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态翻译生机勃发,学术大树频长新枝——生态翻译学研究十大趋势谫识被引量:18
- 2022年
- 生态翻译学研究的深入发展为自身理论体系注入了新生态主义、新生态主义翻译观、绿色翻译、"四生"理念、"尚生"之道等新的理论形态,在研究范式、研究领域、研究方式与研究视角等方面都引发了明显有别于以往研究套路的全新发展趋势。大致而言,这些发展趋势目前可归纳为:(1)"尚生"之道的解说将进一步深化与完善;(2)生态翻译学的哲学理据将得到深化与扩展;(3)生态范式的立异标新将进一步彰显;(4)生态翻译学将更主动顺应并服务于国家的整体生态文明建设;(5)翻译研究的各领域都将因生态范式的兴起而拓宽或加深;(6)翻译研究的跨学科融合将借力生态范式而展新图;(7)生态翻译学研究将对新文科建设提供一种示范;(8)生态范式将有助于更新翻译人才的培养理念与模式;(9)生态翻译学将催生新型翻译专业教材的编撰出版;(10)一个包容开放的、国际化的翻译学术共同体将逐渐形成。
- 何刚强
-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学术共同体
- 精艺谙道,循循善诱——翻译专业教师须具备三种功夫被引量:104
- 2007年
- 在我国高校外文院系出现“翻译转向”之时,我们必须认识到本科翻译专业建设目前最大的瓶颈是师资。本科翻译专业建设要真正获得成功,有赖于我们的翻译专业教师具备三方面的功夫:一是有丰富的翻译实践经验,精通翻译的一般策略与技巧;二是有宽广的翻译理论视野,熟悉译论的国内外发展动向;三是有无穷的琢磨翻译的激情,懂得教学的互动与循循善诱。追求有效沟通、通晓广义翻译、明确翻译角色、增强翻译责任等道理则应始终列为对翻译专业学生循循善诱的主要内容。
- 何刚强
- 关键词:翻译经验翻译理论循循善诱
- 语言和翻译研究的宝典,“精微”与“广大”学问的楷模——潘文国先生文著纵览后“四悟”
- 2023年
- 潘文国先生著作等身,在语言与翻译研究领域几十个春秋耕耘不辍,为我国的人文研究作出独特贡献。本文试图探寻潘先生杰出学术成就背后的几个主要成因及其对中国相关研究界、教育界所带来的影响。第一、潘先生明显是继承了中华优秀学术传统,做学问首先凭借其坚实的“义理、考据、辞章”基础;第二、他的学术成功还与其“采铜于山”的探索精神和努力鼎新研究范式密不可分。在国家提出建设“新文科”之时,潘文国先生的学术思想与实践无疑对新时代新文科建设具有重要且直接的参考价值。就相关人才培养而言,打通文史哲的人为隔离已是当务之急,潘先生的学术成就是这种打通的物化,为我国新一代学人的成长树立起了一个硬核典范。
- 何刚强
- 传统、特色、师资——本科翻译专业建设之我见被引量:61
- 2007年
- 高校设置本科翻译专业将有力推动我国翻译与译学事业的发展。但应认识到,有条件开办翻译专业的学校或院系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一是有翻译的传统,二是已形成翻译及翻译教学或翻译研究方面的特色,三是拥有一支合乎要求的翻译专业教师队伍。传统悠久,培养译才的土壤必然肥厚;特色鲜明,专业与学科的发展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专业教师合乎要求,培养出来的学生方能有质量的保证。
- 何刚强
- 关键词:本科翻译专业翻译传统翻译特色
- 让翻译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被引量:2
- 2009年
- 英语教师的教学策略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决定英语教学之成败。无论是从我们的教学目标出发,还是考虑到国家对外语人才的长远与现实需求,我们都有必要重视翻译作为一种教学策略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的运用。与此同时,要及时提醒或引导学生摆脱机械的翻译替换思维,进而激发他们对语言不对称现象的好奇心。翻译的词语处理,有一个著名规则:"这个词的意思是X,但是在此你不会称其为X。"运用一些具体译例对此进行讨论,旨在强调:如果大学英语教学的课堂能恰当地引入、插入一些类似的翻译内容,相信一定会从一个侧面增强教学效果。
