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陶玉霞

作品数:19 被引量:189H指数:8
供职机构:河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旅游局规划项目河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调研课题国家旅游局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9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主题

  • 17篇旅游
  • 13篇乡村
  • 10篇乡村旅游
  • 4篇诉求
  • 3篇异化
  • 3篇文化
  • 3篇根性
  • 2篇游学
  • 2篇实证
  • 2篇实证研究
  • 2篇维度
  • 2篇旅游高等教育
  • 2篇旅游学
  • 2篇教育
  • 2篇高等教育
  • 1篇新农村
  • 1篇新农村建设
  • 1篇新农村建设背...
  • 1篇研究维度
  • 1篇意象

机构

  • 19篇河南师范大学

作者

  • 19篇陶玉霞

传媒

  • 4篇河南师范大学...
  • 2篇资源与产业
  • 2篇旅游论坛
  • 1篇商场现代化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人文地理
  • 1篇广东农业科学
  • 1篇旅游学刊
  • 1篇浙江农业学报
  • 1篇北京第二外国...
  • 1篇湖南农业大学...
  • 1篇江西农业大学...
  • 1篇农业科学研究
  • 1篇云南农业大学...

年份

  • 1篇2017
  • 4篇2015
  • 4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0
  • 4篇2009
  • 2篇2008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乡村游憩发展中文化传承功能的实现途径被引量:9
2012年
乡村游憩建设是新农村的内涵式建设,是一种健康的旅游发展模式。将乡村游憩设计思路和消费理念纳入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系统,提升到国家发展道路的高度,对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建构中国现代文化、丰富世界文化体系将产生深刻的影响。基于这一理念,乡村游憩建设需从乡土资源利用、乡村耕作与生产方式、乡村经济模式、乡村生活内容、乡村文化传统等方面着手,与新农村规划协调发展,遵循"小众旅游"、区域规划、文化发展、消费引导等设计原则,实现传承传统文化的重任,建构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现代文化,为人们提供持续奋斗的精神价值,创造民生幸福。
陶玉霞
关键词:文化传承
乡村旅游内涵结构分析与概念体系构建被引量:7
2014年
针对乡村旅游发展引致的"非乡村性"重构危机与乡村旅游基础理论研究的匮乏,通过现象分析和系统建构的方法从内在结构、形象生成、历史因变等维度构建乡村旅游概念体系.认为乡村旅游概念框架体系的核心问题是乡村意象,它是引发乡村旅游的原动力,关于乡村意象的阐释对乡村形象构建发挥着意识形态功能.游客是乡村意象的体验主体,乡村资源是乡村意象的载体,乡村旅游业借助乡村资源为游客提供乡村意象产品,乡村旅游形象又有一个历史生成与环境因变的过程.最后根据田野调查资料分析整理乡村旅游主体、客体、媒体、形象各子系统的结构和因变要素,构建各模块的主要研究维度.
陶玉霞
关键词:乡村旅游研究维度
旅游本质辨析与学科体系构建再思考被引量:3
2014年
旅游学研究的核心是对旅游这一社会文化活动的科学阐释和理性引导。通过逻辑分析确认了旅游愉悦体验的本质,明确了旅游的概念与范畴;并应用泛系分析理论重新构建了由吸引系统、体验系统和生产系统三大模块构成的旅游学学科体系;然后结合社会需求构建旅游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组合模式。修正了学术界关于旅游范畴、学科体系、专业设置模式等方面的某些观点,认为旅游学作为二级学科应放在一级学科社会学类下面,并提出不同学科按照逻辑关系与现实需求灵活组合的新思路。
陶玉霞
关键词:旅游本质旅游高等教育
乡村旅游的概念体系构建被引量:18
2009年
从系统论的角度把握乡村旅游的子系统,即乡村旅游需求、乡村旅游供给、乡村旅游的层次、乡村旅游的开发和消费导向,从而构建乡村旅游的概念体系是乡村旅游研究的首要问题。乡村旅游的需求源于千百年来积淀在人们心底里的乡土情结,它在大众旅游的浪潮中催生着乡村旅游的供给。真正的乡村旅游应是提供一种能够给游客提供深度文化体验的传统文化内涵与村寨田园风光完美结合的高品位产品,为整个人类提供最令人期待的文化和环境的盛宴。为了保证乡村旅游开发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性方向及产品的质量,乡村旅游的开发必须以资源为导向,开发资源导向性产品并引导旅游者的消费导向。
