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淳

作品数:22 被引量:96H指数:4
供职机构: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四川省卫生厅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手术
  • 6篇脑出血
  • 6篇出血
  • 5篇血肿
  • 4篇切除
  • 4篇高血压
  • 3篇预后
  • 3篇颅内
  • 2篇电切
  • 2篇血管
  • 2篇血压
  • 2篇血肿清除
  • 2篇乙酯
  • 2篇张量成像
  • 2篇诊治
  • 2篇神经胶质
  • 2篇神经胶质瘤
  • 2篇神经内镜
  • 2篇神经内镜治疗
  • 2篇术后

机构

  • 19篇成都市第六人...
  • 4篇四川大学华西...
  • 1篇崇州市人民医...
  • 1篇金堂县第三人...

作者

  • 22篇陈淳
  • 17篇邓发斌
  • 16篇周宇
  • 9篇郭川
  • 8篇李元斌
  • 6篇刘跃辉
  • 6篇徐荣华
  • 3篇张杰
  • 3篇游潮
  • 2篇史阳
  • 2篇苗春木
  • 2篇孙杰
  • 2篇赵明
  • 2篇郑小华
  • 2篇刘军
  • 2篇姚小刚
  • 1篇史洋
  • 1篇唐兵
  • 1篇李浩
  • 1篇王益红

