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余光伟

作品数:45 被引量:301H指数:8
供职机构: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文化科学生物学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8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4篇环境科学与工...
  • 7篇文化科学
  • 2篇生物学
  • 2篇水利工程
  • 2篇医药卫生
  • 2篇农业科学
  • 1篇冶金工程
  • 1篇理学

主题

  • 10篇底泥
  • 7篇污染
  • 7篇教学
  • 6篇人工湿地
  • 6篇黑臭
  • 5篇硝化
  • 5篇基质
  • 5篇河道
  • 4篇脱氮
  • 4篇微生物
  • 4篇污泥
  • 4篇课程
  • 4篇教学改革
  • 3篇东南景天
  • 3篇短程硝化
  • 3篇水处理
  • 3篇曝气
  • 3篇重金
  • 3篇重金属
  • 3篇硝酸

机构

  • 37篇华南农业大学
  • 9篇中山大学
  • 2篇中华人民共和...
  • 1篇安顺学院
  • 1篇清华大学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北京城市排水...
  • 1篇中国广州分析...
  • 1篇北京市市政工...
  • 1篇青岛思普润水...
  • 1篇广州市城市排...
  • 1篇广东东篱环境...

作者

  • 45篇余光伟
  • 20篇种云霄
  • 11篇龙新宪
  • 8篇雷恒毅
  • 6篇宋宪强
  • 6篇白涛
  • 6篇仲海涛
  • 4篇崔理华
  • 4篇刘广立
  • 4篇黄柱坚
  • 3篇刘康胜
  • 3篇黎忠
  • 3篇郭荣荣
  • 2篇王国惠
  • 2篇刘娥平
  • 2篇黄荣
  • 2篇林佩祯
  • 2篇丁岳南
  • 2篇陈若维
  • 2篇唐袖宇

传媒

  • 8篇环境科学学报
  • 7篇环境工程学报
  • 6篇广东化工
  • 2篇中国给水排水
  • 2篇农业环境科学...
  • 2篇Agricu...
  • 1篇环境工程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微生物学通报
  • 1篇环境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技...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大学化学
  • 1篇生态科学
  • 1篇安全与环境工...
  • 1篇绿色科技
  • 1篇生态环境学报