- 何刚强
- 关键词:英语教学策略翻译
- 自家有富矿,无须效贫儿——中国的翻译理论应当独树一帜之理据被引量:44
- 2015年
- 中国的翻译理论建设三十年来成绩斐然,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一场大规模的"理论补课"。时至今日,我们恐怕不能再一味地靠引进他国他人的翻译理论来维持中国译学的生计。罗新璋与张佩瑶是中国翻译理论创新两个响亮的先声,但他们的文著都有其局限性。我们若要进一步推进中国翻译理论的创新与发展,就必须首先要有相当的理论自信,这种自信至少可源于我们的三个传统,即文字文化传统、艺术表现传统与哲学思维传统。这三个传统同时构成中国译论应当在世界上独树一帜的理据。另外,中国翻译理论的构建也还可走一条与西方不同的路径。儒家"仁"学思想的最终确立、"信达雅"翻译学说的构建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逐渐形成,都说明这条路径是走得通的。
- 何刚强
- 关键词:文字文化哲学思维艺术传统
- 译学无疆,译才不器——翻译(院)系培养人才应有长远的眼光被引量:50
- 2006年
- 本文阐述现代译学的发展对翻译教学的三点重要启示,提出译才的培养应考虑到国家翻译事业的长远需求、翻译学科的长远建设与学生的终身发展。落实到翻译专业的培养方案上,目标应当是“译才不器”。为此应突出四项要求:扎实的双语基本功,相当的国学基础,足够的杂学知识面和良好的思辩能力。
- 何刚强
- 关键词:翻译研究翻译教学长远眼光
- 我国翻译基础理论亟待实质性突破被引量:18
- 2019年
- 对国外翻译理论的引介工作在过去的几十年间成效卓著,有力推动了中国译学的蓬勃发展,而新时代的翻译实践更呼唤我国翻译基础理论要有实质性的突破。本文首先讨论了基础理论的重要性,认为它是我国学者必争的"核心技术",是翻译大国走向翻译强国不可或缺的一个前提。接着,本文讨论中西学术范式的本质不同,并以西医与中医的差异为引子,引申说明中国翻译的基础理论完全具备可有所突破的理据,并以一个试验性的设想证明,中国丰富的广义传统文论中应有许多中国学者可去挖取的"宝藏"。最后本文作者认为,中国翻译理论真要有实质性突破,协同创新团队的建立、多学科跨学科模式的形成是必须的,仅凭目前外语院系之内或之间的单军热闹,恐怕难以真正搞出名堂来。
- 何刚强
- 变译的多重意涵与理论地位被引量:11
- 2018年
- 过去二十年间在我国发展起来的变译理论与实践研究影响日隆。今天深化这个议题,视野应更加宽广、更为辩证。本文的要点有二:首先,应认识到翻译本身就是一个变的过程,成熟的译家也都一直不同程度地在遂行这种变。但在宏观层面,人们对其中的裂变现象尚不能普遍接受,主要原因是受传统的"原汁原味"翻译观的束缚,因此变译理论的完全确立必须先摆脱这个束缚;而这样做我们有充分的理据。其次,面临新时代新的翻译使命,中国学人应将变译理论的研究上升到建立中国翻译基础理论的高度,因为基础理论的突破,是任何学科(包括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学科)取得重大进展的一个必要前提。
- 何刚强
- 关键词:变译
- “方梦之学术思想研讨会”贺词与题词
- 2024年
- “方梦之学术思想研讨会”召开之际,四川外国语大学校长、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会长、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董洪川,《中国翻译》主编杨平,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外语教学与研究》主编王克非,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全体师生,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潘文国,复旦大学教授何刚强以及长沙理工大学教授郑延国等纷纷发来贺词与题词,本刊经征得本人同意。
- 董洪川杨平王克非王克非何刚强潘文国何刚强
- 关键词:终身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