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瑜

作品数:6 被引量:36H指数:4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自体
  • 2篇自体骨
  • 2篇自体骨髓
  • 2篇细胞
  • 2篇内皮
  • 2篇内皮细胞
  • 2篇干细胞
  • 2篇成骨
  • 1篇动脉
  • 1篇心脏
  • 1篇心脏病
  • 1篇胸腔
  • 1篇胸腔镜
  • 1篇胸椎
  • 1篇胸椎疾病
  • 1篇循证
  • 1篇循证护理
  • 1篇循证实践
  • 1篇置换术
  • 1篇置换术后

机构

  • 6篇复旦大学
  • 2篇上海市第一人...

作者

  • 6篇陈瑜
  • 4篇董健
  • 2篇孙源
  • 2篇林红
  • 2篇张磊
  • 2篇李熙雷
  • 2篇吴子征
  • 1篇徐建鸣
  • 1篇潘渊
  • 1篇王春灵
  • 1篇周达新
  • 1篇戴文达
  • 1篇周晓岗
  • 1篇沈燕
  • 1篇胡雁
  • 1篇朱丽
  • 1篇沈志云
  • 1篇林颖

传媒

  • 2篇中华创伤骨科...
  • 1篇护士进修杂志
  • 1篇中国临床康复
  • 1篇脊柱外科杂志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6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内皮细胞与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后的成骨特性被引量:7
2006年
目的:观察由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的内皮细胞与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时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作用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5-03/11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外科中心实验室完成。①使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②取传两三代细胞分组分别进行如下操作: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仅应用基础培养液(DMEM-LG培养基、体积分数为0.1的胎牛血清)常规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诱导组在基础培养液中加入成骨诱导剂;内皮细胞诱导组在内皮细胞生长培养基作用下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为内皮细胞;诱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内皮细胞联合培养组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诱导而来的内皮细胞按1∶1的比例接种于培养板中,加入成骨诱导培养液。③通过干细胞形态、免疫荧光、细胞增殖、碱性磷酸酶活性、骨钙素含量等从酶学、组织学、生化等不同方面观察诱导的内皮细胞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活性及细胞生长情况的影响。结果:①免疫细胞荧光染色结果:内皮细胞诱导组培养诱导的细胞成为内皮细胞。②倒置相差显微镜、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均显示联合培养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诱导的内皮细胞混合生长良好。③四甲基偶氮唑盐法检测结果:各组细胞增殖差异无显著性(P>0.05)。④碱性磷酸酶活性:除内皮细胞诱导组外,其他3组细胞的活性均随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高,联合培养组增长最明显,第12天时联合培养组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已达到(618.46±28.34)nkat/L,高于其他各组(P<0.05)。⑤骨钙素检测结果:在培养的第7天、第14天,联合培养组的骨钙素分泌量分别为2.03,3.17μg/L,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0.01)。结论:由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的内皮细胞能够增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活性,提高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能力。
孙源吴子征林红陈瑜董健
关键词:间质干细胞内皮细胞
电视胸腔镜辅助下小切口前路手术治疗胸椎疾病被引量:7
2007年