年份

  • 3篇2023
  • 2篇2022
  • 5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8
  • 5篇2017
  • 6篇2016
  • 5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4篇2012
  • 1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8
  • 5篇2007
4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生物源铁氧化物负载陶粒制备及其对盐酸四环素的去除性能
2023年
为了提升陶粒对污染物的去除性能,本研究利用微生物驱动的铁还原和氧化过程,将砖红壤中铁氧化物迁移到陶粒表面,成功制备了生物源铁氧化物负载陶粒(bio-Fe陶粒),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红外光谱分析等表征手段对负载层特性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以抗生素盐酸四环素(Tetracycline hydrochloride,TCH)为目标污染物,研究了bio-Fe陶粒的吸附和催化活化过氧化物的性能.结果表明,bio-Fe陶粒的负载层主要由铁氧化物颗粒与微生物细胞形成复合物组成,微生物细胞起到骨架支撑作用,使得负载层结构疏松多孔,并富含乙酰基等有机官能团;铁氧化物为二价和三价铁混合物;ESR检测显示,负载层颗粒可活化过氧化氢生成·OH和O_(2)·^(-)、活化过硫酸盐生成·OH、SO_(4)·^(-)、O_(2)·^(-).与原始陶粒相比,bio-Fe陶粒对TCH的吸附去除率提升了341.7%;相比单一吸附,bio-Fe陶粒分别与过氧化氢、过硫酸盐形成的吸附-氧化体系对TCH的去除率提升了25%和45%;在bio-Fe陶粒与过氧化氢混合体系中,吸附作用对TCH去除的贡献率最高,而在bio-Fe陶粒与过硫酸盐混合体系中,氧化作用对TCH去除的贡献率最高;同时,bio-Fe陶粒吸附的TCH可以通过催化活化过硫酸盐氧化去除,从而恢复bio-Fe陶粒对TCH的吸附性能.
伍思浩黄祥威李鑫静龙新宪余光伟种云霄
关键词:陶粒盐酸四环素
人工湿地不同区域基质磷含量的差异分析被引量:4
2012年
基质吸附是人工湿地磷去除的主要途径,吸附能力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为了探讨人工湿地运行时内部多样化理化环境对基质磷吸附的影响,以相同基质的无植物和有植物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实验系统为对象,在对人工配制有机污水进行5个月处理后,分析了2个系统不同区域基质中总磷及各主要无机态磷的含量.结果表明,植物系统各部分基质中总磷含量呈现较大的差异,总磷最高的进水区根际基质达0.75 g·kg-1,其次是进水区抖落和出水区根际基质,最低的出水区非根际基质只有0.21 g·kg-1,无植物系统各部分基质总磷含量比较接近,在0.21~0.27 g·kg-1之间,总体来看,植物系统基质总磷含量高于无植物系统;与实验前相比,两系统各部分基质中铁磷、铝磷和钙磷含量都升高,是基质吸附无机磷的主要赋存形式,铁磷和铝磷在两系统不同区域基质中变化特点相似,植物系统进水区根际、抖落基质铁磷、铝磷含量大幅增加,而出水区和无植物系统各部分增加量相对较少;两系统各部分基质钙磷含量升高相对较均衡,但植物系统进水区和出水区根际基质含量也略高于其他部分;两系统各部分基质松散结合态磷和闭蓄态磷含量都比较低;植物根系对基质磷含量具有明显影响,总磷、铁磷、铝磷、钙磷和松散结合态磷含量呈现距离植物根系越近含量越高的特点.
曹雪莹种云霄余光伟仲海涛
关键词:人工湿地总磷无机磷基质污水处理
混合改良剂钝化修复酸性多金属污染土壤的效应——基于重金属形态和植物有效性的评价被引量:25
2017年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4种由不同剂量的沸石、石灰石、无机磷、有机肥(猪粪或蘑菇渣)组配的混合改良剂对广东省韶关市大宝山周边酸性多金属污染土壤的改良效果。结果表明,4种有机-无机混合改良剂处理后,土壤pH值增加了0.52~1.76个单位,土壤中Pb、Cu、Zn的有效态含量分别比对照土壤降低70.92%~99.29%、69.47%~98.45%、67.22%~99.17%,而且土壤pH值和重金属Pb、Cu、Zn的有效态含量呈显著负相关性。在对照土壤上,菜心和油麦菜的种子发芽和生长显著受到抑制,植株地上部Pb、Cu、Zn含量均高于食品卫生标准。土壤经混合改良剂处理后,菜心和油麦菜生长健康,株高和地上部的生物量显著增加,地上部Pb、Cu、Zn含量显著降低。重金属的化学形态分析结果显示,改良后土壤中的Pb、Cu、Zn可交换态含量明显降低,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含量提高。因此,4种有机-无机混合改良剂通过提高土壤pH值和促进土壤中Pb、Cu、Zn由可交换态向铁锰氧化物结合态转换,从而达到钝化修复该酸性多金属污染土壤的效果。
