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黄胜奇

作品数:7 被引量:319H指数:7
供职机构: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技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农业科学

主题

  • 5篇水稻
  • 4篇氮肥
  • 2篇氮肥运筹
  • 2篇氮素
  • 2篇氮素吸收
  • 2篇养分
  • 2篇养分吸收
  • 2篇生物学
  • 2篇生物学特性
  • 2篇利用效率
  • 1篇氮肥水平
  • 1篇氮肥用量
  • 1篇氮量
  • 1篇氮素吸收利用
  • 1篇氮素吸收利用...
  • 1篇稻米
  • 1篇稻米品质
  • 1篇秧龄
  • 1篇养分吸收特性
  • 1篇叶面

机构

  • 7篇华中农业大学
  • 4篇华南农业大学

作者

  • 7篇黄胜奇
  • 7篇曹凑贵
  • 6篇蔡明历
  • 6篇潘圣刚
  • 4篇唐湘如
  • 3篇黎国喜
  • 3篇翟晶
  • 2篇汪金平
  • 2篇江洋
  • 2篇张帆
  • 2篇展茗
  • 1篇周亮
  • 1篇王丹丹
  • 1篇李成芳
  • 1篇王若涵

传媒

  • 2篇农业环境科学...
  • 1篇植物营养与肥...
  • 1篇华北农学报
  • 1篇土壤
  • 1篇干旱区研究
  • 1篇作物学报

年份

  • 1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10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氮肥用量与运筹对水稻氮素吸收转运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83
2012年
应用^15N示踪技术研究了大田条什下氮肥用量与运筹对水稻氮素吸收、转运及籽粒产量的影响。试验分别设置3个氮肥水平(0、150和240kg/hm^2N)和两种基追比例(即基肥:蘖肥:穗粒肥分别为40%:30%:30%(A)和30%:20%:50%(B)),共5个处理,依次记作N0、N150A、N150B、N240A、N240B。结果表明,在0—240kg/hm2范围内,提高氮肥水平,显著增加水稻吸收的肥料氮素、土壤氮素数量以及肥料氮在土壤中的残留量。成熟期高氮处理(240kg/hm2)水稻吸收的肥料氮素、土壤氮素及肥料氮在土壤中的残留量较多,分别为110.25、65.91、32.69kg/hm2,而氮素的吸收利用率和土壤残留率下降,氮素损失率增加。在相同的氮肥水平下,采用基肥:蘖肥:秘粒肥比例为30%:20%:50%时,水稻吸收的肥料氮数量显著增加,氮素吸收利用率和土壤戏留率提高,氮素损失率降低。适量施氮并增加穗粒肥的施氮比例,可以显著增加水稻产量。在本实验条件下,施氮量为240kg/hm2及丝肥:蘖肥:穗粒肥为30%:20%:50%的施氮处理是兼顾产量和环境的最佳氮肥运筹方式。
潘圣刚黄胜奇翟晶蔡明历曹凑贵展茗唐湘如
关键词:施氮量氮素吸收水稻
超高产栽培杂交中籼稻的生长发育特性被引量:40
2011年
以5个杂交中籼稻品种(含品系)扬两优6号、P88S/747、珞优8号、珞优234和天两优2号为材料,研究大田条件下超高产水平(产量≥12.0thm-2)的物质生产、产量构成及养分吸收特性。试验结果表明,与高产水稻(产量≥9.0thm-2)相比,超高产水稻具有以下特征,幼穗分化期、齐穗期和灌浆结实期(齐穗后10d)LAI大,分别为6.5~7.2、8.5~8.9和6.5~7.0;齐穗期的高效叶面积比率高,为60.0%~66.5%;齐穗期、灌浆期和成熟期积累较多的干物质,分别为13.5~15.0、15.0~16.0和25.0~28.0thm-2;分蘖盛期对氮(N)、磷(P)、钾(K)吸收利用优势不明显,而幼穗分化期、齐穗期和成熟期对N、P、K吸收利用高而且积累速度快。此外,具有穗数多(有效穗数介于250×104~290×104穗hm-2)、结实率高(88.2%~92.3%)、千粒重大(29.0~31.0g)的特点。
潘圣刚黄胜奇张帆汪金平蔡明历曹凑贵唐湘如黎国喜
关键词:杂交中籼稻超高产叶面积指数养分吸收
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表层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与产量的短期影响被引量:40
2013年
为探明耕作方式和小麦秸秆还田对稻田表层(0~20cm)土壤活性有机碳(LOC)、碳库管理指数(CPMI)和作物产量的短期影响,于2011年在湖北省随州市均川镇,设置了免耕(NT)和翻耕(PT)两种耕作方式以及6000(SR3)、4000(SR2)、2000(SR1)、0kg·hm-2(SR0)4种还田量。结果表明:相对于翻耕,免耕显著提高水溶性有机碳(WSOC)23%~68%(P<0.0001)、微生物生物量碳(MBC)21%~40%和易氧化态碳(EOC)10%~63%(P<0.0001),但不影响颗粒态碳。相对于秸秆不还田处理(SR0),SR2和SR1显著提高WSOC37%~74%(P<0.0003);EOC含量随还田量增加而增加。对CPMI的影响,耕作处理表现为免耕>翻耕,秸秆还田处理为SR3>SR2>SR1>SR0。处理SR3、SR2和SR1比SR0分别使产量提高了7.7%~16%、17%~35%和23%~28%。线性相关分析表明,WSOC与产量有极显著相关性(P<0.01),表明土壤水溶性碳对短期土壤管理措施的改变反应敏感。
