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元彪
- 作品数:16 被引量:97H指数:6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哲学系科学与社会研究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自然科学总论经济管理社会学更多>>
- 科学社会学当代转向及其现代科学技术革命背景被引量:7
- 2007年
- 科学社会学在1960年代开始成为一门成熟学科后,随即开始了由科学建制社会学向科学知识社会学、科学实践社会学、宏观取向的科学社会学的多次转向。这些转向具有深刻的现代科学和技术革命革命背景,是对现代科学和技术革命之现实的一种反应,隐含着建设性后现代科学观的可能。
- 任元彪
- 关键词:科学社会学
- 原始创新动力问题探讨被引量:8
- 2007年
- 原始创新在创新活动中的逻辑地位很高,但它在企业创新活动中的实际地位却较低,这便形成了原始创新的动力缺乏问题。解决原始创新动力缺乏问题的出路在于科技金融创新,以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原始创新活动,在创新的早期阶段就能实现生产要素的成功聚集,并进而实现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具体做法可参照国外创设金融特区和高科技园区金融服务体系的经验,在北京的中关村等地设立科技金融创新试验区。
- 任元彪
- 关键词:科技金融创新动力
- 20世纪中国科学技术哲学简述被引量:16
- 2002年
- 2 0世纪中国科学技术哲学的主要学术来源是现代西方科学哲学及其学术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然辩证法传统和中国传统哲学中的自然哲学传统。其发展经历了 1930年代以前的“科学为本”阶段、30至 40年代的多种流派竞争阶段、5 0至 80年代初中国自然辩证法学派成形和发展阶段及其后的国际化开始阶段等 4个不同阶段 ,其中前两个阶段是“科学为本”观念支配时期 ,后两个阶段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哲学支配时期。其特色在于巨大的社会影响、现实关怀的基本品格和人文关怀的优良传统等方面。
- 任元彪
- 关键词:科学技术哲学自然辩证法
- 《科学》的科学——对《科学》的科学启蒙含义的考察被引量:20
- 2003年
-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及其后的科学启蒙中,至少与《新青年》一样重要的《科学》杂志,从1915年创刊到1950年第一次停刊的35年中出版了32卷,369期,347册,千多名作者的近万篇文章,约 3千多万文字。这 3千多万文字包括了科学的理论、科学的应用、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的社会建制等4个方面的内容,从而在整体上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形象。因此,它所做的工作就是从科学的社会应用层面或器物层面(船坚炮利等技术产品)、科学的理论知识层面或解释层面(科学事实、定律、理论等)、科学的价值层面或精神层面(科学观念、精神、原则、方法等)以及科学的体制层面或社会建制层面(科学研究机构、科学传播机构、科学学会等学术组织及其存在和运作的社会支持系统)等四个层面去帮助中国人理解科学是什么的启蒙工作、普及工作。这是一种超越洋务运动在器物层面启蒙、维新运动在知识层面启蒙、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新青年》代表的激进派在价值层面启蒙的全方位的科学启蒙。
- 陈首任元彪
- 关键词:中国科学社科学启蒙
- 五四运动与中国的科学与社会讨论会综述
- 1999年
- 任元彪
- 关键词:五四运动科学主义五四新文化运动人文文化文化危机五四科学思潮
- 企业是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主体
- 1995年
- 企业是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主体寒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高新技术的产业化都取得了较大成绩。攻关计划、863计划、火炬计划、’新技术推广计划的实施,有力地推动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传统产业的改造;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正健康发展,一大批高新技术...
- 任元彪寒午孙健
- 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目标问题
- 1995年
- 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目标问题任元彪,连燕华(北京大学科学与社会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政策与管理研究所)孙玉麒(国家经贸委技术与装备司)高新技术的产业化对发展科学技术、带动产业技术升级、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增强综合国力等都有重要意义,因而引起全社会各方面...
- 任元彪连燕华孙玉麒
- 关键词:高技术产业市场经济
- 面对西方科学的冲击:杜亚泉回应方式被引量:4
- 2006年
- 面对西方科学的强力冲击,中国学者采取了多种不同的回应方式。作为中国近代科学启蒙者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批判者,杜亚泉采取了独特的文化相对主义的回应方式,这种回应表现了中国文化的特质,并揭示了科学的地域性,以及科学与其所处的社会文化、哲学之间的关联。
- 任元彪
- 关键词:杜亚泉文化相对主义
- 学科特性要由学术内容来保证被引量:1
- 2002年
- 任元彪
-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方法
- 如何建设新世纪自然辩证法课程被引量:4
- 2002年
- 由原国家教委组编的理工科硕士生教材《自然辩证法概论》已通行十年 ,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科技进步与社会的发展 ,要求在新的条件下重新理解课程修改教材的呼声越来越高。为此 ,根据形势需要 ,教育部社政司邀请了国内重点高校的一部分专任教师 ,于 2 0 0 1年 12月 2~ 3日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了自然辩证法概论课教学研讨会。社政司主要领导和教学处全体同志参加了会议。会议研讨热烈 ,与会专家各抒己见 ,在很多问题上存在不同的理解甚至激烈争论。现将代表发言中构成对原《概论》较大差异性和互补性理解的内容汇集于此 ,与已经修改的《教学要点》的讨论稿一并刊出 (本期第 6 7- 72页 ) ,以期引起更加广泛深入的讨论 ,本着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精神 。
- 曾国屏任元彪刘啸霆王志康黄顺基王大洲关士续张明国王宏波
-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