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东
- 作品数:50 被引量:235H指数:8
- 供职机构: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经济管理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更多>>
- 监阁共理与相权游移——明代监阁体制探赜被引量:16
- 1998年
- 明代中枢政体经历了从“六卿分职”到“监阁共理”体制的嬗变。司礼监与内阁于颉颃制衡中联结为一个有机整体并承担起了决断国是的政治职能。但这种“监阁共理”体制并非是一种简单的“双轨制”。在体制的动态运作中,由于皇权的相对倾斜,造成了明代相权于司礼监和内阁间的游移,以“监阁迭相”的方式发挥其“内外相维”的政治功能。这种游移,一方面确保了皇权的稳固与政治的相对稳定;另一方面也成为明代“宦祸”与“党争”的内在原因。
- 刘晓东
- 王府文官与明初中央集权被引量:2
- 2008年
- 王府文官制度的设立与完善,是朱元璋等明初诸帝,在实行"分封建国"的政治背景下,力图强化中央集权,加强对藩王控制的一项重要举措。朱元璋通过对王府文官的倚重、保障其政治前途等一系列措施,在加强对王府文官有效控制的同时,也极大促动了王府文官"忠君"大于"事王"的基本政治取向的形成,并在靖难之变中较为突出地展现出来。不过,由于明初藩王势力的相对过大,使王府文官系统对藩王的约束还主要停留于规谏层面,而未能形成更为完善的制衡与制约机制,因而也就不能从根本上防止藩王势力对皇权的挑战。
- 刘晓东
- 关键词:分封制明初中央集权
- 世俗人生:儒家经典生活的窘境与晚明士人社会角色的转化被引量:8
- 2001年
- 传统儒家基于“志于道”的终极理念而确立起的士人经典化的生活模式 ,在晚明社会的变迁中陷入了极大的窘境之中。“贫”、“穷”、“抑”成为晚明士人最为重要的生存困惑与社会呼声。晚明士人也于这种生存压力与商品经济发展的促动下 ,走上了世俗化的生存道路 ,开始了由“道德人”向“世俗人”社会角色的转化。这种转化虽不可避免地带来了许多消极影响 ,但同时也潜在地促动了“士”与社会之间的交融与互动 ,拓展了其通过社会而存在的能力。
- 刘晓东
- 关键词:晚明士人阶层世俗化角色转化
- 控制与秩序:古代南侗“嘎老”的社会功能探析被引量:1
- 2013年
- "嘎老"是侗族民间流行的歌班演唱的多声歌模式,因其常在特定的场所——鼓楼举行,亦称之为"鼓楼对歌"。古代南侗"嘎老"的社会功能集中体现在社会控制与秩序维系方面。"嘎老"中的文化禁忌,内化成为侗人共同遵守的社会规范。而"嘎老"活动的重要场所——鼓楼,在对古代侗人社会阶序关系进行表述的同时,也潜在地维护社会秩序的有序性。"嘎老"的结构构成与古代侗人社会组织结构的暗合,使两者以一种外化的方式实施着对社会秩序的有效调节。
- 乔馨刘晓东
- 关键词:社会控制
- “道体下移”与晚明基层社会的教育困境——兼及晚明塾师职业生存伦理的异变被引量:2
- 2009年
- 通过对韩愈《师说》与明末张履祥《处馆说》中"师道"的比较,不难揭示出晚明士人对基层社会教育中"道体下移"的种种感悟。这种"道体下移"实际上反映出了晚明基层社会教育——尤其是经学教育——工具理性的强化。经学教育中对生活理性与理性生活之养成能力的下降,成为晚明基层社会教育的一个困境所在。这种困境的形成,从根本上说,乃是由于晚明社会变迁中"仕途经济"的强化,以及"科举必由学校"的体制效应使然。这种教育困境的濡染与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也促动了晚明塾师自身职业生存伦理,从"传圣道"向"做生意"的潜在转换与异变,这也成为晚明基层社会教育困境深化的一个外在表征所在。
- 刘晓东
- 关键词:晚明塾师教育理性
- 《虔台倭纂》的形成:从“地方经验”到“共有记忆”被引量:8
- 2013年