王丹丹周亮黄胜奇李成芳曹凑贵
关键词:秸秆还田土壤活性有机碳碳库管理指数
秧龄和栽插密度对水稻生物学特性的影响被引量:51
2011年
以水稻品种扬两优6号为材料,研究大田条件秧苗的秧龄及栽插密度对水稻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秧苗秧龄处于35~55 d和栽插密度处于1.8×105~3.0×105蔸/hm2时,水稻分蘖盛期和幼穗分化期叶面积指数随着秧龄的增大而减小,随着栽插密度的增大而增大。秧龄对水稻单位面积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实粒数和收获产量存在显著影响。栽插密度对水稻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收获产量产生显著影响。而且,秧龄和密度的互作效应对水稻单位面积有效穗数产生显著影响。
潘圣刚黄胜奇江洋蔡明历曹凑贵唐湘如黎国喜
关键词:秧龄栽插密度生物学特性水稻
不同灌溉模式下氮肥水平对水稻生物学特性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被引量:16
2012年
为了研究不同灌溉模式下氮肥水平对水稻生物学特性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以两优培九为材料,设计3种不同的灌溉模式(常规灌溉、干湿交替灌溉和厢沟灌溉,分别记作W1,W2,W3)和4种不同氮肥水平(0,90,180,270 kg/hm2,分别记作F0,F1,F2,F3)的大田试验。结果表明:与W1处理相比,W2和W3处理水稻灌浆结实期剑叶丙二醛(MDA)含量分别降低8.7%和9.4%。而且,水稻产量分别增加2.5%和9.1%,节约灌溉用水17.8%和17.6%,水分利用效率提高25.0%和32.5%。在相同的灌溉模式下,中等氮肥处理(180 kg/hm2)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根系伤流量比不施肥处理(F0)增加28.4%,剑叶丙二醛(MDA)含量降低12.4%。在本实验条件下,采用干湿交替的水分灌溉和厢沟灌溉模式,施氮量为180 kg/hm2的氮肥处理,是兼顾高产和水分高效利用的农艺措施。
潘圣刚黄胜奇汪金平展茗蔡明历曹凑贵唐湘如黎国喜
关键词:水稻灌溉模式氮肥生物学特性水分利用效率
氮肥运筹对稻田田面水氮素动态变化及氮素吸收利用效率影响被引量:23
2010年
通过大田试验,设计3个不同氮肥水平(0、150、240kgN·hm-2)和两种不同施肥比例(基肥:分蘖肥:穗粒肥=40%:30%:30%、基肥:分蘖肥:穗粒肥=30%:20%:50%),研究了氮肥运筹对稻田田面水氮素动态变化特征和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稻田田面水NH4+-N和总N浓度在施肥后第1d达到最大值,随后降低,在施肥后的第7d,分别降为峰值的7.88%~17.84%和29.71%~45.55%。施氮水平介于0~240Nkg·hm-2时,水稻产量随着氮素水平的提高而显著增加,氮素的吸收利用率和偏生产力却随之降低。在高氮水平(240kgN·hm-2)下,与氮肥前移相比(基肥:分蘖肥:穗粒肥=40%:30%:30%),采用氮肥后移(基肥:分蘖肥:穗粒肥=30%:20%:50%)的施肥比例,水稻产量增加了6.2%、氮素吸收利用率和农学利用率分别提高了30.49%和23.72%,而氮素生理利用率和偏生产力差异不显著,说明适宜的氮肥运筹可以增加水稻的产量,提高氮素的吸收利用率和农学利用率,减少氮素损失。
潘圣刚黄胜奇曹凑贵蔡明历翟晶江洋张帆
关键词:氮肥运筹水稻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田面水
氮肥运筹对水稻养分吸收特性及稻米品质的影响被引量:70
2010年
以水稻品种扬两优6号为材料,研究了田间条件氮肥运筹对水稻养分吸收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氮处理(N240)成熟期氮素积累总量、磷素积累总量和钾素积累总量分别比中氮(N150)和低氮处理(N0)增加了21.5%、18.5%1、8.3%和134.6%、127.0%和82.7%;产量增加了10.4%和39.6%。在相同氮素水平下,采用B种施肥比例(基肥∶分蘖肥∶穗粒肥=30%∶20%∶50%),水稻成熟期氮素积累总量比A处理(基肥∶分蘖肥∶穗粒肥=40%∶30%∶30%)增加了15.4%,产量提高了7.3%。在高氮处理(N240)条件下,采用B施肥比例,蛋白质含量显著提高,直链淀粉显著降低,但提高了稻米的垩百度而使稻米外观品质变劣。
潘圣刚翟晶曹凑贵蔡明历王若涵黄胜奇李进山
关键词:氮肥运筹养分吸收水稻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