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侯宇峰

作品数:11 被引量:64H指数:5
供职机构:阆中市人民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疗效
  • 2篇多巴
  • 2篇血管
  • 2篇预后
  • 2篇帕金森
  • 2篇卒中
  • 2篇脑梗
  • 2篇脑梗死
  • 2篇脑卒中
  • 2篇梗死
  • 1篇单用
  • 1篇蛋白
  • 1篇蛋白相关
  • 1篇毒性
  • 1篇多巴胺
  • 1篇星状神经节
  • 1篇星状神经节阻...
  • 1篇星状神经节阻...
  • 1篇血管生成
  • 1篇血管生成素

机构

  • 10篇阆中市人民医...
  • 2篇山东中医药大...

作者

  • 10篇侯宇峰
  • 7篇蒋绍军
  • 2篇张彬
  • 1篇赵晓红
  • 1篇蒲亚岚
  • 1篇周涛

传媒

  • 2篇中国实用神经...
  • 1篇药物与人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现代中西医结...
  • 1篇河北医药
  • 1篇现代诊断与治...
  • 1篇中国全科医学
  • 1篇中国医学装备
  • 1篇神经损伤与功...

年份

  • 2篇2020
  • 1篇2019
  • 3篇2015
  • 4篇2014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分析
2014年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hemorrhagic cerebral infarction,HI)的临床特点、病因及诊断治疗。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6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54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收治的54例患者经过治疗后51例患者病情均有所好转,3例患者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造成死亡,治疗有效率高达96.2%。结论:出血性脑梗死是一种对患者存在严重威胁的并发症,早期明确诊断、积极对症治疗是有效的临床治疗手段。
蒋绍军侯宇峰仰炯
关键词:出血性脑梗死预后
药物与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顽固性偏头痛的疗效对比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分析星状神经节阻滞疗法和传统药物治疗的效果。方法将我院神经内科门诊就诊的124例偏头痛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2例,观察组采取星状神经节阻滞方法治疗,对照组采取西医药物治疗,对比2组治疗效果和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效果和对照组相比显著占据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顽固性偏头痛患者应用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能显著降低患者头痛程度、频率和次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安全可靠,值得推广。
赵晓红蒋绍军侯宇峰仰炯
关键词:顽固性偏头痛药物治疗星状神经节阻滞
血浆Hcy水平变化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变化对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1-06—2013-12在我院住院治疗的ACI患者84例为ACI组,选取同期在我院接受健康体检的健康人84例作为正常组。利用化学发光法检测2组患者的Hcy、维生素B12(VB12)和叶酸(FA)水平,并对ACI组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将ACI组分为2组,每组42例,观察组采用VB12制剂联合FA进行治疗,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治疗。结果ACI组Hcy、FA和VB12水平分别为(22.4±7.6)μmol/L、(5.1±1.6)ng/mL和(218.2±97.2)pg/mL,正常组为(13.2±3.3)μmol/L、(7.5±2.4)ng/mL和(307.4±122.6)pg/mL,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脑梗死各亚组Hcy、FA和VB12水平及NIHSS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Hcy、FA、VB12水平和NIHSS评分分别为(12.1±3.5)μmol/L、(6.3±4.2)ng/mL、(1353.4±253.1)pg/mL和(4.8±3.2)分,对照组为(18.8±4.9)μmol/L、(4.2±2.6)ng/mL、(296.3±133.4)pg/mL和(7.1±3.6)分,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CI患者Hcy水平急剧增加,同时Hcy水平与ACI患者的预后情况紧密相关,Hcy水平可作为ACI患者预后的评价指标。
蒋绍军侯宇峰仰炯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同型半胱氨酸预后
老年人血管性痴呆58例临床疗效观察
2014年
目的:探讨分析老年人血管性痴呆(VD)的临床特点.方法:以我院2011年4月-2013年4月期间的58例老年VD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血管性痴呆危险因素众多且复杂,年龄增长与脑梗死会加重老年人痴呆情况.结论:VD有多重危险因素,包括脑萎缩、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控制这些高危因素能减少VD出现几率,从而改善老年人生活质量减轻家庭及社会负担.
蒋绍军侯宇峰仰炯
关键词:血管性痴呆老年人
病毒性脑炎继发广泛脱髓鞘改变的早期磁共振诊断:附病例报告被引量:4
2015年
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是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病毒感染性疾病,病毒对脑组织的直接侵犯及继发的自身免疫反应所导致的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改变一直是临床研究的重点,后者易引起严重神经功能缺损而导致较高的致残率。临床常因其病情反复而延误治疗。本文通过对1例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继发脱髓鞘改变病例的早期磁共振特点进行分析,提示颅脑磁共振检查有助于对病毒性脑炎继发脱髓鞘改变的早期诊断、明确病变程度、判定疗效及预后等方面提供重要证据。
侯宇峰蒋绍军张彬
关键词:脱髓鞘疾病
脑卒中患者失语症研究进展被引量:16
2014年
