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文荣
- 作品数:93 被引量:301H指数:8
- 供职机构:云南师范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水利工程历史地理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龙川江流域主要气象要素及径流变化趋势被引量:3
- 2014年
- 采用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法对金沙江一级支流龙川江流域1970年-2009年逐月气温、降水及1961年-2008年径流资料进行趋势检验,并运用R/S方法分析流域的年平均气温、降水、径流时间序列的持续性,估算各项指标的Hurst指数,以定量估计未来气候及径流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过去几十年来,流域内降水呈上升趋势但不显著,未来降水将持续增加且元谋站降水的增长趋势持续性较强;(2)几十年来,流域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未来气温将会持续过去的上升趋势;(3)几十年来,流域径流呈减少趋势,但不显著,未来继续呈下降趋势,但持续性不强。
- 赵翠娥丁文荣
- 关键词:非参数检验R/S方法径流
- 云南石林县植被覆盖变化的时空特征
- 2020年
- 为了解云南石林县的植被覆盖度变化时空特征,选用Landsat7 ETM SLC和Landsat8 OLI的遥感影像数据,运用ENVI和ArcGIS计算得到石林县的植被覆盖度并对其动态变化进行相应分析。结果表明:1) 2000年石林县的NDVI平均值为0.6967,而2015年石林县的NDVI平均值为0.7549,15年间增长了5.8%。2) 在空间上:石林风景区及县城周边的植被覆盖度较同期其他区域的植被覆盖度低,高海拔地区的植被覆盖度较同期其他区域的植被覆盖度高。3) 植被覆盖度下降的植被覆盖区有中度植被覆盖区,下降了0.6%,中高植被覆盖区下降了17.9%;高植被覆盖区上升了18.5%;植被由低植被覆盖度向高植被覆盖度演变。4) 植被覆盖度提高的原因有三点: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沼气池、煤气和电的使用及喀斯特地区的生态治理。
- 何文静丁文荣
- 关键词:植被覆盖
- 一种荒漠化治理的生态恢复装置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荒漠化治理的生态恢复装置,包括固定杆,固定杆的下端为尖端,固定杆的开口端设有盖体,固定杆连通有进水管和出水管,固定杆的内部从上至下分为固定腔和蓄水腔,固定杆于固定腔的周侧均匀开设有若干列通孔,每列通孔...
- 丁文荣李孝川
- 滇中城市群土地利用转型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交叉敏感性分析被引量:19
- 2022年
- 为探清滇中城市群土地利用转型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基于2000年、2010年、2020年3期Landsat TM/OLI遥感土地利用解译数据,运用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模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计算模型和土地利用转型生态贡献度研究了不同土地利用转型过程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演变特征,并结合交叉敏感性系数模型定量评估了土地利用转型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响应程度并划定敏感性分区。结果表明:(1)滇中城市群土地利用类型以林地、草地、耕地为主,建设用地持续扩张及耕地、水域、未利用地面积不断减少,草地和林地经历了“先减少后增加”的变化过程;(2)研究期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地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滇池、抚仙湖和星云湖三大高原湖泊流域;(3)近20 a来,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改善的贡献度达49.10%,毁林开荒、围湖造田对林地、草地和水域的占用导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减少约2.65亿元;(4)耕地、林地、草地和水域向其他地类转型对生态服务价值的响应较为敏感,耕地、林地和草地与建设用地间转型的高生态敏感区集中在曲靖和楚雄,耕地与林地间转型的高生态敏感区分布较小,林地向草地和水域转型的低生态敏感区空间分布范围最广。综上,该区不同土地利用转型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影响显著。
- 陈相标丁文荣李孝川
- 关键词:土地利用转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滇中城市群
- 滇中高原岩溶区典型植物旱雨季水分来源的差异特征被引量:2
- 2023年
- 植被恢复是岩溶石漠化生态治理的主要环节,开展植物水分来源辨析和利用策略研究,对植被恢复和保护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以滇中高原岩溶区石林县作为研究区域,选取成龄滇青冈、栓皮栎和云南松3种典型地区优势植物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氢氧稳定同位素技术和IsoSource模型对3种植物的水分来源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1)所有土壤水、植物木质部水和湖水的氢氧同位素均分布于地区大气降水线[LMWL:δD=8.02δ^(18)O+8.58(R^(2)=0.98)]附近,表明大气降水是当地各水体的主要补给水源.(2)土壤水δ^(18)O在季节上呈现雨季贫化、旱季富集的规律,在垂直方向上土壤水δ^(18)O表现为雨季0-10 cm贫化,20-50 cm富集,而旱季土壤水δ^(18)O则0-10 cm富集,20-50 cm贫化.(3)滇青冈、栓皮栎和云南松的δ^(18)O存在差异,同时同一植物不同生境δ^(18)O也存在明显不同,3种植物δ^(18)O随季节变化都呈现出雨季贫化、旱季富集的现象.(4)不同季节和不同水文生境的植物水分利用来源不同.雨季,无地表水样地的滇青冈、栓皮栎和云南松主要利用0-10 cm土壤水和大气降水,在湖岸样地中,3种植物均衡利用各水源,且对同一水源的利用比例相近,存在明显的水分竞争关系.旱季,无地表水样地中3种植物主要利用20-50 cm土壤水,利用比例分别为73.5%、67.7%及81.8%,而在湖岸样地中,滇青冈对不同深度土壤水的利用比例均匀(0-10 cm土壤水24.8%,10-20 cm土壤水24%和20-50 cm土壤水23.6%),栓皮栎和云南松在近湖岸主要利用20-50 cm土壤水,利用比例为54%和46.8%,存在水源竞争关系,在远湖岸,水源主要来源于不同深度土壤水.因此,滇中岩溶区典型植物水分来源旱雨季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差异,同时岩溶洼地地表水是影响植物水分利用的关键因素之一,考虑植物潜在水源类型是植被恢复选种过程中的重要条件.(图3表3参38)
- 彭晓红丁文荣
- 关键词:氢氧稳定同位素岩溶区
- 云南省城镇上山的水资源支撑能力评估与保障措施探讨被引量:2
- 2016年
- 分析云南省水资源的总体状况及存在问题,基于30m分辨率的DEM提取坝区和集水区范围,叠加地表径流深度、地下水径流模数等数据,计算云南省6大地貌区内不同坝区的水资源供给量,从水资源的合理高效利用、区域间和部门间的水资源协调、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及水环境保护等方面,提出了云南省城镇上山进程中的水资源支撑保障措施。
- 丁文荣
- 关键词:水资源保障DEM
- 一种适用于石漠化地区的人工蓄水池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适用于石漠化地区的人工蓄水池,包括包括上端开口的蓄水池,蓄水池的一侧设置有与其连通的取水槽,蓄水池的开口端设置有倒V型集雨防蒸发盖,倒V型集雨防蒸发盖的左右两端封口,倒V型集雨防蒸发盖的前后两下边均向...
