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青春

作品数:9 被引量:39H指数:2
供职机构: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农业科学

主题

  • 7篇小麦
  • 4篇生理小种
  • 4篇小种
  • 4篇白粉
  • 3篇锈菌
  • 2篇毒杀
  • 2篇毒杀作用
  • 2篇性基因
  • 2篇致病力
  • 2篇条锈菌
  • 2篇小麦条锈菌
  • 2篇轮枝
  • 2篇轮枝菌
  • 2篇棉铃
  • 2篇棉铃虫
  • 2篇抗病
  • 2篇抗病性
  • 2篇抗性
  • 2篇蜡蚧
  • 2篇蜡蚧轮枝菌

机构

  • 9篇山东省农业科...
  • 2篇北京农业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9篇刘青春
  • 7篇唐玉兰
  • 3篇张柏松
  • 2篇高希武
  • 1篇李国霞
  • 1篇严毓骅

传媒

  • 7篇山东农业科学
  • 1篇北京农业大学...
  • 1篇1995年全...

年份

  • 3篇1996
  • 5篇1995
  • 1篇1994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山东省小麦叶锈菌生理小种检测及毒性基因分析被引量:2
1995年
1991~1994年共测定叶锈菌菌株125个.鉴定结果表明,山东省叶锈菌优势生理小种为洛10类群中的叶中4号,与80年代初鉴定结果比较已发生了改变;叶中4号各菌株对山东省主要栽培品种(100万亩以上)苗期毒力频率,除鲁麦15外,都在90%以上;利用已知抗叶锈基因的近等基因系对山东省叶锈菌群体毒性基因出现频率进行测定分析,认为抗叶锈基因(组合)Lr19、Lr20、Lr25、Lr13+3Ka、Lr3a+3、Lr27+31+10、Lr1+20是山东省小麦抗叶锈育种可以利用的抗病基因(组合).
刘青春唐玉兰刘泉姣
关键词:小麦叶锈菌生理小种毒性基因
山东省小麦条锈菌群体毒性变异及致病力测定被引量:2
1996年
1991~1994年对条锈菌生理小种演变情况进行监测研究结果表明,条中29号仍是山东省当前优势毒性小种,其对多数生产品种具有较强毒力,对鲁麦16、鲁麦19及多数新品系和抗源则无毒性或弱致病性;近年出现的条中30号新小种,其毒性基因谱更宽,应加强对其监测和流行预测。本文还介绍了1963~1990年山东省小麦条锈菌在不同时期优势小种的演变及其与小麦品种抗性丧失的关系。
刘泉姣唐玉兰刘青春张柏松
关键词: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致病力测定
小麦条锈菌新小种条中30号的致病性
1996年
1995~1996年度,用条锈菌新小种条中30号对山东省主要小麦材料进行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条中30号对18个主要生产品种的致病率为88.8%,对鲁麦19号和鲁麦18号表现无毒力或弱致病力。对76个后备材料及抗源材料的致病率为68.4%,对94(6)111、94(4)049、897031、875067、45047等24个材料表现无毒力或弱致病力。条中30号对山东主要生产品种及后备材料的致病力,与条中29号相近。
唐玉兰刘青春
关键词:小麦条锈菌致病力
蜡蚧轮枝菌的发酵培养及其代谢产物对害虫毒杀作用的研究
蜡蚧轮枝菌[Verticillium lecanii(Zimm)Viegas]作为微生物杀虫剂,自80年代英国开始商品化生产以来,在前苏联、荷兰、西欧等国家均先后研究应用于防治温室白粉虱(Trialeurodes vap...
李国霞高希武刘青春严毓骅
关键词:蜡蚧轮枝菌温室白粉虱棉铃虫蚜虫
文献传递
山东省小麦品种(系)成株期多抗性鉴定与抗病品种布局
1995年
1991~1995年对98O份(次)小麦品种(系)进行了多抗性鉴定(明确了主要生产品种、后备品种等的多抗性能。根据全省不同生态区小麦病害发生情况,提出不同抗性品种的合理布局。
唐玉兰刘泉姣刘青春张柏松
关键词:冬小麦抗病性
富力库乳剂防治小麦锈病、白粉病试验被引量:1
1996年
由室内苗期和田间小区试验结果表明,25%富力库乳剂防治小麦锈病,白粉病效果显著,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对白粉病每亩和药40~70ml,喷药后14天的防治效果为69.1%~80.4%,对小麦锈病(条锈,叶锈)有特效,每亩用药20~70ml,防治效果均达100%,有效期长达28天,优于20%三唑酮乳剂。
唐玉兰刘青春刘泉姣
关键词:小麦锈病白粉病
山东省主要小麦生产品种(系)的抗病性鉴定被引量:2
1994年
1991~1992年用条锈、叶锈和白粉病优势小种条中29号、叶中4号和白粉15号,对山东省用于生产的主要小麦新品种(系)进行苗期和成株期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苗期和成株期对条中29号均表现免疫的有鲁麦19。成株期“三病”表现较好抗性的有鲁麦13、14、17,济南13;新品系有78-3、856903。
唐玉兰刘泉姣张柏松刘青春
关键词:小麦抗病性生理小种
山东省小麦白粉菌类型及群体毒性基因分析被引量:10
1995年
1991年前,山东省小麦白粉菌优势小种为15号,以后呈波浪形下降;1994年14号小种上升为优势小种,出现频率为77.8%,其次是15号和16号小种。山东省小麦白粉菌群体毒性基因,以V1、V5、V6、V7的毒力频率最高(100%)。而V2、V4b、V2+V6表现无毒力,V5+V6、V4b+Mli(5)、V17毒力频率较低(5.1~25.9%),与其相对应的抗性基因Pm2、Pm4b、pm2+pm6、pm5+pm6、pm4b+Mli(5)等是有效抗病基因。山东省小麦白粉菌含有9个以上毒性基因的菌株,出现频率为96.3%,毒性基因谱广。
唐玉兰刘泉姣刘青春
关键词:小麦白粉菌生理小种抗性基因
蜡蚧轮枝菌的发酵培养及其代谢产物对害虫毒杀作用的初步研究被引量:22
1995年
研究表明,蜡蚧轮枝菌(Verticillium lecanii(Zimm.))在2种液体和5种固体培养基中发酵比较,以麦芽汁液体和小米粒固体培养基中的产孢量和分生孢子活力较高。液体发酵5~12 d 的代谢产物粗提物(稀释10倍)对温室白粉虱成虫的毒杀作用,以发酵7 d 的为最好,24 h 校正死亡率为50.18%,但与发酵5 d 的(34.18%)无显著差异(P<0.05)。代谢产物粗提物对棉铃虫、麦长管蚜的触杀作用较好,对瓜蚜次之,对桃蚜最差。如试验24 h,稀释5倍的代谢产物杀虫校正死亡率,麦长管蚜66.7%、棉铃虫66.7%、瓜蚜48.8%、桃蚜23.4%。稀释2倍时,24 h 瓜蚜的校正死亡率为78.8%,略高于氰戊菊酯(7768mg·L^(-1))的毒杀作用(77.2%)。说明该菌代谢产物中具有杀虫活性物质,值得进一步研究利用。
李国霞高希武刘青春严毓骅
关键词:蜡蚧轮枝菌微生物农药白粉虱棉铃虫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