邹富桢龙新宪余光伟黄莉敏赵仁欣
关键词:植物有效性磷肥
环境工程专业《建筑给排水工程》课程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探索被引量:2
2021年
《建筑给排水工程》是环境工程专业重要的选修课程。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讲授的知识点非常有限,很难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线上教学成为了教学的新形式,可以和传统线下教学互为补充。本文在总结疫情期间线上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探索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一些可行设想,以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
梁瑜海余光伟仲海涛
关键词:建筑给排水教学改革
投加硝酸钙对城市黑臭河道底泥氮迁移转化的影响被引量:11
2015年
投加硝酸钙是目前河道黑臭底泥原位治理常用的方法,然而,投加硝酸钙会造成底泥硝态氮和氨氮的过量释放,而其影响机制尚未明确。因此有必要对投加硝酸钙后硝态氮在底泥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及其促进氨氮释放的机理进行研究。结果发现,硝酸盐在间隙水的迁移距离取决于硝态氮反硝化速率,而在黑臭底泥中硫化物氧化是影响反硝化速率的关键因素。当硝酸钙投加量为20 g/kg时,硝态氮的迁移距离小于6 cm,且在14 d后消耗光;可见,通过控制硝酸钙在底泥中的投加位置可避免硝态氮的二次释放。另一方面,投加硝酸钙会促进底泥氨态氮向间隙水释放,投加当天释放率可高达101%,且会在间隙水中发生累积迁移。其中,氨氮的增加量和底泥氨态氮解吸量呈一级线性关系(r=0.986)、和硝酸钙投加量关系符合cubic曲线;据此可推测,氨氮的急剧释放与钙离子对底泥铵态氮的化学浸提有关。
余光伟余绵梓种云霄黄昌吉李敏刘海燕黄晓彬
关键词:氨氮
再生水补给水体中丝状藻爆发成因分析:以华南某水体为例被引量:1
2021年
利用再生水作为河流、湖泊补给水已成为城市水环境治理的重要措施,但是再生水的汇入也为一些水体带来了"藻华"爆发的风险。针对再生水补给水体中易出现的丝状藻"藻华"现象,以华南地区某再生水补给的河流水体为例,通过现场调研和实验室实验,分析了丝状藻的生长模式及爆发成因。研究结果表明:丝状藻生长过程分为休眠、萌发、扩增和爆发4个阶段,在前3个阶段,丝状藻底部附着在河流底泥上并不断向水中分生出丝状体,积累到一定程度后挣脱底质上浮形成爆发。水网藻是案例河段"藻华"中的优势种类,生长速率和最大密度都远远高于伴生种类单歧藻,属于丝状藻"藻华"藻;水网藻的最适生长温度在25℃左右,但在15℃的低温下也具有生物量扩增能力;丝状藻的低温生长优势、在底质上的锚定和底质表面充足的光照是案例河段丝状藻"藻华"爆发的主要原因;建议通过底质铺设砾石层、抚育耐寒型沉水植被和以丝状藻为食的水生动物及采取早期生物量监控预警等措施对丝状藻"藻华"进行控制。
高帅强邵辉煌柏春荫胡星宝余光伟种云霄李锋民胡洪营
关键词:再生水
治理感潮河道黑臭的底泥原位修复技术研究被引量:27
2007年
选择典型的珠江流域重污染感潮河道——广州市荔湾区郭村涌为研究对象,结合河道感潮特性,在退潮后的最低水位时采用底泥曝气并投加TRSS稳定剂来消除河道黑臭,以利于河道生态系统的恢复。研究结果表明:底泥曝气可有效氧化底泥中的硫化物,运行一个月后对其去除率达到了86.3%~92.1%,臭味基本被消除;底泥经投加TRSS进行稳定化处理后,Cu、Zn、Cr、Cd等重金属的释放量降低了79.5%~87.2%,且形态更加稳定,经底泥毒性鉴别其浸出量分别降低了66.2%、81.5%、82.2%和78.6%,均低于危险废物毒性鉴别标准值,同时还使磷的释放量降低了约90%;停止投药两个月后,底泥中硫化物的含量稳定在0.035 g/kg以下;维持微碱性、好氧条件(pH≈8,DO>2 mg/L),可使表层底泥由黑色变成亮褐色,上覆水体水质稳定,黑臭基本消除。
