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兴林
- 作品数:10 被引量:12H指数:3
- 供职机构:陕西理工大学文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 从饮酒词看李清照的情感历程——兼论其饮酒词的特点及文化成因被引量:3
- 2002年
- 李清照现存的饮酒词 ,以南渡为界 ,体现出两种不同的情感色彩和价值取向。她以酒为媒介 ,吐露心声 ,寻求解脱 ,抒发忧生爱国之情 ,呈现出鲜明的艺术个性。李清照大量创作饮酒词 ,既有特殊时代背景的原因 ,又与她独特的个性气度相关 ,更与文人骚客诗酒相融的传统创作习性密不可分。
- 傅兴林
- 关键词:饮酒词艺术特征
- 《长恨歌》艺术魅力探源被引量:1
- 2002年
- 从文学的角度看,<长恨歌>包融了爱情题材发展史上的'色'与'情',融汇了中唐市民阶层的审美情趣.从文化的角度审视,白居易是从感性而非理性、从人性而非神性出发,赋予李、杨以人的特性和思考.出现在<长恨歌>中的李、杨跳出了传统爱情描写的窠臼,体现出了极大的反传统性.从审美效果看,<长恨歌>作为悲剧范式,它指向多维的命运,并以泛悲剧的形式照见了所有不幸者的灵魂.所以,它具有更大的涵盖性、辐射性和令欣赏群体反省、共鸣的本质力量.
- 傅兴林
- 关键词:《长恨歌》审美情趣悲剧形式爱情题材古典诗歌
- 论李清照怀乡词的独特性
- 2001年
- 李清照是横跨南北宋的著名词人 ,在其几乎所有的后期词篇中 ,都流露出浓厚而执着的怀乡情结。作为时代的见证人 ,她深情地倾诉了历经劫难后对故国、亡夫、旧时的悼念和追怀之情 ,从而使其怀乡词体现出突出的独特性、丰赡性。尤为值得肯定的是 ,她的这类作品 ,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 ,呈现出不容忽视的鲜明的爱国主义倾向。
- 傅兴林
- 关键词:后期词怀乡情结爱国主义
- 从三部曲结构论《长恨歌》之“恨”
- 2001年
- 《长恨歌》中的李、杨之爱,经历了相守、相失、再到精神相融的曲折变化。赏美之短、思美之久、寻美之切构成了《长恨歌》情感运行的内在结构张力。仙、凡间无法超越的时空界限,既是“恨”的渊薮,又是“爱”的源泉。由客观而非主观原因所造成的“恨”,只不过是“爱”的别名,它使“爱”不断裂变、升华、纯化。“恨”与“爱”在形式上相对,但在本质上却同一:正因有“恨”,才会有“爱”;“恨”愈久、愈浓,“爱”才显得愈悠、愈炽。因此,“此恨绵绵无绝期”便自然且必然兑换、转化为“此爱绵绵无绝期”,《长恨歌》即是“长爱歌”。
- 傅兴林
- 关键词:《长恨歌》赏美白居易
- 薛涛及其诗歌解读被引量:3
- 2003年
- 薛涛是一位虽沦落青楼而志存高远,有才识、有人格的杰出女诗人。她的诗歌在思想内容上,既有对身世命运的自哀自叹,又有对生活向往和人格追求的寄写,更有对社会人生的诗化评判和观照。在艺术成就上,表现为意象情丰意满,语言素朴隽永,用典丰赡精彩,绘物工致精巧等特点。
- 傅兴林
- 关键词:诗歌内涵艺术成就
- 唐宋“悼亡”诗词说略被引量:1
- 2001年
- 本文以唐宋“悼亡”诗词作为研究对象 ,重点讨论唐宋“悼亡”诗词独特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 ,以及“悼亡”现象所赖以产生的文化的、心理的基础。透过“悼亡”诗词 ,可以窥视到唐宋文人们的婚姻状况、唐宋“悼亡”诗词的创作情况 ;唐宋“悼亡”诗词的审美价值主要表现在情感真挚性和命运悲剧性两个方面。“悼亡”诗词的产生受到传统文化和民族心理的影响。
- 傅兴林
- 关键词:传统婚姻审美价值
- 《长恨歌》“讽谕说”质疑被引量:1
- 2001年
- 在对《长恨歌》主题的研判中 ,持“讽谕说”者在认识、理解乃至研究方法等方面 ,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偏颇。本文着重从陈鸿对《长恨歌》主题的妄猜、历代评论家常犯的美刺原则扩大化错误以及他们对《长恨歌》主题倾向枉解三方面 ,对“讽谕说”提出了质疑 ,从而指出 ,推崇“讽谕说”者 ,是在忽视文本、背离作者本意的情况下 ,以比附、推演的方式不适地为《长恨歌》确定了“讽谕说”的主题。
- 傅兴林
- 关键词:《长恨歌》白居易
- 论白居易女性观的矛盾性被引量:3
- 2001年
- 白居易早年悲剧性的爱情经历使其领悟到美好爱情的珍贵 ,也因其关注民生 ,写了很多同情悲苦女子的诗篇。其中有对普通妇女的同情 ,也有对历史上被认为是亡国祸水的杨贵妃的同情。这些都体现了作者女性观的进步性。但同时 ,由于诗人肩负维护封建统治的大任 ,并把实现政治理想的希望寄托在明君身上 ,所以 ,对与政治发生关系的美女又大加讽刺。“政客”与“骚各”
- 傅兴林
- 关键词:白居易女性观矛盾性《长恨歌》
- 辨白居易评价《长恨歌》的矛盾心态——兼论《长恨歌》归入“感伤诗”的意义
- 2001年
- 当白居易以文学家的审美眼光观照《长恨歌》时 ,言辞中潜溢着欣赏之情 ,而当他以政治家的功利眼光审视《长恨歌》时 ,往往又流露出轻视之意。封建文人所肩负的双重角色、所固有的矛盾人格 ,造成了白居易矛盾心态的出现。白居易以归类的方式重申了他对《长恨歌》主题归属的定位 ,从而为我们提供了一把解开这一矛盾心态的钥匙。
- 傅兴林
- 关键词:白居易
- 《长恨歌》之“风情”的再思考
- 2001年
- 多年来 ,学术界对白居易评价《长恨歌》时所使用的“风情”一词存在较大的分歧。本文从“风情”与“正声”对举、《长恨歌》中“风情” ,以及白氏其他诗文中“风情”的韵味等三个方面入手 ,对“风情”作出了是帝、妃间缱绻、浪漫的恋情的判断 ,从而否定了“风情”即为“正声”的观点。
- 傅兴林
- 关键词:《长恨歌》风情白居易正声文学研究对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