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正洪

作品数:307 被引量:3,092H指数:27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局更多>>
发文基金:武汉区域气象中心科技发展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文化科学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11篇期刊文章
  • 80篇会议论文
  • 9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65篇天文地球
  • 38篇农业科学
  • 28篇文化科学
  • 26篇建筑科学
  • 24篇医药卫生
  • 1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2篇自然科学总论
  • 9篇电气工程
  • 8篇交通运输工程
  • 6篇水利工程
  • 5篇动力工程及工...
  • 5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经济管理
  • 2篇哲学宗教
  • 2篇航空宇航科学...
  • 2篇历史地理
  • 1篇生物学
  • 1篇矿业工程
  • 1篇金属学及工艺
  • 1篇机械工程

主题

  • 80篇气象
  • 62篇气候
  • 40篇气温
  • 37篇气候变化
  • 21篇降水
  • 18篇灾害
  • 18篇气象因子
  • 18篇科普
  • 12篇气象预报
  • 11篇火灾
  • 10篇林火
  • 9篇电量
  • 9篇学术
  • 9篇血管
  • 9篇森林火灾
  • 9篇气温变化
  • 9篇气象灾害
  • 8篇地形
  • 7篇电站
  • 7篇教育

机构

  • 103篇武汉区域气候...
  • 91篇中国气象局
  • 67篇湖北省气象科...
  • 56篇湖北省气象局
  • 25篇中国地质大学...
  • 17篇中国气象局国...
  • 17篇湖北省气象科...
  • 13篇北京师范大学
  • 12篇中国地质大学
  • 12篇湖北省气象信...
  • 7篇武汉城市气象...
  • 6篇中国科学院
  • 6篇湖北省人工影...
  • 5篇北京市热力集...
  • 4篇华中科技大学
  • 3篇南京信息工程...
  • 3篇中国地质大学...
  • 3篇华中电管局
  • 2篇华中农业大学
  • 2篇武汉大学

作者

  • 301篇陈正洪
  • 30篇杨宏青
  • 28篇杨桂芳
  • 15篇史瑞琴
  • 14篇王海军
  • 12篇刘可群
  • 12篇王祖承
  • 11篇陈波
  • 10篇向玉春
  • 10篇汪金福
  • 10篇陈波
  • 9篇任国玉
  • 8篇杨红青
  • 8篇刘敏
  • 7篇马德栗
  • 7篇向华
  • 6篇成驰
  • 6篇万素琴
  • 6篇覃军
  • 6篇任永建

传媒

  • 20篇气象
  • 18篇长江流域资源...
  • 17篇湖北气象
  • 9篇气象科技
  • 8篇气候变化研究...
  • 7篇应用气象学报
  • 7篇气象科技进展
  • 6篇华中师范大学...
  • 6篇暴雨灾害
  • 5篇森林防火
  • 5篇气候与环境研...
  • 4篇华中农业大学...
  • 4篇中国农业气象
  • 4篇地理科学
  • 3篇湖北林业科技
  • 3篇湖北农业科学
  • 3篇自然灾害学报
  • 3篇阅江学刊
  • 3篇全国城市气象...
  • 3篇城市气象服务...

