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井光花

作品数:17 被引量:152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山东省科技攻关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1篇农业科学
  • 7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4篇典型小流域
  • 4篇沂蒙山区
  • 4篇土壤
  • 4篇污染
  • 4篇小流域
  • 4篇径流
  • 4篇草地
  • 3篇点源
  • 3篇点源污染
  • 3篇降雨径流
  • 3篇非点源
  • 3篇非点源污染
  • 3篇封育
  • 2篇氮磷
  • 2篇氮磷流失
  • 2篇植被
  • 2篇植被恢复
  • 2篇植被恢复模式
  • 2篇水生
  • 2篇水生植物

机构

  • 10篇山东师范大学
  • 9篇临沂大学
  • 7篇中国科学院
  • 6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教育部
  • 1篇云南大学
  • 1篇首都师范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中华人民共和...
  • 1篇水利部淮河水...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17篇井光花
  • 8篇于兴修
  • 7篇李振炜
  • 7篇程积民
  • 5篇苏纪帅
  • 5篇金晶炜
  • 4篇魏琳
  • 4篇刘前进
  • 3篇赵洁
  • 2篇白于
  • 2篇井赵斌
  • 2篇刘建
  • 1篇胡卓玮
  • 1篇邹厚远
  • 1篇魏孝荣
  • 1篇万惠娥
  • 1篇刘洪岐
  • 1篇呼天明
  • 1篇王志恒
  • 1篇姚孝友

传媒

  • 3篇安徽农业科学
  • 2篇农业工程学报
  • 2篇环境科学
  • 2篇草业学报
  • 1篇生态学报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草地学报
  • 1篇中国水土保持
  • 1篇农业环境科学...