据初步估算,西方发达国家失语症的年发病率和患病率分别为140/10万和180/10万〔1〕,脑卒中急性期合并失语症者为26%~38%〔2,3〕,国内则约25%伴有言语障碍〔4〕。另外,脑卒中患者中除了明显失语之外仍有60%患者在交流上存在问题〔5〕。本文就脑卒中合并失语症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1脑卒中失语症的定位及分类Kreisler等〔6〕的研究表明,在脑卒中急性阶段,病灶部位是决定失语症类型的主要因素。
张彬侯宇峰
关键词:脑卒中失语症语言中枢
RNA干扰抑制Paralemmin-3表达对6-OHDA致帕金森性神经损伤的保护作用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探讨干扰paralemmin-3(PALM3)表达对6-羟基多巴胺(6-hydroxydopamine,6-OHDA)诱导的帕金森性神经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人骨髓神经母细胞瘤细胞(SH-SY5Y)分为4组:未做处理的对照组,6-OHDA(100μmol/L)处理的模型组,转染control siRNA的siRNA-control组以及转染干扰PALM3的siRNA-PALM3组,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各组细胞中PALM3以观察干扰效果。6-OHDA(100μmol/L)刺激上述后3组细胞24 h后,流式细胞仪术比较4组细胞的凋亡情况;2,7’-二氯荧光素二乙酸盐(DCFH-DA)法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含量;INT显色反应法测定细胞内乳酸脱氢酶(lactic dehydrogenase,LDH)的含量;比色法测定细胞内还原性谷胱甘肽(GSH)的含量;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细胞中p53、活化caspase-3、活化caspase-9、bcl-2以及Bax等蛋白水平。结果与其他组细胞相比,siRNA-PALM3组细胞内PLAM3蛋白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给予6-OHDA刺激后,与模型组相比,siRNA-PALM3组细胞凋亡数量、ROS含量、LDH、p53、Bcl-2、Bax以及活化的caspase-3、caspase-9显著减少(P<0.05);其细胞内GSH含量显著增加(P<0.05);与对照组及siRNA-control组相比,siRNA-PALM3组中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干扰SH-SY5Y细胞中PALM3表达,可显著减轻6-OHDA诱导的细胞毒性作用,可能是由于PALM3表达的减少,抑制了p53表达进而抑制细胞凋亡的caspase通路从而减轻了细胞损伤。
侯宇峰蒲亚岚张凤娟蒋绍军
关键词:RNA干扰6-羟基多巴胺
血清炎症因子水平与进展性脑卒中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7
2020年
目的:探讨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血管生成素-1(Ang-1)、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进展性脑卒中(PS)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缺血性卒中患者326例,分为PS组(n=124)和非PS组(n=202)。检测所有患者入院时血清Lp-PLA2、Ang-1、hs-CRP水平。采用Pearson法分析Lp-PLA2、Ang-1与hs-CRP,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Lp-PLA2、Ang-1、hs-CRP与PS的关系。结果:PS组Lp-PLA2和hs-CRP水平分别为(82.36±8.97)μg/mL和(12.35±1.01)mg/L,均高于非PS组[(46.35±7.01)μg/mL和(6.25±0.97)mg/L,P<0.05],Ang-1水平低于非PS组[(2.01±0.36)μg/mL v.s.(3.85±0.64)mg/L,P<0.05]。Lp-PLA2与hs-CRP呈正相关(r=6.354,P=0.002),Ang-1与hs-CRP呈负相关(r=-4.002,P=0.03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Lp-PLA2(OR=3.101)、Ang-1(OR=1.101)和hs-CRP(OR=2.674)是影响PS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Lp-PLA2、Ang-1、hs-CRP与PS有关,或可作为预测PS的独立因素。
周涛侯宇峰
关键词: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血管生成素-1超敏C-反应蛋白进展性脑卒中
美多巴单用及联合普拉克索治疗帕金森病的疗效和安全性对比被引量:6
2019年
目的观察帕金森病(PD)采用美多巴单用及联合普拉克索治疗的效果,并分析用药安全性,指导临床用药。方法本研究共选择112例PD患者纳入研究领域,患者于2016年2月~2017年2月到我院神经内科就诊,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6例)和对照组(56例)。对照组单用美多巴治疗,治疗组用美多巴联合普拉克索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UPDRS(帕金森综合评分量表)评分、TESS(副作用量表)评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UPDR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2、4、8周两组TE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治疗PD采用美多巴联合普拉克索治疗较单用美多巴的疗效更显著,安全性更高。
侯宇峰
关键词:帕金森病美多巴安全性
拉莫三嗪与卡马西平治疗三叉神经痛疗效比较被引量:15
2015年
目的对比分析拉莫三嗪与卡马西平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三叉神经痛患者124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拉莫三嗪组和卡马西平组各62例。拉莫三嗪组给予口服拉莫三嗪分散片,卡马西平组给予口服卡马西平片;治疗1个月后,分别记录2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情况和治疗效果并进行比较。结果 2组患者评分情况均明显下降,但2组患者评分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疼痛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2组VAS分值与治疗前相比均下降(P均<0.01),但2组间VAS分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卡马西平总有效率明显高于拉莫三嗪组(P<0.05)。结论拉莫三嗪与卡马西平均可治疗三叉神经痛,卡马西平治疗三叉神经痛效果更明显,安全性高,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推广。
蒋绍军侯宇峰仰炯
关键词:拉莫三嗪卡马西平三叉神经痛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