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子宫
  • 3篇宫内
  • 2篇孕激素
  • 2篇孕激素治疗
  • 2篇肿瘤
  • 2篇子宫内膜
  • 2篇子宫肿瘤
  • 2篇内膜
  • 2篇激素
  • 2篇激素治疗
  • 2篇宫内膜
  • 1篇电镜
  • 1篇孕激素受体
  • 1篇早孕
  • 1篇受体
  • 1篇蜕膜
  • 1篇切除
  • 1篇炔诺酮
  • 1篇子宫肌
  • 1篇子宫肌瘤

机构

  • 5篇浙江医科大学...
  • 1篇浙江大学医学...

作者

  • 6篇陈方浪
  • 4篇石一复
  • 2篇吕时铭
  • 1篇上官雪军
  • 1篇黄丽丽
  • 1篇杨梅丽
  • 1篇赵承洛
  • 1篇周慈官
  • 1篇罗勤

传媒

  • 2篇中华妇产科杂...
  • 2篇临床与实验病...
  • 1篇现代妇产科进...
  • 1篇实用肿瘤杂志

年份

  • 1篇2002
  • 1篇1998
  • 1篇1995
  • 1篇1992
  • 1篇1991
  • 1篇1989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放置缓释炔诺酮IUD后子宫内膜细胞化学定量分析
1995年
观察22例正常育龄妇女,在放置菱形缓释左旋18甲基炔诺酮(10.5μg·d-1)宫内节育器(Levonergestrel-ReleasingIUD,菱R-LNGIUD)前后,子宫内膜酸性磷酸酶(ACP)的变化。结果显示,在放置后第6~9个顺序月,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大部分呈扁平、薄、暗细胞增多,阳性溶酶体明显减少,着色较浅,大小不一,未见阳性高尔基体和内质网。通过电子计算机图象分析P<0.01,提示放置菱R-LNGIUD后子宫内膜腺上皮的ACP活性明显下降。阳性溶酶体减少在月经减少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陈方浪赵承洛陈湫波周慈官
关键词:甲基炔诺酮电镜
45岁以下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2
1991年
年龄<45岁的妇女子宫内膜癌常很少被妇科及病理学者所怀疑。现将我院1979~1989年所见28例进行临床和病理复习。发病率为8.8%。临床特征包括:平均年龄37.8岁,初潮延迟,月经紊乱。术前常识诊为功能性子宫出血和子宫肌瘤。病理所见:肿瘤直径>1.5cm,脉管转移率约25%。作者强调早期诊断必需采用诊断性分段诊刮,特别是对月经紊乱者。
石一复陈方浪
关键词:子宫肿瘤子宫内膜癌病理
子宫肌瘤及其变性组织ER、PR检测与孕激素治疗被引量:3
1992年
检测31例子宫肌瘤者子宫内膜、肌瘤、肌层组织和肌瘤变性者的胞浆雌、孕激素受体的含量,并探讨其相互关系。结果提示3种组织中ER和PR含量均为内膜>肌瘤>肌层(P<0.01),子宫内膜ER含量为增殖期>分泌期(P<0.01),肌瘤变性者PR>ER(P<0.001),妊娠合并肌瘤红色性变者PR值明显升高。讨论了肌瘤生长、变性与PR的关系,以及孕激素治疗肌瘤的可能性问题。
石一复吕时铭陈方浪
关键词:子宫肌瘤孕激素子宫肿瘤
绝经后宫内节育器致宫腔结节二例被引量:4
2002年
上官雪军杨梅丽陈方浪
关键词:绝经后宫内节育器
米非司酮抗早孕蜕膜超微结构及酸性磷酸酶与碱性磷酸酶细胞化学的观察被引量:36
1998年
近年来,米非司酮(mifepristone)在我国已广泛用于临床抗早孕,有效率在95%以上,但其流产后子宫出血时间长的副反应也愈来愈明显,是急需解决的问题[1]。越来越多的临床观察研究发现,米非司酮药物流产后阴道出血时间长及潜在大出血的主要原因,是孕...
黄丽丽石一复罗勤陈方浪许泓
关键词:早孕米非司酮蜕膜ACPAKP超微结构
子宫肌瘤及其变性组织ER、PR检测与孕激素治疗问题的探讨被引量:1
1989年
有关子宫肌瘤与组织胞浆内雌孕激素受体(以下简称ER和PR)含量的测定已见有报道。然而至今尚未见不同病理类型的子宫肌瘤与组织胞浆内雌孕激素受体含量检测结果及其相互关系的报道。为此本文对此进行检测和探讨相互关系及孕激素治疗问题。资料与方法我院于1988年3月16日~1988年10月31日任意选择临床诊断为子宫肌瘤而作子宫切除或肌瘤剜出术者31例为研究对象。年龄为25~55岁。
石一复吕时铭陈方浪
关键词:孕激素治疗雌孕激素受体子宫切除肌层子宫内膜囊性变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