年份

  • 1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5
  • 3篇2014
  • 8篇2012
  • 2篇2011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半干旱草地长期封育进程中针茅植物根系格局变化特征被引量:8
2017年
以云雾山不同封育年限草地针茅植物根系和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其根系特征、土壤特性及两者关系进行研究,以探讨分析封育对针茅根系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1)针茅植物根系生物量、根长密度、根表面积和根体积在封育初期轻微下降,之后缓慢上升,并在封育30 a草地得到显著增加。(2)随封育年限增加,各根系指标在3种针茅物种间的组成格局具有类似变化规律,具体表现为:长芒草在放牧草地所占比例最高,之后逐渐降低,并在封育30 a草地消失;大针茅所占比例呈先升后降变化规律,并在封育22 a草地达到最大值;甘青针茅仅出现于封育30 a草地,且占据优势地位。(3)大针茅和甘青针茅0—0.6 mm径级根系比例高于大针茅,使其根系直径显著低于大针茅,比根长和比根面积显著高于大针茅;此外,长芒草根组织密度显著高于长芒草和甘青针茅。(4)长期封育在显著提高土壤水分、养分含量和土壤氮磷比的同时显著降低土壤碳氮比,但对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无明显影响。(5)针茅根系特征与土壤指标的关联性分析显示针茅根系受土壤氮资源的显著影响。
苏纪帅赵洁井光花魏琳刘建程积民张金娥
关键词:封育针茅根系形态特征
沂蒙山区典型小流域次暴雨的氮磷输出特征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揭示暴雨条件下沂蒙山区的氮磷流失特征。[方法]以沂蒙山区沂河上游的孟良崮小流域为例,对2010年8月12日一场暴雨的径流及氮磷流失动态过程进行了监测分析。[结果]暴雨条件下产流迅速,降雨强度峰值出现于流量峰值之前;铵态氮(AN)和总氮(TN)浓度先变大后趋于稳定,硝态氮(NN)降雨初期无明显变化,后期逐渐变大并趋于稳定;水溶性无机磷(DOP)浓度呈锯齿状变化,水溶性有机磷(DIP)、水溶性全磷(DP)、颗粒态全磷(PP)和全磷(TP)浓度先变大后趋于稳定,浓度峰值出现于流量峰值之前;TN和TP输出浓度较大,远超过水体富营养化的标准。[结论]该研究可为沂蒙山区农业非点源污染的合理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李振炜吴迪于兴修井光花
关键词:降雨径流暴雨氮磷流失沂蒙山区
沂河上游农业面源污染前置库控制技术研究
随着点源污染逐步得到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水体富营养化最主要的污染源之一,由于其分散性、随机性、不易检测性和空间异质性等特点,对其发生机理、模拟预测以及防控措施等方面的研究近年来成为热点。沂河上游流域是沂蒙山区土壤严重...
井光花
关键词:面源污染水生植物
文献传递
3种典型水生植物对富营养化水体氮磷的去除效果分析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分析3种典型水生植物对富营养化水体N、P的去除效果。[方法]以挺水植物菖蒲、浮叶植物大聚草和沉水植物金鱼藻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静态培养,探讨3种典型水生植物对富营养化水体中N、P的去除效果。[结果]3种水生植物DHN的去除率均超过95.00%;对TN的去除率在70.00%左右;金鱼藻对PO43--P的去除率较高,为85.71%;而菖蒲对TP的去除率最大,高达90.45%。3种水生植物TN浓度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规律,且在降低过程中又呈现先快后缓的趋势;金鱼藻和大聚草DHN浓度表现为初期迅速降低,呈短暂稳定的状态后又降低,而菖蒲DHN呈持续降低的趋势;菖蒲的PO43--P在试验初期呈短暂升高趋势后持续降低,而大聚草和金鱼藻的PO43--P在逐渐降低的过程中呈升高或稳定的状态;菖蒲的TP在试验初期升高到1.78 mg/L后持续降低,金鱼藻和大聚草的TP在整个试验过程中则呈缓慢降低的趋势。[结论]3种水生植物TN和TP浓度随时间推移呈y=ae-bx(a>0,b>0)的变化,其中,挺水植物菖蒲的N、P去除能力较强。
井光花刘占仁李宝付淋于兴修
关键词:总氮总磷水生植物
沂蒙山区典型小流域降雨径流的磷素输出特征被引量:16
2012年
