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天明

作品数:33 被引量:127H指数:8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卫生系统高层次卫生技术人才培养项目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3篇期刊文章
  • 10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2篇儿童
  • 9篇神经系
  • 9篇神经系统
  • 9篇中枢神经
  • 9篇中枢神经系统
  • 6篇神经系统感染
  • 6篇中枢神经系统...
  • 6篇脑炎
  • 6篇病毒
  • 4篇腰椎
  • 4篇腰椎穿刺
  • 4篇淋巴
  • 4篇儿童患者
  • 4篇EB病毒
  • 4篇穿刺
  • 3篇疑似
  • 3篇预后
  • 3篇肿瘤
  • 3篇疱疹
  • 3篇颅脑

机构

  • 33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复旦大学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作者

  • 33篇陈天明
  • 33篇刘钢
  • 22篇胡冰
  • 18篇胡惠丽
  • 16篇李绍英
  • 12篇陈荷英
  • 10篇郭欣
  • 7篇郭凌云
  • 4篇冯文雅
  • 3篇刘冰
  • 2篇彭晓霞
  • 2篇窦珍珍
  • 2篇周春菊
  • 2篇迟巍
  • 2篇刘琳琳
  • 1篇冯伟
  • 1篇周怡
  • 1篇朱亮
  • 1篇刘玥
  • 1篇陈欣涛