- 丁文荣李玉辉李孝川
- 滇中地区植被NDVI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被引量:12
- 2016年
- [目的]揭示滇中地区植被NDVI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气候因子、人类活动的关系,为该地区的社会经济可持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MODIS NDVI数据资料集、标准气象站点的气候数据及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为素材,采用叠置分析、空间统计分析和相关分析为主要方法。[结果](1)滇中地区植被5月上旬进入生长季而10月下旬结束,2001—2010年植被NDVI呈现出上升的趋势,速率为0.03/10a,植被盖度整体朝增加的方向发展。(2)2001—2010年滇中地区植被覆盖呈增加和减少趋势的面积分别占总面积的70.24%和29.76%,减少最为突出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人口聚集的城镇周围,增加的区域主要集中在高海拔地区。(3)气候影响因素中的水分类因素即平均相对湿度、最小相对湿度和降水是滇中地区植被NDVI年内变化主要的影响因素。(4)退耕还林工程极大地提升了滇中地区的植被覆盖度,而城镇化过程则使得滇中地区城镇周边的极低、低植被覆盖度区面积增加。[结论]滇中地区年内植被NDVI变化由气候因子所控制,而长期变化则受人类活动的制约。
- 丁文荣
- 关键词:气候因子退耕还林
- 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关键区域识别——以滇中五大高原湖泊流域为例被引量:5
- 2023年
- 为探索湖泊流域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关键区域识别方法,以滇中五大高原湖泊(滇池、抚仙湖、星云湖、杞麓湖、阳宗海)流域为例,综合运用生境质量模型、形态空间格局分析模型、景观连通性模型、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和电路理论,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识别生态夹点、生态障碍点、生态断裂点,明确湖泊流域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关键区域。结果表明:滇中五大高原湖泊流域生态源地占全流域土地总面积的23.43%,包含33个生态源地斑块,主要分布于五大湖区和山林地;识别出景观生态廊道总长488.85 km,呈网状连通分布离散的生态源地;识别出流域生态修复关键区包括生态夹点93处,面积为119.17 km^(2),主要分布于滇池流域,亟待保护修复的生态障碍点62处,面积41.96 km^(2);生态夹点和生态障碍点重叠面积17.40 km^(2),生态断裂点77处,在滇池流域分布最为密集。结合流域各类生态保护修复关键区域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土地利用现状,分别提出生态保护修复提升方向。
- 陈相标丁文荣
- 关键词:电路理论
- 西南地区极端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被引量:34
- 2014年
- 西南地区是我国山地灾害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而短时极端降水则是山地灾害成灾演化的关键控制因素.以西南地区1960~2011年110个气象站的逐日降水量资料为基础,通过建立起超门限峰值序列(POT),结合GIS空间分析技术与线性倾向估计、Mann-Kendall趋势检验、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西南地区极端降水事件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发现: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南地区极端降水频数有增加趋势,速率为0.017/10 a,极端降水量在总降水量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加,增幅为0.638%/10a;西南地区极端降水频数的变化在年代际间存在显著的区域增减差异,增加的区域主要呈现出斑块状分布,而减少的区域则呈现出较明显的条带状分布;云南西南部、贵州大部和四川盆地中部3个区域是极端降水频发区,而川滇交界处的元谋—会理一带和四川盆地北部山区则较少发生极端降水;季风期极端降水频数呈现出明显的增加趋势,速率为0.031次/10 a,非季风期极端降水频数则呈现出减少的趋势,速率为-0.014次/10 a;季风期和年极端降水频数均没有明显的突变年份,非季风期存在3个突变点,分别是1969、1983和1994年;季风期与年极端降水存在27、15和7 a时间尺度上的周期性振荡,非季风期的周期性振荡则主要集中在27和12 a时间尺度上.
- 丁文荣
- 关键词:极端降水气候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