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日之

作品数:6 被引量:17H指数:2
供职机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航空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航空宇航科学技术兵器科学与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航空宇航科学...
  • 1篇兵器科学与技...

主题

  • 3篇机翼
  • 3篇分离流
  • 2篇大迎角
  • 2篇迎角
  • 2篇三角翼
  • 2篇组合体
  • 2篇涡破裂
  • 2篇飞机
  • 1篇弹体
  • 1篇弹翼
  • 1篇导弹
  • 1篇定常
  • 1篇定常流动
  • 1篇动态特性
  • 1篇摇滚
  • 1篇双三角翼
  • 1篇转轴
  • 1篇外翼
  • 1篇细长三角翼
  • 1篇流动特性

机构

  • 6篇北京航空航天...

作者

  • 6篇刘日之
  • 3篇夏雪湔
  • 3篇冯亚南
  • 2篇陈南茜
  • 1篇吴成
  • 1篇熊善文
  • 1篇邢玉山

传媒

  • 4篇空气动力学学...
  • 1篇航空学报
  • 1篇北京航空航天...

年份

  • 1篇1998
  • 1篇1997
  • 1篇1995
  • 1篇1994
  • 1篇1992
  • 1篇1990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转轴位置对俯仰动态特性的影响被引量:1
1997年
研究了转轴位置对机翼、机身和三个组合体上翼面的动态特性的影响。对于机翼和机身,当转轴位置后移时其动态迟滞效应更为强烈。当翼面处于转轴之前,上仰时会出现更为严重的动态迟滞效应,因此鸭翼达到动失速状态较晚。而当翼而处于转轴之后时,如尾翼,将会更早地出现动失速。转轴位置对动态迟滞特性的影响可以认为主要是由于俯仰运动时的动态洗流影响所导致的实际有效迎角的变化,由此影响了动态分离涡及其发展。
陈南茜刘日之马纵江
关键词:飞机组合体机翼机身
75°/45°双三角翼外翼前缘形状对大迎角分离流动特性影响被引量:7
1994年
本文通过风洞试验和水洞试验研究了75°/45°双三角翼的外翼前缘形状对大迎角分离流动的影响。试验表明,在涡破裂沿翼面向前发展的迎角范围内,外翼前缘钝化对涡态的发展、压强分布和气动力有较大影响。
冯亚南吴成熊善文刘日之邢玉山
关键词:双三角翼大迎角飞机
机翼的动态分离流动特性被引量:2
1995年
本文对两个机翼等速上仰及下俯的动态分离流动特性在水槽中进行了流态研究。结果表明,动态滞后效应与折算频率关系很大。转轴位置对动态滞后的影响与增加上仰角速度的作用有某种相仿的效应。机翼的初始迎角对动态流动特性有不可忽视的“遗传”效应。
陈南茜刘日之文立红
关键词:机翼分离流动态特性
利用涡的有利干扰推迟翼涡破裂
1992年
本文通过测力和水槽流态观察试验研究了战斗机和导弹式的翼体组合体翼涡破裂的推迟措施。利用安置于机翼(弹翼)前方和机体两侧的大后掠、小面积的机体边条所产生的边条涡的有利干扰,可以有效地推迟翼涡的破裂,从而达到提高最大升力系数和临界迎角的目的,试验表明,安置在不同位置的机体边条均可不同程度地提高最大升力系数C_(Lmax),在适当位置时,可提高临界迎角α_(kp)达2°~3°。
冯亚南夏雪湔刘霄峰刘日之
关键词:大迎角分离流涡破裂
弹体头部形状与弹翼位置对弹翼涡破裂位置的影响
1990年
1.引言 近代战斗机和战术导弹,为获得高机动性能,一般均在大迎用下飞行.众所周知弹翼涡的破裂对大迎角导弹气动特性有着重要影响.
冯亚南夏雪湔刘日之
关键词:组合体分离流涡破裂导弹
细长三角翼摇滚非定常流动特性被引量:7
1998年
对前缘后掠角为80°的细长三角翼,迎角为30°和40°时不同滚转角下前缘涡的静态特性,及摇滚过程中的动态旋涡特性进行了流态显示和摄影记录。结果表明:在相同滚转角下,静态和动态情况下旋涡特性有相当大的差别;相对于静态而言翼摇滚过程中存在着旋涡特性的滞后效应;摇滚过程中旋涡垂向位置的滞后是明显的,而展向位置的滞后很小;还发现翼摇滚起始角对旋涡特性有较大影响.
夏雪湔刘日之杨晓峰
关键词:机翼非定常流动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