- 《虔台倭纂》是基于对嘉靖 "倭患"的深刻记忆,面对万历时期丰臣秀吉侵略朝鲜的现实危机,编纂而成的一部以 "防倭御倭"为主要目的的私人著述。通过对该书编撰群体及成书过程的分析,不难发现早在 "壬辰之役"之前,江西地区就已形成了较为深厚的关于 "日本"与 "倭寇"的地方知识储备。这部分来源于嘉靖年间曾任职于 "倭患"猖獗的东南沿海地区的大量江西籍官员,对"倭寇"相关问题的介绍与传播。江西籍官员对东南沿海地区平倭御寇斗争的参与,极大强化了两个地域间的内在精神联系,也成为其塑造、强化自身地方荣誉的一种重要方式。于是,本为 "倭患"地区自身的历史经验,也日渐成为某些"非倭患"地区予以认可、接受的一种共有的历史记忆。
- 刘晓东
- 关键词:倭寇历史记忆
- 明代塾师的社会构成及其演变——兼论民间教育人力资源的社会配置与优化问题被引量:4
- 2006年
- 明代塾师的社会构成,并非“落魄书生”即可一言以概之的。它是一个涵盖了“退闲官僚”、“儒士”、“举人监生”、“儒学生员”与“科举童生”的多种身份并存的职业群体。随着明代社会之变迁,塾师的社会构成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演变,“退闲官僚”、“儒士”与“举人监生”的日渐淡出,使“儒学生员”日渐在塾师群体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这种社会构成的演变,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塾师群体文化素养的相对下降,但从人才梯级培养的角度来看,在很大程度上也不能不说是明代社会自身对民间教育资源所进行的一种“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的有效配置与优化。
- 刘晓东赵红
- 关键词:明代塾师社会构成
- 中国证券市场优质上市公司资源流失与沪深交易所制度改革探析被引量:1
- 2014年
- 我国交易所受到政府干预过多,是"行政化"的会员制交易所。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我国交易所由于特殊的组织形式所产生的弊端不断的显现出来,导致我国优质上市公司资源的大量流失,严重阻碍了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我国交易所必须进行公司制改革,才能改善当前我国证券市场低迷的现状,提高国际竞争力。在沪深交易所公司制改革的股权结构设计方面,要充分体现出交易所的所有权结构。在股权结构设计中,还应该保证其结构的多元化,囊括各方利益的相关者。
- 卢晶刘晓东
- 关键词:证券市场证券交易所公司制改革
- 清代东北封禁与流人遣戍被引量:2
- 2013年
- 清朝封禁东北之主旨是力图保持八旗的生活习俗与骑射传统,将东北建设成为控驭全国的战略基地。为解决封禁带来的劳动力短缺等问题,大批罪犯被遣戍东北,这种做法表面上与封禁政策相悖,实质上与封禁政策的战略意图殊途同归。遣戍罪犯为执行封禁政策提供了保障,同时也给东北社会带来了一定的负面效应。鉴于此,清朝使统治者不断调整流放政策,减少或停止向东北遣戍流人,在一定程度上为后来东北开禁埋下了伏笔。
- 李德新刘晓东
- 关键词:清代流人
- 预期情绪动机观与经济决策悖论问题的消解被引量:5
- 2017年
- 在决策者生态理性和决策者自利性的假设条件下,心理学中的后悔理论可以引入到经济学的预期效用理论中。作为预期效用理论的辅助,后悔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决策悖论问题。改进的后悔理论认为:预期后悔和预期欣喜情绪可以转化为人们决策的动机——避免后悔或者追求欣喜;在预期效用值相近的情况下,避免后悔或追求欣喜成为了影响人们进行决策的主要因素。避免后悔或追求欣喜的决策动机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从而产生了"偏好反转"现象。
- 刘晓东刘力臻
- 关键词:后悔理论主观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