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志华

作品数:10 被引量:238H指数:9
供职机构:第四军医大学军事预防医学系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乙型
  • 9篇乙型肝炎
  • 9篇肝炎
  • 8篇乙型肝炎病毒
  • 8篇肝炎病毒
  • 8篇病毒
  • 7篇宫内
  • 5篇宫内感染
  • 4篇孕妇
  • 3篇胎盘
  • 3篇HBV
  • 2篇妊娠
  • 2篇妊娠并发
  • 2篇妊娠并发症
  • 2篇流行病
  • 2篇流行病学
  • 2篇流行病学研究
  • 2篇免疫
  • 2篇抗原
  • 2篇宫内传播

机构

  • 10篇第四军医大学

作者

  • 10篇刘志华
  • 9篇门可
  • 9篇徐德忠
  • 8篇闫永平
  • 7篇张景霞
  • 5篇徐剑秋
  • 4篇王福生
  • 3篇王文亮
  • 3篇刘斌
  • 1篇汪爱勤
  • 1篇李远贵
  • 1篇阎永平

传媒

  • 2篇中华医学杂志
  • 2篇中华妇产科杂...
  • 2篇第四军医大学...
  • 1篇中华预防医学...
  • 1篇中华流行病学...
  • 1篇国外医学(妇...
  • 1篇中国公共卫生...

