,造成了我国华南洪涝;36候季风前沿跳至黄淮地区,导致长江空梅、黄淮地区多雨。进一步研究发现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中高纬槽脊活动异常及热带和中高纬度低频振荡是导致2005年6月东亚夏季风异常的主要原因。 吕心艳 张秀芝 陈锦年关键词:季风异常 西太平洋副高 大气季节内振荡 南海区域海气热通量的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14 2007年 应用由卫星SSM/I(Special Sensor Microwave/Imager)和AVHRR(Advanced Very High Resolution Radiometer)遥感资料,使用先进的海气通量计算方法(TAGA COARE3.0),计算出南海1987年7月至2004年12月共200个月的海气界面的感热和潜热通量(0.25°×0.25°),其结果与实测结果比较发现,由卫星反演的海气热通量与实测结果非常一致。与GSSTF2的结果相比,其时空分布变化特征基本一致。由此说明,利用卫星遥感获得的热通量可以用来进行中国近海海气相互作用的研究以及作为我国气候预测研究的重要依据。由多年南海海气热通量的分析表明,南海区域热通量的变化具有显著的年变化和年际变化特征,其周期分别是0.5a、1a、准3a和6~11a。其中准3a和6~11a周期与中国旱涝的周期一致。因此,可以认为南海区域热通量的年际变化对中国的旱涝分布将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陈锦年 王宏娜 吕心艳关键词:卫星遥感资料 2005年东亚夏季风活动异常分析研究 使用欧洲中心客观分析资料、中国测站探空和降水资料、OLR资料,对2005年东亚夏季风活动进行了分析,发现2005年东亚夏季风活动异常表现在如下七个方面:i.26侯东亚夏季风在中南半岛至南海北部爆发,导致这些地区出现大范围... 张秀芝 吕心艳文献传递 黄河中游地区土壤湿度特征分析 使用黄河中游地区农业气象站的土壤重量含水率资料,研究范围选32-42°N,100-116°E,剔除作物生长期进行灌溉的站,研究区内选出34站,其中19站观测深度为0-100cm,15站为0-50cm;将黄河中游地区分为中... 李润春 张秀芝 王丽华 吕心艳关键词:土壤湿度 年际变化 数值模拟 黄河中游地区 文献传递 南海-西北太平洋季风槽中热带气旋群发的研究 Ⅰ.热带气旋群发的基本特征 被引量:7 2010年 应用1979—2005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TC)资料和NCEP/DOE AMIP-Ⅱ逐日再分析资料,在逐年分析南海-西北太平洋季风槽中TC(简称MTTC)生成及其群发的基础上,揭示季风槽中MTTC群发的基本特征,得到几点结论:(1)年平均MTTC群发过程3~4次,8月是MTTC群发最多的月份,占30%,9月次之,而5月份最少,仅占4%;(2)MTTC群发异常偏少年MTTC生成海区范围较常年偏小,位置较正常年份偏南、偏西;而异常偏多年MTTC生成海区范围较大,位置较常年偏北、偏东;(3)MTTC群发主要形成于4种季风槽环流模态中,即季风槽东伸型、反向季风槽型、三气流型、西太平洋季风槽型,其中,季风槽东伸型是MTTC群发的主要环流模态,占60.0%,西太平洋季风槽出现MTTC群发最少,仅占4.8%;(4)季风槽强度和形态的异常可能造成MTTC群发异常,而MTTC群发异常致使MTTC年频数异常。 高建芸 吕心艳 鲍瑞娟 张秀芝关键词:热带气旋 群发 台风“海高斯”和“天鸽”快速加强成因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3 2022年 利用欧洲中心ERA-Interim逐6 h再分析资料和国家气象中心提供的逐小时台风业务资料,对比分析了2020年第7号台风“海高斯”和2017年第13号台风“天鸽”的环流形势和强度结构特征,发现二者的尺度都比较小;生成的时间和移动路径比较相似;并且都出现了近海快速加强的过程。