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霞

作品数:8 被引量:23H指数:3
供职机构:江西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6篇农业科学

主题

  • 4篇山苍子
  • 2篇基因
  • 2篇嫁接
  • 1篇多王群
  • 1篇性状
  • 1篇性状稳定性
  • 1篇叶绿
  • 1篇叶绿素
  • 1篇叶绿素荧光
  • 1篇叶绿素荧光特...
  • 1篇意蜂
  • 1篇油茶
  • 1篇幼蜂
  • 1篇愈合
  • 1篇愈合过程
  • 1篇育种
  • 1篇栽培
  • 1篇栽培技术
  • 1篇枝叶
  • 1篇社会

机构

  • 7篇江西农业大学
  • 1篇福建农林大学

作者

  • 7篇陈霞
  • 5篇刘娟
  • 3篇陈尚钘
  • 1篇胡冬南
  • 1篇周增亮

传媒

  • 1篇江西农业大学...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蜜蜂杂志
  • 1篇中南林业科技...
  • 1篇生物灾害科学

年份

  • 2篇2024
  • 2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14
  • 1篇2013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嫁接方法与套袋处理对山苍子生长、光合特性及叶绿素荧光特征的影响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比较嫁接方法和套袋处理对山苍子嫁接幼苗生长、光合特性和叶绿素荧光特征的影响,筛选出最适宜的山苍子嫁接方法。【方法】以1年生山苍子实生苗为砧木、3年生山苍子穗条为接穗,分别采用嵌芽接、劈接和切接3种方法嫁接,每种嫁接方法设置套袋和不套袋2个处理,测定不同组合处理嫁接苗的成活率、生长性状指标、叶片光合特性和叶绿素荧光参数,对各指标进行多重比较,并利用模糊隶属函数法对各组合处理的嫁接苗情况进行综合评价。【结果】3种嫁接方法中,不套袋嵌芽接的嫁接成活率最高(93.75%),劈接苗和切接苗经套袋处理的成活率分别较不套袋处理提高9.03%和26.01%;整体以套袋处理成活率稍高。不同山苍子嫁接苗新枝长、新枝基径和叶片数在嫁接后120~150 d达到峰值,其中新枝长以套袋切接苗最大,新枝基径以套袋嵌芽接苗最大,叶片数以不套袋切接苗最大,分别为26.06 cm,5.69 mm和35.55片。与不套袋处理相比,套袋处理嵌芽接和劈接苗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_(r))和气孔导度(G_(s))均有所降低,切接苗叶片的P_(n)、T_(r)、G_(s)和水分利用率(WUE)均有所提高;叶片胞间CO_(2)浓度(Ci)以套袋劈接苗最高,为272.11μmol/mol。与不套袋处理相比,套袋处理嵌芽接苗叶片的实际光化学效率(YⅡ)和光化学荧光淬灭系数(qP)以及切接苗PSⅡ最大光合效率(F_(v)/F_(m))、YⅡ和非光化学荧光淬灭系数(NPQ)均有所提高,而嵌芽接苗和劈接苗叶片的F_(v)/F_(m)、NPQ以及切接苗叶片的qP均有所降低。不同组合处理山苍子嫁接苗综合评分从高到低依次为套袋嵌芽接苗>不套袋劈接苗>套袋切接苗>不套袋嵌芽接苗>不套袋切接苗>套袋劈接苗。【结论】山苍子不同组合处理中,以套袋嵌芽接苗和不套袋劈接苗各项指标的综合表现较优,其最适宜的嫁接方法为套袋嵌芽接,建议在江西地
陈霞王习政苏文娟谢荟清陈尚钘刘娟
关键词:山苍子嫁接方法光合特性叶绿素荧光
我国山苍子育种和栽培技术研究进展与对策被引量:5
2022年
山苍子是中国南方地区重要的木本香料和生物能源树种,其果实富含的柠檬醛等萜类化合物,是重要的工业调香剂和化工基础原料,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为加快山苍子产业的集约化和规模化发展,在综述山苍子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生物学特性、良种选育、分子生物学、育苗和造林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基础上,分析了当前山苍子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如种质资源收集与评价、良种选育及扩繁技术滞后等,并进一步提出相应的对策。
陈霞陈尚钘陈尚钘王习政刘娟
关键词:山苍子栽培