 目的评价电视胸腔镜辅助下小切口胸椎前路手术的创伤、安全性、临床疗效和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2月-2007年4月我院施行电视胸腔镜辅助下小切口胸椎前路手术17例。对照组在均衡年龄、性别和疾病构成的条件下,选择开胸脊柱前路手术22例。对两组的围手术期参数、并发症和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研究。结果①围手术期参数:小切口组在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胸痛持续时间、胸腔引流量和住院时间与开胸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手术时间和胸腔引流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②术后并发症:小切口组2例(11.8%);开胸组3例(13.6%),无显著性差异(P〉0.05)。③临床疗效:小切口组平均随访15.8个月,开胸组平均随访17.6个月。胸背痛缓解率两组均为100%。两组神经功能恢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小切口组术后影像学显示病灶清除彻底,脊髓减压充分,内固定效果确切。随访期间未见上下椎体肿瘤及结核的复发或神经功能障碍的加重,未见内固定物松动或断裂。结论电视胸腔镜辅助下小切口胸椎前路手术,与传统开胸手术相比,具有对组织创伤小、术中出血少、恢复快等优势,能安全、有效地应用于胸椎疾病的前路手术治疗。
董健陈瑜李熙雷张磊周晓岗
关键词:胸椎脊柱疾病胸腔镜内固定器
经股动脉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术后制动时间的循证实践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将经股动脉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介入术后制动时间的最佳证据运用于临床实践,提高患者舒适度和满意度,减少护理工作量。方法 2017年6-12月,我院心内科采用JBI证据应用与转化模式,进行证据应用前基线审查、证据临床应用和应用后再审查。采用现场观察法、问卷调查法、查阅护理文书进行资料收集。基于现有最佳证据,制定2条审查指标。(1)指标1:护士正确评估患者术后出血风险:年龄>80岁,导管直径≥10F,收缩压>180mmHg(1mmHg=0.133kPa)或舒张压>105mmHg。(2)指标2:经股动脉先心介入术后6h解除制动。并将证据应用于临床护理,分析应用过程中的障碍因素,寻找可利用的资源及解决方案,之后进行两轮的质量再审查。证据应用前后共纳入109例行经股动脉先心介入术的患者。结果证据应用之后,2条循证依从性较差的审查指标执行率均有显著性提高,且并没有增加患者出血、血肿、排尿困难、腰背部疼痛的发生率。结论经股动脉先心介入术后制动6h不会增加患者发生出血、血肿的风险,并可减少患者发生排尿困难及腰背部疼痛的风险,今后应扩大证据的临床应用范围。
沈志云林颖周达新陈瑜黄晨旭胡雁
关键词:介入循证护理
联合培养时诱导的内皮细胞对自体骨髓基质干细胞成骨作用的影响被引量:8
2006年
目的探讨由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诱导的内皮细胞(EC)与自体BMSCs共培养时对BMSCs成骨作用的影响。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兔BMSCs,培养细胞分为四组:A组(BMSCs组)、B组(BMSCs成骨诱导组)、C组(EC诱导组)及D组(BMSCs和诱导的EC联合培养组),通过干细胞形态、免疫荧光、细胞增殖、碱性磷酸酶活性及骨钙素含量从酶学、组织学及生化等不同方面观察诱导的EC对BM- SCs成骨活性及牛长情况的影响。结果细胞免疫荧光染色证实C组培养诱导的细胞为EC。倒置相差显微镜、HE染色均显示EC与BMSCs混合生长良好。MTF检测结果:各组细胞增殖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碱性磷酸酶活性和骨钙素含量检测结果:D组明显高于其它各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由BMSCs诱导的EC能够增强BMSCs的成骨活性,提高BMSCs的增殖能力。
孙源林红吴子征陈瑜董健
关键词:骨髓基质干细胞成骨细胞内皮细胞
修复关节囊及外旋肌群对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关节脱位的作用被引量:10
2008年
目的探讨采用髋关节后外侧切口进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时修复关节囊及外旋肌的作用。方法2002年1月至2006年6月,初次采用后外侧切口行THA116例122髋,术中保留后方关节囊及外旋肌群,并且分别将其用疝缝线“8”字直接缝合至股骨大转子(修复组)。将修复组THA术后脱位率与同期常规行THA(未修复关节囊及外旋肌,对照组)的255例266髋THA做比较分析。结果术后6个月内,修复组仅1髋(1/122,0.8%)发生术后早期脱位;对照组则有15髋发生早期脱位(15/266,5.6%),早期脱位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4.914,P=0.027);两组术后6个月均无再脱位。结论采用后外侧切口进行THA时修复关节囊及外旋肌群技术能够有效预防术后早期脱位。
张磊李熙雷董健陈瑜戴文达
关键词:关节成形术髋脱位关节囊
手术室锐器伤预防的最佳证据应用
王春灵凌华兴徐建鸣杨丽君潘渊朱丽沈燕陈瑜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