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何文绮

作品数:10 被引量:49H指数:5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 1篇经济管理

主题

  • 5篇脑梗
  • 5篇脑梗死
  • 5篇梗死
  • 3篇蛋白
  • 3篇卒中
  • 3篇脑卒中
  • 3篇急性
  • 2篇血清
  • 2篇血性
  • 2篇他汀
  • 2篇缺血
  • 2篇缺血性脑卒中
  • 2篇注射
  • 2篇疗效
  • 2篇疗效观察
  • 2篇老年
  • 2篇急性脑梗死
  • 2篇伐他汀
  • 2篇阿司匹林
  • 2篇氨酸

机构

  • 10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上海中医药大...

作者

  • 10篇何文绮
  • 4篇顾寒英
  • 2篇马飞月
  • 2篇陈生弟
  • 2篇周荣英
  • 1篇王泰蓉
  • 1篇宋永健
  • 1篇刘鸣
  • 1篇曾丽莉
  • 1篇宋永建
  • 1篇丁颖
  • 1篇方丰
  • 1篇胡锦秋
  • 1篇傅毅
  • 1篇刘建荣

传媒

  • 1篇脑与神经疾病...
  • 1篇蚌埠医学院学...
  • 1篇临床神经病学...
  • 1篇临床内科杂志
  • 1篇实用心脑肺血...
  • 1篇中国医药导刊
  • 1篇心脑血管病防...
  • 1篇中国医药指南
  • 1篇中国处方药
  • 1篇中南医学科学...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0
  • 1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4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5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丝氨酸蛋白酶抑制蛋白3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的关系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探讨丝氨酸蛋白酶抑制蛋白3(SERPINA3)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195例脑梗死患者和322名健康人(正常对照组)的SERPINA3基因rs4934位点的多态性。结果显性模型脑梗死组与正常对照组SERPINA3基因rs4934位点的基因型分布和等位基因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隐性模型(AA+AG vs GG)脑梗死组GG型比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SERPINA3基因rs4934位点GG型在脑梗死患者中的比率高于正常人,SERPINA3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的发病有一定关系。
马飞月曾丽莉何文绮陈生弟宋永建
关键词:脑梗死基因多态性
左洛复联合尼麦角林对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患者血清神经因子及炎症因子的影响被引量:9
2020年
目的研究左洛复联合尼麦角林对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神经因子及炎症因子的作用。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8年8月上海瑞金医院卢湾分院神经内科就诊的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患者12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使用左洛复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尼麦角林治疗,治疗6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疗效、检测血清中神经因子及炎症因子的水平。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明显降低,观察组患者HAMD评分较对照组降低更为显著(t=25.26,P<0.01);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显著升高,观察组患者ADL评分较对照组升高更为显著(t=-20.11,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中神经营养因子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和神经生长因子(NGF)显著上升,且观察组较对照组上升更为显著(t=-23.60,-16.00,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中炎症因子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以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明显下降,且观察组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显著(t=44.98,65.90,70.43,P<0.01)。结论左洛复联合尼麦角林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疗效显著,可能与改善血清神经因子和炎症因子有关。
何文绮顾寒英
关键词:左洛复尼麦角林神经因子炎症因子
振幅整合脑电图评分和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游离脂肪酸水平联合应用对急性脑梗死预后的预测价值被引量:9
2022年
相关结果显示,急性脑梗死发病后3个月致死/残疾率高达35%以上,发病后1年致死/残疾率约为33%^([1-2])。因此科学防治急性脑梗死是临床工作的重中之重,而防治的实施重点在于及时发现并控制其致病危险因素。既往研究证实,肥胖、家族遗传、吸烟、饮酒、糖尿病、冠心病等均为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3])。相关研究提出,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游离脂肪酸(NEFA)与颈动脉粥样病变明显相关,在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4])。
丁颖陈婡何文绮
关键词:同型半胱氨酸游离脂肪酸
丹红注射液治疗复发脑梗死168例临床效果观察被引量:11
2011年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治疗复发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既往有脑梗死病史的168例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80例,给予复方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组88例,给予丹红注射液静脉滴注;其余治疗相同。观察2组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等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水平以及治疗组治疗前后脑微出血影像学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7.7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1.25%(P<0.01)。治疗组治疗后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均降低(P<0.01)。丹红注射液治疗前后患者脑微出血影像学无明显变化。结论:丹红注射液治疗复发脑梗死安全、有效,可在临床进一步推广。
马飞月宋永健何文绮周荣英顾寒英
关键词:脑梗死丹红注射液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脑微出血
5例进行性核上性麻痹遗传和临床特点的探讨被引量:6
2005年
目的:为提高进行性核上性麻痹(PSP)诊断的准确性,对该病的遗传和临床特点进行探讨。方法:报道我 院5例拟诊PSP的临床特点、MRI表现和治疗。结果:5例患者均起病隐匿,进行性加重:有垂直性核上性眼肌麻痹、姿 势步态不稳、帕金森综合征、轴性锥体外系肌张力障碍,多伴假性球麻痹和智能改变;5例患者MR上均有脑萎缩,其中2 例中脑被盖部萎缩,1例中脑顶盖、红核及基底节区信号异常增高:4例患者行肛门括约肌肌电图检查.呈神经源性损害 2例;治疗效果差。结论:目前PSP的临床诊断仍然面临挑战,并且病因不清,治疗有限。因此今后的研究重点应放在分 子遗传学和病理生理学等方面。
傅毅何文绮刘建荣陈生弟
关键词:进行性核上性麻痹MRI
