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渐新
- 作品数:7 被引量:253H指数:5
- 供职机构:青岛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科研奖励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 来自长穗偃麦草的抗小麦条锈病基因的定位被引量:55
- 1999年
- 对一套小麦_长穗偃麦草二体代换系进行了条锈病抗性鉴定、抗性遗传和生化分析 .结果表明 ,长穗偃麦草携带有新的抗小麦条锈病基因 ,位于 3E染色体上 ,在小麦背景中呈显性遗传 ,暂定名为YrE .长穗偃麦草编码的酯酶_5结构基因位于 3E染色体上 ,暂命名为Est_E5 .F2 群体分析发现Est_E5与抗病基因YrE呈共分离 ,表明Est_E5是检测 3E染色体及其携带的抗条锈病基因较理想的生化标记位点 .单体代换系 3A/3E和 3D/3E中 3E染色体通过自交的传递率显著高于 3B/3E中 3E通过自交的传递率 ,可能与E基因组和小麦A ,B ,D基因组的遗传分化程度有关 .
- 马渐新周荣华董玉琛贾继增
- 关键词:小麦长穗偃麦草条锈病基因定位抗病基因
- 用基因组原位杂交与RFLP标记鉴定小麦-簇毛麦抗白粉病代换系被引量:53
- 1997年
- 用荧光素标记的簇毛麦(Haynaldia villosa)基因组总DNA作探针,以普通小麦基因组总DNA作封阻,与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制片的染色体进行原位杂交。结果表明,抗白粉病小麦品系GN22是普通小麦-簇毛麦二体代换系;用已定位在小麦第6部分同源群上的RFLP探针psr113、psr371进行Southern分析,进一步证明,小麦品系GN21、GN22是普通小麦-簇毛麦6A(6V)代换系;结合同工酶等电聚焦电泳分析,首次把簇毛麦编码的α-淀粉酶-1生化位点定位在簇毛麦6V染色体长臂上,暂命名为α-Amy-Ⅴ1。研究结果表明,原位杂交与RFLP技术相结合是全面、准确鉴定小麦外源染色体及其与小麦染色体部分同源关系的有效方法。
- 马渐新周荣华贾继增
- 关键词:小麦-簇毛麦代换系原位杂交基因组
- 小麦抗条锈病基因定位及分子标记研究进展被引量:86
- 1999年
- 本文综述了小麦抗条锈病基因染色体定位及抗条锈病基因分子标记的研究进展,并对几种分子标记技术的应用潜力作了比较分析,特别是对SSR、ISSR、AFLP等新型分子标记在小麦遗传育种中的应用前景作了初步探讨。
- 马渐新周荣华董玉琛贾继增
- 关键词:小麦条锈病基因定位分子标记
- 小麦背景中簇毛麦6V染色体的遗传稳定性及其在配子中的传递被引量:13
- 1999年
- 小麦-簇毛麦6V二体附加系、6A(6V)二体代换系、6AL·6VS二体易位系在细胞学上是基本稳定的,6V、6AL·6VS染色体能够通过配子稳定地传递给后代。在杂合状态下,带有6V的配子传递率普遍显著下降。在单体附加系(21”W+6V’)中,6V通过雌配子的传递率(11.3%)高于通过雄配子的传递率(5.9%);在单体代换系(20”W+6A’+6V’)中,6V通过雌配子的传递率(10.4%)低于通过雄配子的传递率(255%),但均显著低于理论值(50%);在单体易位系(20”W+6A’+6AL·6VS)中,6AL·6VS通过雌、雄配子的传递率接近理论值(50%)。另外,对杂合状态下6V、6AL·6VS通过自交的传递率,以及小麦第6染色体组单体背景中6V通过自交的传递率作统计和分析,认为6V对6A、6D的补偿作用可能大于6V对6B的补偿作用。
- 马渐新周荣华贾继增董玉琛
- 关键词:染色体传递率小麦
- 一个实验室的小麦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 本文主要描述了本实验室近年来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相关方面研究所取得的进展.①从4 500个小麦EST中查找到了2 569多含SSR标记的序列,分别由1~6个核苷酸组成,分析发现其中以3核苷酸组成SSR占多数.②标记重要农艺...
- 贾继增周荣华孔秀英景蕊莲张学勇骆蒙贾川马渐新王兰芬李培金翠云黎裕董玉琛
- 关键词:小麦标记辅助选择
- 用微卫星标记定位一个未知的小麦抗条锈病基因被引量:61
- 1999年
- 条锈病抗性鉴定和遗传分析表明 ,小麦品系R5 5携带一个显性抗条锈病基因 ;用微卫星标记和F2 分离群体分组分析法研究表明 ,该抗条锈病基因位于小麦 1B染色体短臂上 ,与微卫星分子标记WMS1 1 1 93bp ,WMS1 8 1 84bp紧密连锁 ,遗传距离均为 1 .9cM ;据抗源的系谱、亲本抗性及基因位点分析 ,该基因来源于圆锥小麦 ,不同于已知的小麦抗条锈病基因 ;
- 马渐新周荣华董玉琛王晓鸣贾继增
- 关键词:微卫星标记基因定位条锈病小麦抗条锈病基因
- 中国大豆花叶病毒SC7外壳蛋白基因的序列测定及其与美国株系的比较被引量:4
- 2014年
- 为了探索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SMV)SC7外壳蛋白(Coat protein,CP)基因序列与病毒致病性作用及其与美国株系的对应关系,本研究通过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克隆了我国SMV SC7株系的CP基因,并测定了其全序列。结果表明:CP基因长度为795bp,编码的CP蛋白为265个氨基酸。在致病性反应上,SC7的毒力比美国的毒株更强些。在分子水平上,CP基因核苷酸序列差异为4%~5%,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差异为1%~2%。美国株系N端都存在与蚜传有关的保守基序DAG(Asp-Ala-Gl),但在SC7为DAD(Asp-AlaAsp)。将序列信息与SMV株系在鉴别寄主上的症状反应进行综合分析发现,CP基因的同源性与SMV在鉴别寄主上的致病性反应没有明显关系。
- 蔡春梅姜骁赵春梅马渐新
- 关键词:大豆花叶病毒外壳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