余光伟雷恒毅刘康胜白涛宋宪强俞强
关键词:感潮河道黑臭
超积累和非超积累生态型东南景天茎、叶内生细菌多样性分析被引量:7
2017年
【目的】探究和比较超积累和非超积累生态型东南景天茎、叶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异同。【方法】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野外两种生态型东南景天茎和叶片的内生细菌群落结构。【结果】4个样品总共得到366 783条有效序列和39 948个OTU(97%相似度)。从Shannon指数得知:两种生态型东南景天叶片内生菌的多样性均高于茎;超积累生态型东南景天叶片内生菌的多样性高于非超积累生态型,但非超积累生态型东南景天茎组织中内生菌多样性高于超积累生态型东南景天。超积累生态型东南景天的叶片和茎中的内生菌分别包括26和21个门,123和117个科;非超积累生态型东南景天叶片和茎中的内生菌分别包括43和22个门,175和83个科,4个样品的优势菌群均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厚壁菌门(Firmicu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蓝藻细菌门(Cyanobacteria)。在属分类水平上,超累积生态型东南景天叶片和茎第一优势菌属分别为Synechococcus和Plesiomonas;非超积累生态型东南景天叶片和茎组织第一优势菌群分别为Pseudomonas和Dechloromonas。【结论】两种生态型东南景天的叶片和茎中均具有丰富的内生细菌,但超积累生态型东南景天叶片内生菌多样性最大,且存在一些独有的功能菌群。
邓平香郭荣荣余光伟种云霄龙新宪
关键词:东南景天高通量测序
曝气扰动下底泥氮的释放动力学及硝化反硝化过程研究(英文)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研究曝气扰动下底泥氮的释放动力学及硝化反硝化过程,以期解决底泥氮释放及二次污染问题。[方法]研究了底泥原位曝气对氮污染物释放的影响,并对其释放动力学参数进行解析,同时模拟了间歇曝气下泥水界面硝化反硝化脱氮过程。[结果]底泥曝气加速了氮污染物的释放,30min后底泥NH4+-N与达到释放平衡;最大释放量与底泥扰动强度成正比,在曝气头距离泥面距离为0、1、2和3cm时(扰泥量为3.52、3.41、3.26和3.01g/L),NH4+-N与最大释放量分别为14.3、13.8、13.2、12.2mg/L和33.2、30.9、29.8、27.3mg/L;且两者的释放动力学均符合双常数方程。持续曝气可促进泥水界面硝化反应发生,8d后NH4+-N浓度由12.4mg/L下降至0.2mg/L,硝态氮浓度达到最大值;停止曝气12d后,硝态氮与总氮浓度分别由10.8和37.4mg/L下降至0.36和23.2mg/L,说明有反硝化脱氮现象发生。可见,底泥曝气可促进氮污染物的释放及硝化过程,而通过间歇曝气,可实现底泥原位硝化反硝化脱氮。[结论]该研究结果可为城市黑臭河道底泥原位修复提供技术借鉴。
林佩祯余光伟种云霄肖航许诺黄梅
关键词:氮释放硝化反硝化脱氮
促生内生菌假单胞菌Ⅱ_8L_4的GFPuv标记及其侵染东南景天的特征
2017年
绿色荧光蛋白标记法是研究内生细菌和宿主互作的重要手段。采用热激法将含有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质粒pDSK-GFPuv导入超积累植物东南景天叶片分离和纯化的、具有促植物生长特性的Zn、Cd抗性内生细菌假单胞菌Ⅱ_8L_4,获得了具有良好发光表现型的荧光标记菌株Ⅱ_8L_-GFPuv-A。GFPuv基因在标记菌株Ⅱ_8L_4-GFPuv-A中不仅可以稳定表达,且标记菌株保持了野生型菌株的促植物生长特征,其分泌IAA和高铁载体、溶解无机磷的能力与野生型菌株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但标记菌株Ⅱ_8L_4-GFPuV-A对Zn、Cd的抗性水平有所降低。借助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荧光观察发现,标记菌株Ⅱ_8L_4-GFPuv-A可从东南景天茎扦插苗的伤口处和芽点侵入,并大量迁移至维管束木质部的细胞间隙;标记菌株Ⅱ_8L_4-GFPuv-A还可以从根表或根毛侵入根系,并迁移和定殖于根系的维管束内。
郭荣荣陆丽婷种云霄余光伟龙新宪
关键词:东南景天内生细菌侵染途径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