年份

  • 1篇2001
  • 3篇1999
  • 2篇1998
  • 3篇1997
  • 1篇1996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的机制被引量:45
2001年
目的 探索乙型肝炎病毒 (HBV)宫内传播的机制和时间 .方法 孕妇和新生儿血清 HBs Ag和 HBV DNA检测采用 EL ISA和 PCR法 .引产胎儿肝组织和胎盘的 HBs Ag,HBx Ag,HBc Ag和 HBV DNA检测采用 ABC免疫组化染色和原位杂交 .结果 母亲外周血 HBV 高浓度 (≥ 0 .0 2μg· L- 1 )、先兆早产和胎盘绒毛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HBV感染导致宫内感染发生的危险性比值比 (OR)分别为 7.0 6 ,13.0 8和 16 .15 .胎盘 HBV感染从孕早期、孕中期至足月分娩愈来愈严重且广泛 .在足月分娩胎盘中 ,从母面蜕膜细胞至胎儿面绒毛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HBV感染率呈逐渐下降趋势 ,但胎儿宫内感染的 OR值却越来越大 .1例孕 19wk引产胎儿肝组织中检出 HBV DNA和抗原 .结论 胎儿宫内感染的发生可经 2条途径 ,即血源性和细胞性 .宫内感染可发生在孕19 wk前 ,但主要时期是在孕晚期 .
闫永平徐德忠王福生门可刘志华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妊娠并发症病例对照研究免疫组织化学原位杂交宫内感染
HBsAg携带者孕妇胎盘中HBsAg和HBcAg的检测被引量:1
1997年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在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足月分娩的胎盘组织细胞中检测出HB-sAg和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HBcAg).国外仅有数篇报道,但结果相互矛盾.而国内尚未见有报道.1 材料和方法
阎永平徐德忠张景霞刘志华门可李远贵王文亮刘斌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胎盘免疫组化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孕妇不同孕期胎盘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状态被引量:28
1998年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孕妇不同孕期胎盘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状态闫永平徐德忠王文亮刘斌刘志华门可徐剑秋子宫内传播是乙型肝炎病毒(HBV)的重要传播方式之一,目前尚无有效的阻断措施[1]。为了深入了解HBV子宫内传播的发生机制,我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H...
闫永平徐德忠王文亮刘斌刘志华门可徐剑秋
关键词: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孕妇胎盘HBV
乙型肝炎病毒宫内传播机制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被引量:36
1998年
为了解乙型肝炎病毒 ( HBV)宫内传播的危险因素与机制 ,笔者进行了病例对照研究与胎盘组织的免疫组化。收集陕西省妇幼保健院 2 4 2例 HBs Ag阳性的孕妇及其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结果显示 ,母亲 HBe Ag阳性 ( OR=32 .63)和先兆早产史 ( OR=2 2 .80 )是主要的危险因素。在 32例足月孕妇的免疫组化 HBs Ag阳性的胎盘组织中 ,HBs Ag阳性率在脱膜细胞层为 10 0 % ,滋养层细胞为 59.38% ,绒毛间质细胞为 65.50 % ,绒毛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为 39.38% ,表明 HBV感染从母面到胎儿血管呈逐渐下降趋势 ( P<0 .0 1)。而且绒毛毛细血管 HBs Ag阳性与婴儿宫内感染有关( OR=2 0 .86,P<0 .0 1)。根据上述结果 ,我们提出假设 :HBV宫内传播可能有两条途径 :经先兆早产等引起的胎盘血管渗漏的“血源传播”和 HBV经胎盘各层细胞“转移”至胎儿血循环的“细胞转移传播”。
徐德忠闫永平徐剑秋门可刘志华张景霞王福生汪爱勤蒋美玲陈向红
关键词:宫内传播分子流行病学乙型肝炎病毒
血HBsAg、HBeAg阳性孕妇外周血单个核细胞HBV感染的研究被引量:17
1996年
目的:探讨HBsAg、HBeAg阳性孕妇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的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状况及其在宫内传播中的作用。方法:对52例HBsAg、HBeAg阳性孕妇PBMC进行HBVDNA的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同时检测其所生婴儿血清中的HBsAg。孕妇于分娩前、新生儿于出生时分别抽外周血作血清学检测。结果:52例孕妇PBMCHBV感染率为46.2%(24/52),与孕妇HBsAg滴度呈正相关,但与新生儿的HBV感染无显著相关。结论:被HBV感染的PBMC,通过胎盘途径感染胎儿的可能性不大。
门可徐德忠闫永平张景霞刘志华
关键词:表面抗原E抗原妊娠并发症
乙型肝炎病毒宫内传播因素和机制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被引量:52
1999年
目的应用分子流行病学方法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经胎盘引起宫内感染的危险因素与机制。方法收集连续性入院的402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孕妇及其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发生宫内感染的15例作为病例组,余为对照组,进行病例对照研究;同时分别检测182份与185份母血的HBsAg滴度和HBVDNA浓度,筛选危险因素;另外收集胎盘标本进行免疫组化染色与原位杂交,确定HBV感染状况;最后进行综合分析。结果病例对照研究发现,母亲HBeAg阳性与先兆早产史是主要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7.07与5.44。母血HBsAg滴度与HBVDNA浓度与宫内感染显著相关(P=或<0.01)。101例足月孕妇胎盘的免疫组化与原位杂交显示,HBV在胎盘组织各层细胞的感染率由母面向胎儿逐渐降低(P=0.0009)。而且,综合分析表明,进入胎儿循环的最后一层细胞(绒毛毛细血管内皮)的HBV感染与宫内感染有非常显著的联系(OR=18.46,P=0.0002)。结论HBV感染在胎盘组织内可能存在一个自母面向胎儿“细胞转移”的过程。由此。
徐德忠闫永平徐剑秋王文亮王文亮张景霞门可刘志华张景霞蒋美玲刘斌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宫内传播胎盘分子流行病学
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相关因素随访研究被引量:14
1997年
为了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的相关因素。对125例HBsAg阳性孕妇及其婴儿进行了随访调查。按0、1、6方案对婴儿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婴儿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第一针疫苗时,同时注射乙型肝炎高效价免疫球蛋白。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孕妇及婴儿的HBV感染指标。结果,共检出13例婴儿血清中HBsAg阳性,其中8例出生时即为阳性,5例为随访时阳转。宫内感染的发生率为10.4%(13/125)。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表明,母亲HBeAg阳性、先兆早产与宫内感染的发生有关。结论:母亲HBeAg阳性、先兆早产是宫内感染的相关因素,其RR值分别为31.27和10.87。
刘志华门可徐德忠徐德忠张景霞闫永平蒋美玲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随访
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被引量:9
1997年
运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及机制。共调查350例HBsAg阳性孕妇及其新生儿,HBV感染血清学标志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调查资料经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表明,母亲HBeAg阳性、先兆早产史是宫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其OR值分别为4.64(2.79~6.48)和5.22(3.12~7.32)。
刘志华徐德忠闫永平闫永平王福生门可徐剑秋王福生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HBV宫内感染ELISA
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机制及预防措施的研究被引量:10
1999年
由于乙型肝炎病毒存在的传播方式,给乙型肝炎的预防工作造成了困难。本文综述了近年来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机制的研究以及控制宫内感染的初步研究。阐明宫内感染的机制,并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对于控制乙型肝炎病毒的传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刘志华
关键词:乙型肝炎HBV宫内感染
孕妇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DNA含量与胎儿宫内感染的关系被引量:72
1999年
目的探讨孕妇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DNA(HBVDNA)含量与胎儿宫内感染发生率的关系。方法用斑点杂交法检测185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孕妇血清中HBVDNA及新生儿HBsAg。结果胎儿发生宫内感染与其母亲血清HBVDNA含量有关,随着孕妇血清中HBVDNA含量的增高,胎儿发生宫内感染的危险性也呈增高的趋势。结论孕妇血清HBVDNA含量升高是胎儿发生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重要因素之一。
刘志华徐德忠闫永平门可张景霞徐剑秋蒋美玲
关键词:疾病传播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