普伐他汀辅助强化抗血小板方案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4
2018年
研究普伐他汀辅助强化抗血小板方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将急性脑梗死患者13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5例。两组患者均接受脑梗死常规治疗,对照组服用普伐他汀和阿司匹林,观察组服用普伐他汀、阿司匹林和氯毗格雷,每日一次,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两周。检测和记录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水平及炎症因子水平变化,并用NIHSS评分评估临床疗效。结果显示,观察组血脂水平及炎症因子水平和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因此,普伐他汀辅助强化抗血小板方案可以明显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降低血脂和炎症因子水平,改善神经功能缺损,安全性较好。
顾寒英何文绮刘鸣王泰蓉
关键词: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普伐他汀急性脑梗死
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对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脂的影响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钙对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脂的影响。方法随机将50例血脂异常的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低剂量瑞舒伐他汀钙治疗组(5mg)和高剂量瑞舒伐他汀钙治疗组(10mg),每组25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8周观察血脂水平变化。结果治疗8周后,二组患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和三酰甘油(TG)水平均降低(P<0.01),高密度脂蛋白(HDL-C)升高(P<0.01),高剂量治疗组均优于低剂量治疗组(P<0.05)。结论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钙(5、10 mg)都能有效改善老年缺血性卒中患者血脂水平。
何文绮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瑞舒伐他汀钙血脂
眩晕宁改善眩晕的疗效观察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探讨眩晕宁对眩晕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对124例临床确诊和脑彩超提示低流速的眩晕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62例和对照组62例,治疗组以给与眩晕宁片治疗三个月,对照组以丹参片治疗三个月,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均行脑彩超检查,测左、右椎动脉(VA)和基底动脉(BA)的Vm,两组经过临床随访半年和头晕等级评定量表(DARS评分系统)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均为93.1%,对照组为79.3%(P=0.016)。治疗组DAR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00)。治疗后治疗组的左、右椎动脉及基底动脉的Vm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眩晕宁片治疗眩晕疗效确切。
顾寒英胡锦秋何文绮
关键词:眩晕宁片眩晕
外周血内CysC水平在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及其分型的临床诊断中的意义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探讨胱抑素C(CysC)在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的临床诊断及其分型中的意义。方法选取309例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和126例健康体检者,检测常规生化免疫指标及血清CysC,根据CISS分型标准进行病因分型。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之间年龄、性别构成比、总胆固醇、极低密度脂蛋白均无统计差异(P>0.05)。观察组高血压患者和糖尿病患者的比例都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收缩压、舒张压、低密度脂蛋白、CysC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高密度脂蛋白低于对照组(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后,表明高血压(OR=3.224,95%CI:1.649~4.924,P<0.01)、糖尿病(OR=3.169,95%CI:1.305~5.942,P<0.01)、高密度脂蛋白(OR=0.466,95%CI:0.221~1.061,P<0.05)、低密度脂蛋白(OR=1.39,95%CI:1.155~1.736,P<0.01)、CysC(OR=11.809,95%CI:3.712~30.839,P<0.01)是AIS发病的危险因素。其中CysC的β及OR最高。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血清CysC水平处于最高五分位数时,对LAA有明显影响(OR=7.114,95%CI:1.791~18.165,P=0.008)。结论 CysC水平对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及分型LAA的临床诊断有一定意义,机制需更多的研究予以证明。
何文绮
关键词:胱抑素C缺血性卒中
疏血通注射液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糖尿病并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和Ⅲa的影响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观察疏血通注射液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糖尿病并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探讨其对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和Ⅲa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5年3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卢湾分院神经内科收治的糖尿病并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疏血通注射液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4 d。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糖、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和Ⅲa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糖、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和Ⅲ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血糖、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和Ⅲa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疏血通注射液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糖尿病并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确切,可有效降低患者血糖、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和Ⅲa,且安全性较高。
周荣英曹凌皓何文绮方丰
关键词:糖尿病脑梗死疏血通注射液阿司匹林血小板膜糖蛋白类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