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兴盛

作品数:20 被引量:16H指数:3
供职机构:吉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吉林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资助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文学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6篇哲学宗教
  • 2篇文化科学
  • 1篇政治法律
  • 1篇文学

主题

  • 5篇哲学
  • 4篇主义
  • 3篇共同体
  • 2篇中国梦
  • 2篇人类命运
  • 2篇资本主义
  • 2篇唯物
  • 2篇马克思哲学
  • 2篇传统哲学
  • 1篇道德
  • 1篇笛卡尔
  • 1篇意识形态
  • 1篇异化
  • 1篇正义思想
  • 1篇政治解放
  • 1篇中国哲学
  • 1篇人类社会
  • 1篇认识论
  • 1篇社会
  • 1篇社会关系

机构

  • 20篇吉林大学
  • 3篇辽宁师范大学

作者

  • 20篇刘兴盛
  • 3篇岳小佳

传媒

  • 2篇理论观察
  • 2篇理论月刊
  • 2篇广东技术师范...
  • 1篇世纪桥
  • 1篇理论界
  • 1篇山东社会科学
  • 1篇思想政治教育...
  • 1篇胜利油田党校...
  • 1篇哈尔滨市委党...
  • 1篇理论探索
  • 1篇唐山学院学报
  • 1篇石家庄学院学...
  • 1篇保定学院学报
  • 1篇石家庄铁道大...
  • 1篇新西部(中旬...

年份

  • 1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16
  • 9篇2015
  • 6篇2014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浅谈哲学的批判本性——以康德对笛卡尔认识论的反思为例
2014年
笛卡尔通过普遍怀疑彻底摧毁了哲学上的独断论,完成了近代哲学认识论转向的奠基,开辟了哲学的新时代,而且认识在转向人自身后对社会现实也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笛卡尔构建的认识论新哲学又不免存在着重大的缺陷和弊端,康德敏锐地认识到必须对笛卡尔哲学进行反思和重建。而这一对笛卡尔哲学的反思和重建为德国古典哲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而成为德国古典哲学的开山之作,开启了哲学又一崭新的时代。更为重要的是,这样一种反思和重建活动中体现了哲学自身不断地进行自我批判的本性以及因此而不断前进的趋向。
刘兴盛
关键词:笛卡尔认识论哲学
马克思“社会关系”概念研究
“社会关系”是马克思哲学中最为常见的概念之一,然而它恰恰也是一个缺乏专门深入系统探讨的概念。实际上,这一概念在马克思哲学的形成、运用、发展乃至马克思所实现的哲学变革中具有关键作用,处于核心的地位。同时,这一概念蕴含的思想...
刘兴盛
关键词:社会关系唯物史观
文献传递
“中国哲学的当代形态”学术研讨会综述
2016年
2016年7月20-21日,由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杂志、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的“中国哲学的当代形态”学术研讨会在长春召开。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吉林大学、《中国高校社会科学》杂志的17位著名学者出席了会议,会议汇集的是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传统哲学、外国哲学三个领域的一批一流学者。
刘兴盛
关键词:中国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政治解放批判的逻辑后果及其现实意义被引量:1
2017年
布鲁诺·鲍威尔将人的解放归结为政治解放,其实质是市民社会从专制政治中的摆脱,他没有看到政治解放的世俗基础——市民社会的内在缺陷。马克思对鲍威尔政治解放观的批判针对的是其市民社会立脚点,这一批判的逻辑后果是引发马克思对人的解放立脚点的重新设定,这在《论犹太人问题》中表现为"类存在物"概念,而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则被明确提升为"人类社会"。这一重新设定的意涵是,个体只有建立一种自觉的为他性、在团结合作与互惠互利中促进彼此发展,才能真正成为自由全面发展的人,人的解放才能真正实现。对这一逻辑结果的阐释,为人们深入理解贯彻"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缓和当代复杂紧张的国际局势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刘兴盛
关键词:人类社会市民社会
“关系理性”与人的解放被引量:6
2016年
从哲学视角看,客观理性向主观理性转换是现代性兴起的内在根据,然而主观理性使个体"实体化"为主—客单向的"独白式主体",导致个体对立以及共同性瓦解。关系理性是走出这一困境、通往人类新型理性的形态。"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关系理性自觉的当代表现,它以主体间关系为根据和出发点,实现了对主观理性和客观理性的双重超越。在"关系理性"照耀下实现人的解放的具体路径体现在:一方面,变"唯我性"的孤立主体为"利他性"的交互性主体,消融个体间冲突;另一方面,在新的维度上重塑人类共同感和生活世界统一性,化解个体与类的矛盾。
刘兴盛
资本主义社会交换关系的异化及其消除
2014年
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对资本主义的社会交换关系进行了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分析,指出了资本主义交换关系下人们的社会关系被异化的问题,并且对消除这种异化关系进行了探索与提示。
刘兴盛
关键词:资本主义异化
哈贝马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
2014年
哈贝马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基于其"社会交往"理论,这一"重建"忽视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根本因素。另一方面,这种"重建"也并非一无是处,同样有它的积极意义。
刘兴盛
关键词:哈贝马斯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对亚当·斯密自由观的超越——基于劳动与竞争的视角
2015年
亚当·斯密承认劳动是自由的,但他却不能承认自由的劳动,因而这是一种片面的自由,他所承认的全面自由是竞争。马克思以历史发展的批判眼光指出,资本主义社会自由竞争的不是人而是资本,恰恰是劳动的自由上升为自由的劳动后人类才能摆脱物的依赖性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自由。由此马克思批判了斯密的自由竞争观,提示了自由劳动的内涵和实现的可能性条件。
刘兴盛岳小佳
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批判本质主义思维方式的理论根据
2015年
本质主义思维方式是传统哲学理解"人"的主要思维方式,这一方式的特点在于,将对人的理解诉诸于实体化的、先于具体个人而存在的抽象的"人"以及人的本质上。这种思维方式造成了对人的现实存在及其丰富生命特性的忽视和遮蔽,阻碍了对人的真实个性的理解。马克思对这种遮蔽人的真实个性的思维方式进行了批判与消解,从而还原了人的真实生命存在,为人开启了切实理解其本性的全新哲学视域,进而为人类实现自由个性创造了思维方式层面的基础和前提。马克思的这一批判,是通过对"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人的现实本质的自觉而实现的。
刘兴盛
关键词:传统哲学
过程、内容及意义——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再探析被引量:5
2017年
现有的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研究缺乏从总体轮廓和生成逻辑的把握,实际上,马克思对共同体的认识经历了从向往到反思再到超越的复杂过程,即从崇拜国家到揭露国家虚幻共同体的本质,再到对虚幻共同体的全面批判以及对真实共同体的设想。而对两类虚幻共同体的揭露以及对真实共同体实现可能性的描述,构成了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核心内容。在党和国家提出"中国梦"的伟大理想之际阐明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对我们明确个体与整体的关系、"中国梦"的主体指向与依靠力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刘兴盛
关键词:共同体思想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