年份

  • 1篇2023
  • 4篇2022
  • 2篇2021
  • 3篇2020
  • 3篇2019
  • 7篇2018
  • 4篇2017
  • 2篇2016
  • 7篇2015
  • 9篇2014
  • 16篇2013
  • 25篇2012
  • 12篇2011
  • 37篇2010
  • 22篇2009
  • 23篇2008
  • 32篇2007
  • 4篇2006
  • 10篇2005
  • 5篇2004
30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三种大气可降水量推算方法结果的比较分析被引量:32
2009年
以湖北省为例,分别用气象探空资料累加计算、地面气象资料推算(又有两种)、地基GPS探测资料反演等三种方法计算出该省空中水汽资源含量,并以探空法计算的水汽资源含量为基准来评估其他两种方法计算结果的偏差情况。结果表明:(1)与探空法计算结果相比,地面法计算结果偏小,恩施、宜昌、武汉等3站年平均空中水汽资源含量分别只偏小4.7%、2.9%、5.4%,且两种推算方法计算的月空中水汽资源含量变化趋势一致;(2)宜昌站GPS法比探空法计算结果偏大5.6%,同期地面法比探空法偏小3.5%;(3)对于有降水日的有效空中水汽资源,地面法、GPS法推算的整层水汽含量与探空法计算结果分别相差-1.4%和8.4%。可见地面法和GPS法推算空中水汽资源精度均比较高,可满足空中水汽资源推算要求,且站点多,从而可有效弥补探空站少的不足。总体上GPS法推算空中水汽资源精度略低于地面法,还可在今后应用中进一步订正优化。
向玉春陈正洪徐桂荣陈波程亚平
关键词:地面水汽压GPS空中水汽资源可降水量误差分析
武汉市日供水量与气象要素的相关分析被引量:17
2000年
利用武汉市逐日供水量资料与温度、降水、日照等气象要素进行同步相关分析 ,选取相关性较高的气温作为预报因子 。
魏静陈正洪彭毅
关键词:日供水量气象要素温度
气候变化背景下温度对人体健康影响研究进展被引量:10
2014年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气象灾害已经成为制约人类生存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1],气象灾害对环境造成一定破坏,也会影响人体健康。有学者指出城市极端气象灾害呈现加速发展态势[2]。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极端气象事件发生频率和概率呈现增加态势,极温(高温和低温)气象事件和由此造成对人体健康的不良影响将会更多。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人口的迅速聚集和下垫面的快速变化。
陈正洪杨桂芳扈海波
关键词:气候变化温度
核电站周边地区龙卷风时间分布与灾害特征被引量:16
2008年
通过气象站记录、灾害大典、气候影响评价等多种途径,收集到湖北通山核电站周边300 km×300 km区域范围内1956~2000年龙卷风资料,对龙卷风的时间分布和灾害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龙卷风有明显的时间分布,一年中主要集中在夏春季,以7月、4月最多;一天中,午后至傍晚最多;龙卷风平均持续时间为17 min;近45年,1976~1985年这10年中龙卷风出现最频繁;龙卷风出现时,蒲福风力等级一般在10级以上,平均12~13级,最大17级,富士达风力等级平均F1级,最大F3级,风速约70 m.s-1;龙卷风从NW→SE向移动的频次最多;龙卷风影响宽度一般在0.5 km内,平均带长为10.0 km;龙卷风灾害呈并发性,主要是风灾,往往伴有冰雹、暴雨、雷击及飞射物,使灾害加重。
陈正洪刘来林
关键词:龙卷风灾害特征
气象科普的“深度参与理论”被引量:9
2012年
"深度参与理论"强调以气象科普对象为中心,使参与者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气象科学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气象科学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这就意味着在气象科普过程中必须采用全新的科普模式和创新的科普设计理念。
陈正洪杨桂芳
关键词:气象科普
中国当代语境下科技发展的突出问题探析
2012年
中国当代语境下科技发展的人文环境比较特殊,由于学术平均资源有限使得中国学者在学术上的原始积累比较困难。政府主导学术、科学与政治结合更加紧密导致出现官学联合,官学联合有其必然性和特殊时空下的合理性。中国当代语境下科技发展的这种突出问题必须从历史传统与当代语境的融合中加以解决。
雷瑾亮陈正洪
三峡库区复杂地形下的降雨时空分布特点分析被引量:24
2005年
根据三峡水库坝区周边10个气象站1992~2002年逐日降雨资料,先用比值法将短期考察资料延长,再通过对比、回归等方法,客观分析降雨量、降雨日数、暴雨量、暴雨日数等指标随时间(年内、年际)和地形(高度、坡向)的变化,其特点如下:三峡坝区冬干、夏雨、秋雨明显,近年降雨增多;与武汉市相比,有降雨日多但降雨量、暴雨日及大暴雨日少的特点;降雨量、降雨日数、暴雨量、暴雨日数等多随高度上升而递增;由于受南北边山地阻挡和峡谷的影响,长江以南降雨大于长江以北;水体抑制库周降雨,且夜间比白天明显,强降雨过程比弱降雨过程明显.三峡地区降雨周边山地多于谷底,蓄水后差异将更明显,使地质灾害容易发生,应引起高度重视.
陈正洪万素琴毛以伟
关键词:三峡水库降雨复杂地形三峡库区
城市空气质量预报质量评估系统的研制及应用被引量:11
2002年
根据《气象部门空气质量预报质量考核和管理暂行办法》中的方法 ,编制了一套适合全国 4 7个重点环境保护城市的空气质量预报质量评分系统 ,并在武汉投入了初步应用 ,该评分标准科学 ,系统运行稳定。
向玉春沈铁元陈正洪陈波
关键词:城市空气质量预报环境保护空气污染物
任意辐射强度与温度下硅光伏电池模型参数的计算方法被引量:12
2013年
以硅光伏电池的单二极管等效电路模型为基础并引入半经验参数,推导模型参数的计算方法以及辐射强度与温度对模型参数的影响。该方法仅使用标准测试条件下的电气参数便可计算任意状况下的I-V特性曲线。仿真与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对于I-V曲线的预测误差在标准测试条件下小于2%,其他工作状况下小于5%。
邱纯蔡涛段善旭代倩申彦波陈正洪
关键词:数学模型I-V特性
20世纪数值天气预报主要阶段与关键创新被引量:2
2016年
数值天气预报出现是大气科学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也是近代大气科学成为一门精细和定量化科学的一个标志.对其发展阶段和演进过程进行研究和分析,特别指出了20世纪数值天气预报演进中几次重大的原始创新成就.通过阐述数值预报的演进和历史,说明其他交叉学科成果对数值天气预报发展的推动作用,促使20世纪数值天气预报成为复杂的多学科交融的新学科,并进一步演变成更复杂的气候模式系统,其中基础科学与地球观测系统及高性能计算技术的发展起着关键作用.
陈正洪丁一汇许小峰
关键词:数值天气预报
共3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