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万洪秀

作品数:8 被引量:185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天文地球
  • 2篇农业科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2篇湿地
  • 2篇湿地生态
  • 2篇松栎混交林
  • 2篇土壤
  • 2篇混交
  • 2篇混交林
  • 1篇淡水湖
  • 1篇地理信息
  • 1篇地理信息系统
  • 1篇地图
  • 1篇地图数据
  • 1篇地图数据库
  • 1篇信息系统
  • 1篇养分
  • 1篇遥感
  • 1篇遥感反演
  • 1篇植被
  • 1篇植被变化
  • 1篇指标体系
  • 1篇容重

机构

  • 8篇中国科学院
  • 3篇南京大学
  • 3篇信阳师范学院
  • 2篇西北农林科技...
  • 2篇南京信息工程...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中国科学院文...

作者

  • 8篇万洪秀
  • 3篇孙占东
  • 3篇吴昊
  • 2篇覃志豪
  • 2篇王润
  • 1篇李金莲
  • 1篇薛滨
  • 1篇刘晓玫
  • 1篇郭娅
  • 1篇徐永明

传媒

  • 1篇湖泊科学
  • 1篇土壤
  • 1篇干旱区地理
  • 1篇国土资源遥感
  • 1篇自然资源学报
  • 1篇地球信息科学
  • 1篇水资源与水工...
  • 1篇生态环境学报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1
  • 2篇2006
  • 1篇2005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博斯腾湖水位变动对湿地生态环境的影响被引量:39
2006年
根据1955—2002年博斯腾湖水位历史观测记录统计资料,对博斯腾湖水位变动情况进行了分析。有实测资料以来,博斯腾湖水位和面积变动大概有2个主要阶段:1971—1987年,博斯腾湖水位持续下降,平均每年下降0.2m,水面面积减少11.8km2;1987—2002年,博斯腾湖水位持续上升,平均每年上升0.32m,水面面积增加30.3km2。分析表明,博斯腾湖水位变动主要原因是开都河径流量的变化引起的,博斯腾湖流域农业用水及出流量对博斯腾湖水位的变动也有一定的影响。利用相关分析方法,深入探讨了博斯腾湖水位变动对湿地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博斯腾湖水位的大幅度变动,对湿地水质、湿地各项资源及湿地功能的充分发挥和利用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针对博斯腾湖水位变动对湿地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管理的对策。
万洪秀孙占东王润
关键词:湿地生态环境
土壤物理性质对秦岭松栎林建群种形态及物种多样性的影响被引量:13
2020年
为了揭示土壤物理性质对秦岭油松-锐齿槲栎混交林建群种形态及物种多样性的影响,在秦岭中段松栎林集中分布的区域设置15个调查样地,运用相关分析和典范对应分析(CCA)探讨了林地土壤物理特性(容重、孔隙度、持水量)与建群种形态特征、群落物种分布及α-多样性指数的关系。结果显示:①非毛管孔隙度与油松和锐齿槲栎株数呈显著负相关、与锐齿槲栎高度及其冠幅面积呈显著正相关,总孔隙度与油松株数呈显著负相关。②容重与Patrick丰富度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及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均呈显著正相关,毛管持水量与Pielou均匀度指数呈显著负相关。③CCA排序表明,容重、最大持水量和毛管持水量是决定该群落物种分布的主导性因子,大多数草本趋向分布于容重较大且持水量较低的区域。④群落不同层次的多样性指数沿着容重变化在CCA排序图中形成界限明显的4个分布区,容重上升促进草本层多样性,毛管持水量上升促进乔木层多样性,群落整体的物种多样性在中等环境梯度下最高。研究表明,土壤物理性质对秦岭松栎林建群树种形态及其群落多样性产生了显著影响,保持中等水平的容重及土壤持水量并适当提高灌木层丰富度和乔木层均匀度,有助于维持该群落较高的物种多样性水平。
吴昊马昕昕肖楠楠万洪秀
关键词:容重孔隙度松栎混交林
基于MODIS数据的博斯腾湖流域植被变化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被引量:10
2018年
以博斯腾湖流域为研究区,基于2001-2016年时间序列的MODIS NDVI数据分析了研究区植被的时空变化趋势,并结合流域气象站点的气温、降水、日照时数和相对湿度数据分析了植被生长季累积NDVI和16天NDVI与气候因子之间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1)流域植被覆盖变化呈改善趋势,生长季累积NDVI年变化率为0.014 a-1,16天NDVI变化率均为正值,植被改善趋势显著区域主要分布在高山草原湿地和农业灌溉区边缘的新增农田.(2)植被生长季累积NDVI主要受降水和相对湿度影响,植被总体生产力与水分条件关系最密切,生长季逐16天NDVI与同期气温和日照时数在植被生长初期和末期关系显著,而与降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说明植被短期瞬时长势对热量条件更为敏感.(3)在植被生长不同阶段对气候变化具有不同的滞后效应,其中植被生长初期和末期对气温有0.5~1个月的滞后,生长盛期对降水有0.5~3个月的滞后、日照时数有1.5~2.5个月的滞后、相对湿度有0.5~2.5个月的滞后,揭示了植被不同生长阶段水热条件对其生长韵律的控制差异.
万洪秀覃志豪覃志豪
关键词:物候学时滞效应博斯腾湖流域
中国五大淡水湖研究态势:基于WOS的文献计量分析被引量:7
2018年