陶玉霞
关键词:乡村旅游
旅游的空间公平问题与乡村旅游的三级概念被引量:9
2009年
乡村旅游概念的界定是构建乡村旅游研究理论体系的基础。乡村旅游的空间公平问题在乡村旅游的研究和实践中日益突显,它要求理论研究必须对乡村旅游的概念作进一步的解构剖析,在二级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乡村旅游的三级概念。在这一层面,旅游是表象,乡村是主体,文化是背景,发展是核心。因此发展乡村旅游不能仅被作为一种发展经济的手段,它还是构筑乡村田园理想的契机,是新农村建设的文化手段,即乡村旅游三级概念的核心是人的发展和解放的实现。
陶玉霞
关键词:乡村旅游
从泛系理论哲学观看旅游学学科体系构建
2013年
从泛系理论哲学观的角度,以旅游的本质和发展旅游的终极目的为切入点,探讨在整个社会科学大系中构建比较纯净的概念系统意义上的旅游学学科体系是建构旅游学独立学科的一个新尝试。根据泛系理论分析范式S=(A,B),A是旅游学研究的核心体系,即以旅游活动为核心的旅游学学科体系,B是A上的某些关系或关系的泛权复合,包括由现代旅游者消费需要而引起的旅游业供给,旅游流给旅游目的地带来的经济影响,以及由广泛的大众旅游引起的旅游公共管理需求等,是在建立在旅游学学科体系A上的更高一层次的社会科学大系。旅游的主要矛盾是旅游需求和供给,因此,旅游学的学科体系主要由旅游吸引系统、旅游体验系统和旅游生产系统三大模块构成。
陶玉霞
关键词:旅游
乡村旅游根性意涵的社会调试与价值重建研究被引量:33
2015年
论文从历史演进和意识建构角度阐释了现代异化背景下游客对乡村旅游的根性诉求,构建了乡村旅游中乡村意涵与文化价值的实现过程解析框架,然后通过实证研究,分析了乡村旅游根性诉求异化机理。结论认为,深刻的人地关系意识和哲学认同养成的亲土心理结构与田园精神是乡村旅游的根本动力源,基于城市化与现代化进程的人性异化与身份认同危机的后现代反叛是乡村旅游的现代引擎,乡村旅游的本质是乡土—人性结构的回归与重建。而多媒体"伪乡村"的旅游形象建构又导致了乡村从生产性到消费性的转换、乡村旅游需求的异化与"伪乡村旅游"意识形态的形成。乡村旅游急需深刻的反思与革命,扭转发展的方向与目标,并在乡村与旅游传统的回归中逐步实现乡村与人性的文化救赎。
陶玉霞
关键词:乡村旅游社会价值异化
大旅游教育格局构建设想被引量:5
2008年
我国旅游高等教育在改革进程中遇到诸多限制性因素,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必须集中国家的旅游教育资源,建立中国旅游教育专业委员会,借鉴中外旅游教育成功经验,构建全国大旅游教育格局,形成整体旅游教育合力,为我国旅游院校培养优秀旅游人才提供政策和理论支持。
陶玉霞陶玉彩
关键词:旅游高等教育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建设被引量:16
2010年
乡村旅游是新农村建设中优化农业结构、发展农副业生产的有效手段,也是乡民构筑乡村田园理想的契机。旅游的自我毁灭理论及旅游发展的实践特点要求乡村旅游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而乡村性的保持是保证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乡村旅游开发中要真正贯彻体现科学的文化观、经济观,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必须实现生态平衡、文化平衡、经济平衡、代际公平、空间公平五个方面的目标;提高乡民的文化素养和审美鉴别能力,构建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打造理想的人居环境和和谐的旅游环境,则是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手段。
陶玉霞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论乡村旅游形象的结构生成及其历时性建构被引量:5
2015年
本文运用语义学、完形心理学等原理分析了乡村旅游形象的发生历史、结构特征与构成要素、生成过程与层次、认知维度与认知变迁及其主体意识形态化的历时性建构特征。结论认为:乡村形象是一种极富于人性与温情的家园性召唤结构,可以从5个维度去认知;陶渊明和王维为后人演绎了田园与园林两种乡村栖居模式,并影响着今天大众乡村旅游的形象建构取向;乡村旅游形象是由乡村旅游相关大众与媒体共同参与建构的旅游性乡村形象,其建构正在促使旅游乡村由生命起源与生产化育的根性空间向观光度假性消费空间的转换;乡村旅游形象的历时性建构表现出深刻的主体意识形态化倾向,具体表现为诗性建构、政治性建构、多媒体旅游性建构等3个阶段的历时形态。
陶玉霞
关键词:认知维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