从对比分析来看,造成两个台风近海快速加强的共同原因主要有海温异常偏高、环境风的垂直切变较小以及有利的高低层环流配置等,而造成两个台风近海快速加强的不同原因也较为显著,分别从位涡垂直分布、涡度收支和涡度拟能等方面进行诊断分析,得到一些有利于台风强度快速增长的不同因素。 周冠博 董林 吕心艳 柳龙生关键词:海温 高空冷涡 涡度收支 南海-西北太平洋季风槽中热带气旋群发的研究Ⅱ.影响机制研究 被引量:6 2011年 应用1979—2005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TC)资料和OLR,NCEP/DOE AMIP-Ⅱ再分析逐日资料,探讨南海-西北太平洋季风槽中TC(简称MTTC)群发的可能机理,得到以下几点结论:(1)5~10月季风槽强度及形态与索马里越赤道气流的强弱、副高的位置以及南半球澳洲冬季风的强弱密切相关,不同区域季风槽强度增强都可能导致MTTC群发。(2)MTTC群发与季风槽强度的低频振荡密切相关,当季风槽强度30~60 d振荡处于活跃期,准双周10~20 d的振荡也处于活跃期时,有利于MTTC的群发。(3)副高的位置、索马里越赤道气流以及西太平洋越赤道气流的低频振荡的位相配置将影响季风槽强度和形态,进而影响MTTC群发。副高东退或位置偏北,索马里越赤道气流或西太平洋越赤道气流增强或同时增强,季风槽偏北或东伸,皆有利于MTTC群发;副高偏西偏南,索马里越赤道气流增强或西太平洋越赤道气流增强,季风槽偏南,该类型MTTC群发比例较低,群发次数偏少。(4)典型个例分析表明,由于季风槽强度和形态的差异造成MTTC主要生成区对流条件以及水汽条件的差异,致使MTTC群发的年际差异。 高建芸 吕心艳 张秀芝 江志红关键词:热带气旋 群发 南海热带气旋生成潜势预报方法及其应用 <正>1引言热带对流云团是南海热带气旋生成的初始胚胎,但并不是热带云团都可以形成热带气旋,全球每年大约有1600热带云团(TCC),其中大约只有6.4%发展为热带气旋,热带云团如何发展成为热带气旋是热带气旋研究和业务预报... 刘春霞 王华 吕心艳关键词:南海热带气旋 TBB 潜势预报 物理量 文献传递 黄河中游地区土壤湿度特征分析 被引量:6 2011年 利用1981-2002年黄河中游地区(32°~42°N,100°~116°E)土壤湿度资料,分析该地区土壤湿度的水平和垂直分布特征、年际和年代变化。结果表明:黄河中游地区土壤湿度水平分布大致呈中部干,西南和东南湿的分布趋势;该地区的中南部土壤湿度垂直分布具有独特性,随季节而变,初春至5月底土壤湿度迅速下降,表层下降最快,且达到最干的时间比50~100cm层早3旬,垂直分布表现为上干下湿;雨季开始表层土壤湿度迅速上升,垂直分布反转为上湿下干。黄河中游地区土壤湿度变化总体呈下降趋势,1981-1996年存在5~6年的变化周期;中南部1991年前后发生突变,1991年以前土壤较湿,年际变幅大,之后较干,年际变幅小。中南部是土壤湿度变化差异最明显的区域。 李润春 张秀芝 王丽华 吕心艳 高源关键词:土壤湿度 陆面过程 黄河中游 东亚夏季风南北进退的年代际变化对我国区域降水的影响 被引量:12 2011年 利用1958—2001年的中国740站逐日降水资料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ERA40再分析资料,综合动力因子和热力因子定义了东亚夏季风指数,并利用该指数的变化定义了东亚夏季风前沿,客观、详尽地描述了季风的移动特征。结果表明,在1958—2001年期间,东亚夏季风活动在1965、1980和1994年出现3次明显转变。1958—1964年东亚夏季风前沿在华南和华北地区停留时间异常偏长,而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停留时间异常偏短;1965—1979年季风前沿在华南和黄河下游地区停留时间稍长;1980—1993年季风前沿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时间异常偏长,而在华北地区停留时间异常偏短;1994—2001年东亚夏季风在长江以南停留时间偏长,从而导致了我国东部区域降水的异常分布、旱涝灾害频繁发生。 吕心艳 张秀芝 陈锦年关键词:季风指数 年代际变化 中国降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