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何丽雅

作品数:23 被引量:148H指数:7
供职机构:广州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1篇儿童
  • 10篇紫癜
  • 9篇细胞
  • 6篇血小板
  • 6篇血小板减少
  • 6篇血小板减少性...
  • 6篇特发性
  • 5篇特发性血小板...
  • 5篇特发性血小板...
  • 5篇白血
  • 5篇白血病
  • 4篇患儿
  • 4篇过敏
  • 4篇过敏性
  • 4篇过敏性紫癜
  • 4篇儿童特发性血...
  • 3篇细胞性
  • 3篇淋巴
  • 3篇淋巴细胞
  • 3篇淋巴细胞性

机构

  • 19篇广州市儿童医...
  • 2篇中山大学附属...
  • 2篇广州医科大学
  • 1篇广东省人民医...
  • 1篇中山大学
  • 1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香港中文大学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广州市妇女儿...

作者

  • 23篇何丽雅
  • 15篇赖冬波
  • 14篇佟莉贞
  • 4篇张文英
  • 4篇詹军芳
  • 3篇赵玉红
  • 3篇李兰娜
  • 2篇区小冰
  • 2篇黄绍良
  • 2篇王嘉怡
  • 2篇孙新
  • 1篇何政贤
  • 1篇张力
  • 1篇陈纯
  • 1篇侯俏珍
  • 1篇吴佩琼
  • 1篇林愈灯
  • 1篇郑可鲁
  • 1篇甄子俊
  • 1篇江文辉