山苍子嫁接愈合过程的组织解剖和生理特性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通过分析山苍子嫁接愈合过程中嫁接口的组织结构和生理特性变化过程,明确山苍子芽接愈合过程的机制,对山苍子良种嫁接苗木的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方法】以山苍子1年生实生苗为砧木,以采穗圃优树1年生枝为穗条,采用嵌芽接嫁接技术,于芽接后不同时期取嫁接结合部位组织进行解剖结构的显微镜观察和分析,并测定可溶性淀粉、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多酚氧化酶(PPO)、苯丙氨酸解氨酶(PAL)等生理酶指标活性。【结果】山苍子嫁接愈合过程可分为4个时期:隔离层形成期(嫁接后0~5 d)、愈伤组织形成与连接期(嫁接后6~16 d)、形成层连接期(嫁接后17~25 d)和维管组织分化形成期(嫁接后26~35 d)。在嫁接后初期,嫁接口的砧木切口面先后出现隔离层和愈伤组织,嫁接后17~25 d,砧穗间形成愈伤组织桥,且形成层相互连接,构成形成层环带;嫁接后26~35 d嫁接口处分化出维管组织,且砧穗紧密连接。各生理指标变化存在显著差异,在嫁接后第15天,可溶性淀粉、可溶性蛋白、POD、CAT均上升到峰值水平,随后5 d,可溶性糖和SOD出现峰值,此时PPO活性显著降低。【结论】山苍子在嫁接后第35天基本完成愈合,且愈伤组织形成与连接末期、形成层连接初期(嫁接后第15~20天)是山苍子嫁接成活的关键时期。在隔离层形成期,3种抗氧化酶(SOD、POD、CAT)即时调控活性氧水平;在嫁接愈合后期(嫁接后30~35 d),POD、CAT与PAL共同参与砧穗切口部位愈伤组织形成与木质化过程。
王习政陈霞苏文娟张运煜王毓曼谢荟清陈尚钘刘娟
关键词:山苍子嫁接愈合显微结构生理特性
油茶NAC基因鉴定及对干旱胁迫响应分析被引量:8
2021年
【目的】NAC是参与调控植物逆境胁迫反应的一类特异转录因子,在植物应对干旱胁迫中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油茶是南方丘陵山地重要的经济树种,主产区夏季干旱严重影响了油茶生产。研究油茶应对干旱胁迫的响应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为明确油茶NAC基因家族成员并探究其对干旱胁迫响应的表达特征,本研究以油茶全长转录组为参考,通过蛋白序列比对和保守功能域,鉴定了67个CoNAC基因家族成员,进一步明确了各基因的结构、理化性质、系统进化关系、亚细胞定位。基于油茶干旱转录组数据,明确各CoNAC在油茶不同干旱程度和复水下的表达水平,并采用qPCR对CoNAC在不同油茶品种和不同干旱胁迫程度下的表达特征进行验证。【结果】根据系统发育关系,67个CoNAC可分为17个亚类,其中ANAC2亚类最多,有13个成员。亚细胞定位预测表明,大部分CoNAC蛋白都定位在细胞核,少数定位在细胞质、线粒体、叶绿体或细胞外。基于不同干旱程度和复水的转录组高通量测序数据,研究发现CoNAC基因表达模式存在一定差异。其中,在中度和重度干旱胁迫期,CoNAC28、51、52、56、60和61等基因的表达量随着干旱胁迫程度加强而持续增加。复水后,CoNAC28、51、52、56、60和61等基因均无表达或表达呈明显下降趋势。qPCR验证结果显示,在干旱胁迫和复水后,4个候选的CoNAC基因均表现出较为相似的表达趋势,即在干旱处理时表达量均呈显著上调,复水后下调,这与转录组表达谱结果基本相同。而候选CoNAC51和CoNAC52基因的表达趋势在干旱和复水后存在在品种间差异。在耐旱性较弱的长林18中,CoNAC52在干旱胁迫和复水后表现为先下调后上调,而CoNAC51基因表达量呈上升趋势。在相对较耐旱长林53中,2个基因的表达模式均呈现随着干旱胁迫上调,复水后下调。由此说明它们的表达调控在不同油茶品�
曹瑞兰李知青欧阳雯婷胡冬南周增亮苏文娟陈霞刘娟
关键词:油茶生物信息学分析干旱胁迫基因表达
一种便携式山苍子果采摘装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便携式山苍子果采摘装置,包括手柄,手柄一端固定安装有伸缩杆,伸缩杆的自由端可拆卸连接有采集箱,采集箱内壁上固定安装有电机,电机的输出轴上传动连接有采集组件,采集箱顶部沿竖直方向开设有采集口,采集组件与采...
刘娟陈霞陈尚钘苏文娟王习政赵娜红
对意蜂新王组建多王群技术的探索
2014年
蜜蜂是人们研究得最多的社会性昆虫,群体内具有明确而细致的劳动分工,其社会性行为高度发达。蜂王垄断蜂群的生殖大权,专职产卵,因而正常情况下蜂群中只有1只蜂王[1]。如果出现2只蜂王相遇,则会互相咬杀。蜂王咬斗时,先用上颚钳住对方,通过其产卵器特化成的螫针刺入另一只蜂王体内,排出毒液将其杀死或厮杀至重伤而死,直至剩下1只蜂王[2]。在常规的蜂群饲养管理过程中,一般通过闸板或隔王板将蜂箱分成蜂王不能通过的2个产卵区。
沈蕊芳余小飞陈霞吴天宝谌佳琪黄薇
关键词:多王群社会性昆虫意蜂社会性行为产卵器幼蜂
应用AMMI模型分析若干超级稻品种产量性状稳定性
水稻的生长过程受水分、光照、温度、地形地貌等多种环境因子及肥料、密度、秧龄、种植方式等栽培因子的共同制约,因此水稻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的动态性变化显著,表现型受环境因子作用产量波动很大。基于5个超级稻品种6年和6个试点不...
陈霞
关键词:超级稻通径分析AMMI模型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