中国五大淡水湖与区域国民经济发展关系紧密,在全国淡水湖泊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基于Web of Science(WOS)中的SCI数据源,运用文献计量学的研究方法,对1989-2017年中国五大淡水湖研究的文献进行分析,从文献发表年代、国际合作研究、研究机构、期刊分布、核心作者、高被引文献、热点关键词等方面,揭示中国五大淡水湖的研究现状与发展态势。结果表明:近30年来,中国五大淡水湖研究态势较好,其中太湖研究的发文量增长最快,2006年就进入成熟期,是五大淡水湖研究中的热点湖泊,总被引频次超过200次的热点文献主要报道太湖研究;五大淡水湖研究文献主要集中在环境科学与生态学以及生物学领域的740种国际期刊上,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发文量占23%,在五大淡水湖研究领域占据优势地位且形成了相对集中的研究群;研究发文量在4篇及以上的核心作者共198名,占作者总量的9. 11%,国际合作文献占31. 9%,显示湖泊研究的开放和国际化程度;五大淡水湖热点研究领域主要在以沉积物、富营养化、水华、磷、氮、重金属等为热点关键词的湖泊环境与生态领域,以微囊藻、蓝藻、血吸虫、叶绿素等为热点关键词的湖泊生物研究领域,以水文水动力、江湖关系等为热点关键词的湖泊-流域相互作用与调控领域以及以遥感作为热点关键词的湖泊水环境遥感领域。
万洪秀万洪秀薛滨郭娅
关键词:WOS
基于变焦数据模型的数字地图的研制
2005年
数字地图作为一种新型的地图受到人们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数字地图包含着各种地图数据,为了在多种比例尺范围内能快速地检索地图数据,需要把地图数据分层存贮变焦。作者通过变焦数据模型原理,探讨如何建立多层存贮结构,将数字地图中的大比例尺地图数据库自动导出小比例尺图形。变焦数据模型是一种动态的数据模型, 在该模型中,图形比例尺的变化不是简单的图形尺寸的缩放,而是伴随着各个物体的细节和物体数量而增减。这种基于变焦数据模型建立的数字地图可以提高数据检索与图形表示的灵活性,减少大量不必要的用于重复获取数据而消耗的人力物力,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万洪秀刘晓玫李金莲孙占东
关键词:数字地图地图数据库地理信息系统
博斯腾湖湿地生态脆弱性评价研究被引量:81
2006年
通过对博斯腾湖流域的水资源及其湿地现状分析,采取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博斯腾湖湿地进行了评价。评价中依据湿地生态特性及演化规律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指标权重,利用综合指数法计算出湿地的脆弱度。结果显示博斯腾湖湿地生态系统为中度脆弱,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博斯腾湖湿地生态脆弱性的成因。指出人类活动通过叠加在自然变化背景上的影响程度日趋增强成为该区湿地生态环境的主导性脆弱因子。
万洪秀孙占东王润
关键词:湿地AHP生态脆弱性指标体系
热红外遥感反演近地层气温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4
2011年
近地层气温是生态环境的重要因子,是描述地表与大气能量交换与水分循环的关键变量。气象站点观测能够提供点尺度上的准确气温资料,但是大多数地球系统模型需要空间连续的参数来模拟物理过程。遥感提供了比地表气象观测数据更理想的空间异质度信息,为快速获取大尺度的气温时空信息提供了新的途径。主要介绍了目前常用的几种遥感气温估算方法,包括温度-植被指数(TVX)方法、经验统计方法、神经网络方法和能量平衡方法等等,并对这些方法的优、缺点分别进行了评述。最后,指出今后应该加强辐射传输过程的机理研究、气温的时空尺度转换以及云检测算法等方面的研究。
徐永明覃志豪万洪秀
关键词:热红外遥感神经网络能量平衡
秦岭松栎林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对海拔梯度的响应被引量:27
2019年
土壤生态化学计量比是表征土壤内部养分循环及对植物养分供应状况的重要指标。通过在秦岭中段海拔 1 100 1 900 m 范围内油松(Pinus tabuliformis) 锐齿槲栎(Quercus aliena var. acuteserrata)混交林密集分布的区域设置 23 个调查样地,分 0 20、20 40 和 40 60 cm 3 个土层采取样地土壤样品进行测定,分析不同海拔、不同土层之间土壤 C、N、P 化学计量比的差异,旨在阐明秦岭松栎林土壤 C、N、P 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对海拔梯度的响应规律,为揭示森林土壤养分限制因素、林地土壤质量评价及秦岭生态系统的保护等提供基础。结果显示:(1)土壤总有机 C、总 N 和总 P 的平均含量分别为 23.723、1.641 和 1.039 g kg 1,随着海拔增加,土壤整体的总 C、总 N 呈上升趋势,而总 P 无明显变化;(2)土壤 C N、C P、N P 的均值分别为 14.906、24.081 和 1.657,随着海拔增加,土壤整体的 C N 呈“先上升 后下降”、N P 呈“先下降 后上升”趋势,C P 无明显变化;(3)0 20 cm 土层的 C P、N P 均显著高于 20 40 cm 和 40 60 cm土层,而不同土层的 C N 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且土壤 C、N 之间的正向相关性远高于 C、P 和 N、P;(4)在 20 40 cm土层中,海拔 1 300 1 500 m 处的土壤 C N 较高,而海拔 1 100 1 300 m 处的土壤 N P 较高;在 40 60 cm 土层中,海拔1 300 1 500 m 处的 N P 显著低于 1 100 1 300 m 和 1 700 1 900 m 海拔段。该研究表明,秦岭松栎混交林土壤的 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沿海拔梯度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适量增施氮肥有助于缓解林地土壤 N 的限制性作用,且应更加重视高海拔区域的土壤保育工作。
吴昊邹梦茹王思芊万洪秀
关键词:松栎混交林海拔土壤养分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