传媒

  • 4篇实用医学杂志
  • 3篇广东医学
  • 2篇临床儿科杂志
  • 2篇中华血液学杂...
  • 2篇中国实验血液...
  • 1篇国际医药卫生...
  • 1篇实用儿科临床...
  • 1篇广州医药
  • 1篇中国实用儿科...
  • 1篇现代医院
  • 1篇岭南急诊医学...
  • 1篇医学研究杂志
  • 1篇中国小儿急救...
  • 1篇中国小儿血液...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1
  • 2篇2009
  • 3篇2008
  • 1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4
  • 2篇2003
  • 3篇2002
  • 1篇2000
  • 1篇1999
  • 1篇1998
  • 1篇1997
  • 2篇1996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FCGR2B基因多态性与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易感性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2
2009年
本研究探讨FCGR2B232I/T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易感性的相关关系。采用多聚酶链式反应-直接测序方法检测76例ITP患儿及37例正常对照儿的FCGR2B-232基因多态性,比较两组间基因型分布及等位基因频率的差异。结果发现,患者组中,I/I基因型42例,占55.3%;I/T基因型32例,占42.1%;T/T基因型2例,占2.6%。对照组中I/I基因型30例,占81.1%;I/T基因型7例,占18.9%;未发现T/T基因型。基因型表达在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等位基因Ile及Thr在患者组和对照组所占比例分别为76.3%和90.5%及23.7%和9.5%,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患者组等位基因Thr基因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析等位基因Thr危险度,发现OR为2.97,95%可信区间为1.25-7.05。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显示等位基因Ile与Thr的分布符合遗传规律。结论:人群中FCGR2b基因I232T多态性与ITP易感性具有相关性,等位基因232T很可能是儿童ITP发病的危险遗传因素。
何丽雅黄鈺君赖冬波赵明博张文英徐涛王嘉怡石军赵玉红许秀贤
关键词: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基因多态性
化疗后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白血病儿超敏C反应蛋白血清水平的临床意义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为探讨白血病患儿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粒缺)伴发热时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清水平的临床意义。方法:分析我院2004年10月~2007年12月的白血病患儿化疗后粒缺不伴发热者(A组),粒缺伴发热者(B组)及粒缺发热伴败血症者(C组)的hs-CRP血清水平。结果:A组(不发热组)hs-CRP血清水平为(5.37±4.65)mg/L,B组(发热组)为(74.05±48.35)mg/L,C组(败血症组)为(122.00±66.32)mg/L。A组与B组、C组比较有显著差异性(P<0.01)。结论:hs-CRP血清水平可作为儿童白血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合并细菌感染的监测指标,对儿童白血病化疗后粒缺发热伴败血症的早期治疗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何丽雅赖冬波佟莉贞
关键词:儿童白血病中性粒细胞缺乏
儿童过敏性紫癜胃十二指肠粘膜改变被引量:2
2002年
目的 :为探讨儿童过敏性紫癜 (HSP)胃镜下胃肠道粘膜改变的特点及其与幽门螺杆菌 (Hp)的关系。方法 :随机对我院 2 4例住院过敏性紫癜患儿进行胃十二指肠内镜检查及 (Hp)检测。结果 :发现胃十二指肠粘膜有不同程度的充血、水肿、糜烂、炎性改变 ,其中部分呈点片状出血 ,检测幽门螺杆菌 (Hp)阳性 6例 ,占 2 5 %。结论 :胃镜检查有助于降低临床以消化道症状为首发的HSP病人的漏诊和误诊率 ;Hp作为儿童过敏性紫癜可能的致病因素之一 。
何丽雅佟莉贞赖冬波张文英
关键词:儿童过敏性紫癜
遗传因素与血友病A凝血因子抑制物产生的研究进展被引量:9
2017年
血友病A(Hemophilia A,HA)是一种X连锁隐性遗传性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由编码FⅧ(凝血因子Ⅷ)的基因突变引起的凝血因子不足或功能障碍所致。血友病A的治疗,在目前仍以凝血因子替代治疗为主。反复输注凝血因子制剂后会产生针对FⅧ的抗体,这是HA治疗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关于抑制物发生率,国内外文献报道差异较大。影响凝血因子抑制物产生的因素多种多样,主要分为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其中遗传因素是抑制物产生的主要因素。本综述主要阐述国内外HA凝血因子抑制物产生的相关遗传危险因素的研究现状。
胡政斌孙新何丽雅
关键词:血友病A
自身骨髓移植治疗小儿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1999年
目的 :探讨自身骨髓移植 (ABMT)或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值 (ABSCT)治疗小儿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ALL)的疗效。方法 :ABMT 2例 ,ABSCT 1例 ,移植前诱导缓解方案为VDCP(长春新碱、柔红霉素、环磷酰胺、强的松 )方案 ,移植时间分别为确诊到完全缓解期 (CR)的 10 9天、1167天、2 95天。结果 :ABSCT骨髓造血功能恢复较快 ,合并症少 ,年龄小 ,缓解期短 ,疗效好。结论 :ABSCT、ABMT适用于小儿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尽早进行移植 。
佟莉贞赖冬波李兰娜何丽雅
关键词:骨髓移植白血病ALL
GZ-2002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方案治疗非高危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多中心协作临床研究被引量:27