以沂蒙山区孟良崮小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监测2010年自然降雨条件下流域出口污染物的流失状况,选取降雨量>2mm的10场降雨,分析降雨径流特征对磷素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次降雨径流中总磷(TP)、颗粒态全磷(PP)、水溶性全磷(DP)、水溶性无机磷(DIP)浓度变化与流量变化过程不一致,浓度峰值均出现于流量峰值之前,而磷素通量与流量变化过程较为一致,且两者呈较好的线性关系;次降雨径流TP、PP、DP、DIP的浓度最大值及平均浓度(EMCs)差异均较大,其主要受降雨量、最大雨强和平均雨强影响,与降雨历时无显著相关关系,而浓度最小值差异较小;TP以PP流失为主,DP以DIP流失为主,DIP/DP的动态变化与降雨历时、降雨量、最大雨强和平均雨强均无显著相关关系,而PP/TP的动态变化与最大雨强显著相关.DIP、DP、TP的输出受地表径流(DR)和基流(BF)的影响较大,DIP/DP的动态变化及DIP、DP、TP的EMCs与DR/TR(地表径流/总径流量)存在多项式关系,而PP/TP的动态变化和PP的EMCs受DR/TR影响较小.
于兴修李振炜刘前进井光花
关键词:降雨径流非点源污染地表径流沂蒙山区
沂蒙山区典型小流域特殊降雨的磷素输出特征被引量:17
2012年
为揭示沂蒙山区不同降雨条件下的磷素流失规律,对当地孟良崮小流域2010年13场自然降雨径流量及磷素浓度的动态过程进行实地监测,研究了年内产生有效径流的首场和最大强度2场特殊降雨的径流、磷素输出负荷、初期冲刷效应及径流量同磷素负荷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首场降雨径流中溶解态有机磷(DOP)、溶解态无机磷(DIP)、溶解态全磷(DP)、颗粒态全磷(PP)和总磷(TP)浓度明显高于最大强度降雨,而其输出负荷分别为最大强度降雨的168%、54%、71%、48%和54%;2场降雨对小流域磷素年输出负荷有重要影响,DOP、DIP、DP、PP和TP的输出总量分别占整个雨季输出的48%、81%、70%、87%和81%,其中DIP占DP流失的77%,PP占TP流失的71%;2场降雨均存在污染物的初期冲刷效应,最大强度降雨的初期冲刷效应较首场降雨强烈;2场降雨的各磷素累积输出负荷同累积径流量之间均呈线性关系,且拟合度较好,但首场降雨各形态磷素直线方程的斜率均大于最大强度降雨.根据气象预报尽量减少在特殊降雨期间翻耕、施肥等农事活动,以及有针对性地建立沟渠、池塘等截污措施减少初期冲刷效应,是降低农业非点源污染的有效途径.
李振炜于兴修刘前进井光花
关键词:非点源污染降雨径流初期冲刷效应沂蒙山区
土壤可蚀性研究进展综述被引量:11
2011年
土壤可蚀性是表征土壤对降雨渗透能力及其对降雨和径流剥蚀、搬运敏感程度的一个综合指标,是反映土壤侵蚀的重要参数。介绍了国内外学者提出的土壤可蚀性指标,评述了直接测定法、公式法和诺谟图法的优缺点与应用范围;结合我国土壤可蚀性研究现状,介绍了我国土壤侵蚀严重区的典型土壤可蚀性指标值的最新研究成果,分析了我国土壤可蚀性研究的不足,指出应加强并完善土壤可蚀性指标、土壤可蚀性影响因子和土壤可蚀性计算方法的研究。
井光花于兴修李振炜
关键词:土壤侵蚀研究方法
黄土高原草地恢复调控关键技术与应用
程积民呼天明万惠娥邹厚远李维军张信姬秀云魏孝荣金晶炜杨云贵杨培志李伟井赵斌井光花
针对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人为干扰和自然环境多重胁迫,草地退化严重,生态环境脆弱,植被恢复难度大,区域经济发展滞后等重要问题,在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及省部多个项目重点资助下,对黄土高原的陕西、宁夏、甘肃...
关键词:
关键词:生态系统
黄土区长期封育草地优势物种生态位宽度与生态位重叠对不同干扰的响应特征被引量:25
2015年
运用Levins生态位宽度指数和Pianka生态位重叠指数及物种丰富度,初步分析了长期封育草地优势种群生态位对放牧、火烧和施肥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在封育(对照组)、放牧、火烧和施肥干扰下,生态位宽度最大的物种依次是白颖苔草、中华小苦荬、白莲蒿和本氏针茅;建群种本氏针茅在不同干扰下生态位宽度表现为施肥(1.362)>火烧(1.244)>封育(1.088)>放牧(1.026),物种丰富度指数则依次为放牧>施肥>火烧>封育。所有物种和优势种的生态位重叠指数平均值均表现为施肥>封育>火烧>放牧,且在各干扰下,生态位重叠指数最大的种对依次为本氏针茅和白颖苔草、大针茅和白颖苔草、大针茅和白颖苔草以及中华小苦荬和硬质早熟禾。综上所述,对长期封育的草地进行适度的干扰可提高物种丰富度,改善种群的生态位配置和最大限度地利用环境资源。
井光花程积民苏纪帅魏琳史晓晓金晶炜
关键词: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典型草原
农业非点源污染关键源区识别方法研究进展被引量:18
2011年
在农业非点源污染研究中,识别污染发生的关键源区非常重要。在介绍输出系数法、污染指数法和非点源污染模型法等主要农业非点源污染关键源区识别方法的基础上,分析了输出系数取值、污染指数因子权重分级以及非点源模型法参数获取等方面存在问题,并从野外观测、现有不同识别方法的结合、多角度识别方法的研究以及新技术的应用与集成等方面对未来关键源区识别研究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农业非点源污染评价与控制提供借鉴。
李振炜于兴修姚孝友井光花
关键词:农业非点源污染污染指数非点源污染模型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