传媒

  • 5篇四川医学
  • 3篇西部医学
  • 2篇安徽医学
  • 2篇华西医学
  • 2篇现代临床医学
  • 1篇实用老年医学
  • 1篇现代预防医学
  • 1篇中国药房
  • 1篇西南国防医药
  • 1篇安徽医药
  • 1篇西南军医
  • 1篇中国实用神经...
  • 1篇中文科技期刊...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2
  • 1篇2017
  • 1篇2015
  • 2篇2013
  • 4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10
  • 3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6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对诊断脑震荡的价值探讨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对诊断脑震荡的价值。方法:应用CT、常规磁共振扫描及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对88例头部轻微伤临床诊断为脑震荡的患者和15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进行检查,前者为观察组,后者为对照组。所有图像行DTI图像后处理得到不同兴趣区(ROI)各向异性分数(FA),包括两侧内囊(capsula interna)和外囊(capsula externa)、额叶、枕叶和颞下回部的FA值。将对照组的DTI值经过计算出均值和标准差作为常模。将观察组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中有65例(73.86%)的ROI的FA值下降,另23例(26.13%)和对照组比较没有差异。结论:DTI技术对白质纤维损伤较为敏感,能准确定位、定量分析损伤程度,可为临床诊断脑震荡提供客观依据。
李元斌姚小刚郑小华赵明刘军陈淳邓发斌周宇
关键词: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脑震荡部分各向异性
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被引量:35
2017年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对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3年6月-2015年5月我院CSDH患者12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62)和对照组(n=66)。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的脑细胞营养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20 mg,po,qd;观察组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40 mg,po,qd。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CSS)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血肿量和血清炎症因子[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记录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及治疗后6个月内的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患者脱落2例,对照组患者脱落6例,最终纳入统计的合格病例为120例,两组各60例。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88.3%)明显优于对照组(7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3、6个月,两组患者CSS评分、血肿量和血清hs-CRP、MMP-9、IL-6、TNF-α水平明显降低,ADL评分明显升高,且观察组患者上述指标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各项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的复发率(13.3%)明显高于观察组(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40 mg的日剂量对CSDH患者的临床疗效更好、复发率更低,且安全性良好。
周宇陈淳邓发斌李元斌郭川
关键词:阿托伐他汀慢性硬膜下血肿炎症因子复发率安全性
利用改进电切圈切除颅底脑膜瘤42例报道
2007年
目的:介绍一种改进电切圈切除颅底脑膜瘤。方法:将原高频电刀的刀头作成5CM及15CM长两种规格,刀头的顶端焊接直径为5MM及8MM之银丝圈,术中先十字形切开部分包膜,用改进电切圈由浅面开始刮切肿瘤,并同时用生理盐水冲洗降温,肿瘤腔内松动后,在显微镜下从周边切开蛛网膜,分离肿瘤包膜,予以切除。结果:simpsonⅠ级切除28例,simpsonⅡ级切除8例,simpsonⅢ级切除6例。simpsonⅡ级。Ⅲ级切除病例中8例术后加行γ刀治疗。术后随访半年一五年,临床治愈28例,症状改善12例,死亡2例。结论:采用改进的电切圈切除颅底脑膜瘤肿瘤质具有切除快、出血少、牵拉小,安全性高的优点。
陈淳游潮
关键词:颅底脑膜瘤手术
留置针接负压吸引治疗头皮血肿43例观察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总结留置针接负压吸引治疗头皮血肿的临床效果。方法:分析43例病人的手术方式、治疗机理及优缺点。结果:43例全部治愈,无继发出血、感染。结论:留置针接负压吸引治疗头皮血肿是一种创伤小、安全、有效的手术。
周宇徐荣华熊世杰陈淳邓发斌苗春木
关键词:负压吸引头皮血肿
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的诊治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探讨迟发性颅内血肿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分析72例迟发性颅内血肿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良好59例,重残5例,死亡8例。结论对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高危患者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做出诊断和处理,是降低致残率和病死率的关键。
邓发斌郭川孙毅川陈淳徐荣华史阳刘跃辉
关键词:颅脑损伤迟发性颅内血肿
磁共振弥散张量在脑振荡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2013年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漫张量成像在脑振荡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CT、常规磁共振扫描及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对88例头部轻微伤、临床诊断为脑振荡的患者和15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进行检查。行DTI图像后处理得到不同兴趣区(ROI)和各向异性分数(FA),包括两侧内囊和外囊、额叶、枕叶和颞下回部的FA值。将对照组相应部位的DTI值计算出均值和标准差作为常模,将88例观察组与之比较。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中有65(73.86%)例的ROI的FA值均下降,另23(26.13%)例和对照组比较没有差异。结论 DTI技术对白质纤维损伤较为敏感,能准确定位、定量分析损伤程度,可为临床诊断脑振荡提供客观依据。
李元斌姚小刚郑小华赵明刘军陈淳邓发斌周宇
关键词: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
CAPE对人神经胶质瘤细胞株U251凋亡作用研究被引量:4
2010年
目的探讨咖啡酸苯乙酯(caffeic acid phenethyl ester,CAPE)在人神经胶质瘤凋亡中的作用。方法建立人神经胶质瘤细胞株模型,观察CAPE在体外神经胶质瘤凋亡的影响。运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APE对胶质瘤细胞株U251的作用。结果通过对细胞株模型的观察,发现CAPE可以促进神经胶质瘤细胞株的凋亡。结论 CAPE可以促进神经胶质瘤细胞株U251的凋亡,可能对神经胶质瘤的生长有抑制作用。
郭川陈淳邓发斌刘跃辉周宇
关键词:咖啡酸苯乙酯神经胶质瘤凋亡
侧脑室-腹腔分流术后并发症的病因及处理被引量:4
2008年
[目的]总结侧脑室-腹腔分流术(V-P分流术)治疗脑积水的手术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96例V-P分流术的手术方法、结果和并发症情况,并提出改进措施。[结果]并发症13例,占13.5%,分别为感染4例,过度分流4例,分流管梗塞3例,癫痫发作1例,肠梗阻1例。[结论]V-P分流术的并发症与多种因素有关,改进手术方法,个性化设计治疗方案,能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邓发斌徐荣华陈淳周宇王发明邓发凯
关键词:脑积水脑室-腹腔分流术并发症
微泵输注丙泊酚和硝普钠在脑出血急性期的镇静强化降压的疗效观察被引量:11
2013年
目的研究微泵输注丙泊酚和硝普钠在脑出血急性期的控制性强化降压、镇静干预对患者病情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对7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为丙泊酚复合硝普钠组,采取微泵输入控制性降压;对照组为非降压组。比较血肿变化、神经功能评分及病死率、脑梗死发生率等指标。结果两组患者在血肿大小、神经功能评分差异有显著性;1个月后的病死率、脑梗死的发生率无差异。结论在动脉硬化性脑出血患者出血急性期使用丙泊酚复合硝普钠控制性降压,将有利于降低血压升高引起的并发症、减少血肿增大几率,有利于患者预后。
李元斌邓发斌陈淳周宇郭川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丙泊酚硝普钠
利用改进电切圈切除颅底脑膜瘤42例报道
2006年
目的:介绍一种改进电切圈切除颅底脑膜瘤。方法:将原高频电刀的刀头作成5cm及15cm长两种规格,刀头的顶端焊接直径为5mm及8mm之银丝圈,术中先十字形切开部分包膜,脂改进电切圈由浅面开始刮切肿瘤,并同时用生理盐水冲洗降温,肿瘤腔内松动后,在显微镜下从周边切开蛛网膜,分离肿瘤包膜。子以切除。结果:simpsonⅠ级切除28例,simpsonⅡ级切除8例,simpsonⅢ级切除6例。simpsonⅡ级~Ⅲ级切除病例中8例术后加行7刀治疗。术后随访半年~5年,临床治愈28例,症状改善12例,死亡2例。结论:采用改进的电切圈切除颅底脑膜瘤肿瘤质具有切除快、出血少、牵拉小、安全性高的优点。
陈淳游潮
关键词:颅底脑膜瘤手术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