2011年
目的探讨多中心合作开展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化疗的可能性和提高ALL治愈率的新策略。方法协作组由广州市7家大型医院组成,各单位指定负责人1人,并设立专职资料管理员1人。协作组邀请香港中文大学威尔斯亲王医院为顾问单位。各单位对符合入选标准的新诊断标准危险型(SR)和中度危险型(IR)ALL患儿均采用GZ-2002 ALL化疗方案,所有病例按细胞形态学、免疫学和细胞遗传学分型。根据发病时的年龄、外周血白细胞、第8天的泼尼松反应、t(9:22)或t(4;11)、BCR/ABL和MLL/AF4融合基因,以及化疗第33天是否完全缓解确定临床类型。GZ-2002方案以BFM2002方案为基础,总疗程共104周,由诱导期、巩固期、再诱导期和维持期组成。结果 2002年10月~2009年6月,协作组共收治ALL患儿617例,随访至2009年10月31日,中位随访时间44.5个月(范围:4~84个月)。按协作组诊断标准,把儿童ALL分为SR、IR和高危型(HR)。入组采用GZ-2002 ALL化疗方案的SR和IR患儿共446例,男227例,女169例;年龄1~14岁(中位年龄6岁)。诱导期的总完全缓解率为99.8%(445/446)。SR组3年和5年无事件生存率(EFS)分别为(90.5±5.0)%和(82.0±4.0)%。IR组3年和5年EFS分别为(88.0±6.0)%和(78.0±5.0)%,两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至随访终止日,共随访到回复病例413例,占总例数的92.6%。可随访例数中无事件生存者339例(82.1%),其中停药无病生存者267例(78.8%),进入维持阶段72例(21.2%)。有"事件"者78例(18.9%),其中复发47例(11.4%),非复发死亡20例(4.8%)。远期毒副作用8例(1.9%),第2肿瘤3例(0.7%);复发者已死亡24例(含6例复发后放弃),带病存活23例。死亡的中位时间为治疗后7.9个月(1.5~23个月)。失访33例,其中停药后失访5例,维持期间因出国、搬家、原联络地址变更和回原籍(广东省�
方建培罗学群屠立明赖冬波吴学东孙晓菲陈健良李志光陈纯林愈灯柯志勇赵玉红何岳林甄子俊何政贤周敦华官晓清张玉明何丽雅黄绍良
关键词:儿童化疗
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与血小板无力症的关系
2002年
目的 探讨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diopathicthrmbocytopeniapurpura ,ITP)与血小板无力症的发病是否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方法 用ADP诱导血小板聚集的方法检查 5 6例确诊ITP的患儿父母的血小板聚集功能。结果  44 6% (2 5 /5 6)的患儿父母亲双方均患有血小板无力症 ;3 9 3 (2 2 /5 6)为父母中一方是血小板无力症患者 ,仅16 1% (9/5 6)为父母亲血小板聚集功能正常。结论 血小板无力症患儿并没有因为GPⅡb/Ⅲa的缺乏而降低了ITP发生的可能性 ;并且不排除血小板无力症患儿及其基因携带患儿的血小板膜上是否同时存在其他具有刺激抗血小板抗体产生的抗原 ,或致这种抗原活性增强而诱发ITP的可能性。血小板无力症可能是影响ITP预后的潜在因素之一。
何丽雅佟莉贞
关键词: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无力症血小板聚集功能ITP
婴幼儿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陷症:附290例临床分析被引量:6
2002年
为探讨广东地区婴幼儿红细胞葡萄糖 -6 -磷酸脱氢酶 (G6PD)缺陷引起急性溶血性贫血的主要发病因素 ,以及与发病相关的G6PD基因突变类型 ,分析我院从1991年1月~1999年1月收治的G6PD缺陷引起急性溶血性贫血290例患儿临床资料 ,并对其中87例采用滤纸干血斑DNA直接扩增法和限制性内切酶分析技术进行G6PD基因型检测。结果发现 ,该病在广东地区发病高峰年龄以1个月~3岁为主 ,发病高峰季节为4月~7月 ,与本地区婴幼儿各种感染发生的高峰季节相接近。同时发现87例患儿中属于cDNA1376(G -T)及cDNA1388(G -A)的基因型分别占34.5%和32.2%。提示感染可能是本地区婴幼儿3岁内和每年4月~7月发生急性溶血发病高峰的主要因素 ;cDNA1376(G -T)及cDNA1388(G -A)
何丽雅詹军芳佟莉贞
关键词:婴幼儿基因突变急性溶血G6PD
儿童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89例临床分析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探讨儿童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的临床特征及对不同治疗的反应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我院2003年1月~2007年9月89例儿童ANLL进行总结分析。结果①儿童ANLL以M1、M2亚型居多,占37.1%;临床表现中髓外浸润较多见;②总诱导缓解率68.6%,使用DAE诱导方案1疗程CR率为40.1%;③全反式维甲酸(ATRA)联合三氧化二砷(As2O3)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APL)缓解率87.5%,平均CCR33个月;④进入巩固治疗的ANLL患儿中5例完成4次大剂量Ara-c强化治疗,其中3例CCR≥36个月。结论①儿童ANLL的1疗程CR率与诱导治疗的强度相关;②As2O3有助于降低APL患儿的复发率,提高长期无病生存率;③大剂量阿糖胞苷(HDAra-c)强化治疗有助于提高儿童ANLL的无病生存率。
何丽雅赖冬波佟莉贞
关键词: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儿童预后
巨细胞病毒感染与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被引量:20
1998年
巨细胞病毒感染与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李兰娜佟莉贞何丽雅赖冬波伍劲松我们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103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儿巨细胞病毒(CMV)-DNA、CMV-IgM水平和T-淋巴细胞(T-细胞)转化功能,以探讨CMV感...
李兰娜佟莉贞何丽雅赖冬波伍劲松
关键词:紫癜血小板减少ITP巨细胞病毒感染儿童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