传媒

  • 7篇中华实用儿科...
  • 6篇中华儿科杂志
  • 3篇北京医学
  • 3篇第十一届全国...
  • 3篇中华医学会第...
  • 2篇中华传染病杂...
  • 2篇中国循证儿科...
  • 1篇中华神经科杂...
  • 1篇中国当代儿科...
  • 1篇中国感染与化...
  • 1篇2010北京...
  • 1篇2013北京...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2
  • 3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7
  • 5篇2016
  • 2篇2015
  • 3篇2014
  • 8篇2013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3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14例小儿EB病毒脑炎临床分析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探讨EB病毒(EBV)脑炎的临床表现、发病机制、诊断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7月至2009年10月我院收治的14例EBV脑炎临床特点。结果 14例患儿脑脊液和血清EBVCA(衣壳抗原)-IgM均阳性。其中6例进行脑脊液EBVDNA检测,3例阳性。2例具有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典型症状,淋巴结及肝肿大2例,单纯淋巴结肿大3例,脾肿大1例,皮疹3例。14例均有发热,抽搐7例,嗜睡7例,昏迷1例,共济失调及构音障碍1例;2例出现EBV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8例脑电图异常。7例头颅MRI异常,病变包括额叶、颞叶、丘脑、基底节、小脑等部位,3例诊断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病变。14例给予抗病毒治疗。5例(包括3例脱髓鞘病及2例噬血细胞综合征)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出院后随访6个月至1年,12例痊愈,存在基底节及丘脑病变的2例患儿出现后遗症,其中1例遗留癫痫,1例左侧肢体活动障碍。结论 EBV脑炎可以缺乏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典型症状,临床表现多样,临床上对合并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皮疹等表现的病毒性脑炎患儿,以及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治疗中出现神经系统症状的患儿,要警惕EBV脑炎可能。EBV脑炎可累及额叶、颞叶、丘脑、基底节、小脑等部位,亦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病变。大多数EBV脑炎预后良好,存在基底节及丘脑病变的患儿易出现后遗症。
陈天明刘钢胡冰陈荷英李绍英
关键词:EB病毒脑炎儿童
儿童EB病毒脑炎14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EB病毒脑炎的临床表现、发病机制、诊断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7月至2009年lO月北京儿童医院病房收治的14例儿童EB病毒脑炎临床特点。结论:儿童EB病毒脑炎常常缺乏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典型...
陈天明胡冰陈荷英刘钢
关键词:儿童患者发病机制
文献传递
头颅磁共振成像在中枢神经系统白色念珠菌病诊治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8
2014年
目的中枢神经系统白色念珠菌病(CNSC)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目前尚无快速、特异性诊断手段。该研究旨在探讨头颅磁共振成像(MRI)在CNSC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2013年10例CNSC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10例患儿中9例在入院后8d内进行了头颅MRI检查,其中5例同时行增强MRI。9例患儿中,8例呈脑膜脑炎改变,6例伴程度不等的脑萎缩改变,其中1例出现脑积水伴脑脓肿改变,1例伴有脑白质病变。6例患儿在人院后MRI初查时发现感染后脑血管炎表现,包括脑梗死(2例)、静脉窦栓塞(3例)及MoyaMoya样改变(1例)。3例患儿经增强MRI扫描证实存在感染性肉芽肿病变。结合临床,8例患儿在MRI检查后疑诊CNSC。7例患儿在病原学检查结果回报前加用抗真菌治疗。6例患儿抗真菌治疗3~4周后上述MRI病变好转。后经脑脊液培养10例患儿均确诊为CNSC。结论头颅MRI检查,尤其增强头颅MRI,对CNSC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值得进一步开展病例对照研究。
胡惠丽胡冰陈荷英陈天明李绍英程华刘钢
关键词:头颅磁共振成像脑血管病变儿童
儿童诊断性腰椎穿刺术后管理循证实践指南被引量:7
2020年
1目标人群年龄<18岁的诊断性腰椎穿刺(简称腰穿,脑脊液取样或压力测量)术后的儿童。2应用人群行诊断性腰穿的医生和护士。3相关词语及定义3.1腰穿适应证[1]①怀疑各种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②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性疾病,③颅内占位性病变,④脊椎病变或神经变性病,⑤鞘内注射药物或动态观察病情。3.2腰穿禁忌证[1]①有明显的颅内压增高,②心肺功能不稳定,③出血素质,④穿刺点皮肤软组织感染。3.3腰穿后头痛[2]采用国际头痛协会标准,即腰穿术后120 h内发生的头痛,可在1周内自然缓解或经过有效控制脑脊液(CSF)外漏后48 h内缓解;坐位或站位15 min内头痛可加重,平卧15 min内头痛可缓解。
刘冰刘雅莉彭晓霞陈天明胡冰刘琳琳迟巍胡惠丽郭凌云谢悦冯文雅刘钢张崇凡
关键词:颅内占位性病变软组织感染腰椎穿刺术循证实践腰穿后头痛
儿童眶蜂窝织炎23例临床分析及文献复习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通过病例报道和文献回顾总结儿童眶蜂窝织炎的临床特征。方法对北京儿童医院感染内科2014年1月-2016年11月收治的23例眶蜂窝织炎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复习2006年以来发表的141篇文献。结果按影像学分类眶隔前蜂窝织炎4例(17%)、眼眶蜂窝织炎19例(83%)。男13例(57%),女10例(43%)。<5岁19例(83%),≥5岁4例(17%),平均年龄为3.7岁。秋冬季发病15例(65%)。致病途径包括:眼眶周围组织感染蔓延17例(74%)、血流感染5例(22%)和额部撞伤1例(4%)。血培养阳性5例(24%):肺炎链球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星座链球菌、铜绿假单胞菌、表皮葡萄球菌各1例;眼/鼻分泌物培养阳性5例:MRSA 2例,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草绿色链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各1例;脓液培养阳性2例:MRSA、脑膜败血伊丽莎白菌、屎肠球菌混合感染1例,啮蚀艾肯菌、模仿葡萄球菌混合感染1例。所有病例入院血常规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比例、C反应蛋白均明显增高,均给予静脉应用抗生素治疗,其中外科治疗3例(13%)。平均住院时间为14(4~32)d。检索2006年至今文献发现:儿童眶蜂窝织炎发病率低,主要病因是鼻窦炎和上呼吸道感染,主要病原菌是葡萄球菌和链球菌属。结论儿童眶蜂窝织炎多见于5岁以下者,经验用药应覆盖葡萄球菌和链球菌属,较大脓肿及时切开引流有助于避免严重并发症。
耿竹馨朱亮胡冰胡惠丽郭欣陈天明董方刘钢
关键词:眶蜂窝织炎儿童葡萄球菌链球菌
疑似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颅脑肿瘤
李绍英胡冰陈天明胡惠丽陈荷英刘钢
免疫功能正常的儿童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脑膜炎17例被引量:9
2018年
目的总结儿童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LM)脑膜炎(LMM)的临床特点及药物治疗效果。方法对2013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北京儿童医院感染内科病房收治的17例LMM患儿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抗生素的选择及治疗转归进行分析,并对相关文献进行比较总结。患儿年龄7个月~10岁,平均3岁5个月,〈1岁1例,1~3岁幼儿比例最高共10例(占59%),〉3~〈6岁2例,≥6岁4例。入院时患儿病程7~50d。结果17例患儿均通过脑脊液培养确诊为LMM。患儿均有发热,病程中伴惊厥、头痛、呕吐等表现,感染中毒症状相对较轻。17例患儿入院前病程7-50d。患儿均无免疫缺陷。其中5例患儿进行菌株分型,结果均为1/2a型。17例患儿在确诊前均使用过头孢类抗生素,确诊后根据药敏试验更换为敏感抗生素,包括青霉素类、美罗培南、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复方磺胺甲晤唑(SMZ)等。17例患儿中2例并脑积水,其中1例因存在颅高压症状,最终进行了脑室一腹腔分流。17例患儿于门诊随访1年,预后良好,无明显神经系统后遗症。结论儿童LMM较成人少见,且免疫功能多正常,可共患脑积水。氨苄西林仍为LMM的首选,而美罗培南、SMZ及利奈唑胺可作为替代药物。
胡冰郑红艳陈天明郭欣胡惠丽李绍英姚开虎刘钢
关键词:儿童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脑膜炎
儿童单纯疱疹病毒脑炎的临床特征、预后及遗传易感性被引量:11
2015年
目的 总结儿童单纯疱疹病毒脑炎(HSE)的临床特征及远期预后,了解儿童HSE易感基因UNC93B1、TLR3基因突变型特征.方法 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9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住院治疗且明确诊断为HSE的30例患儿的临床特征,并对治疗效果进行远期随访.通过远期随访进一步采集患儿家族信息,分析有无明显孟德尔遗传倾向并进行HSE易感基因UNC93B1和TLR3的编码区突变筛查.结果 (1)发热30例(100%),抽搐28例(93%),意识障碍25例(83%),精神行为异常11例(37%),其中8例(73%)出现于起病2周或2周以后.(2)30例行远期预后随访,2例(7%)死亡,存活患儿中23例(82%)遗留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后遗症,中、重度残疾及植物状态13例,占57%.(3) 16例患儿进行UNC93B1和TLR3编码区基因测序,1例于UNC93B1外显子4上携带杂合突变(c.414 G>A),造成M138I的氨基酸改变,对UNC93B1表达存在不良影响,可能阻断或降低抗病毒干扰素的产生,且该患儿远期预后最差.(4)本研究共检出6种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在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中分别搜索其于千人基因计划中正常中国人的基因型及基因频率数据定义为千人基因组,与HSE组进行基因型及基因频率统计分析,结果提示UNC93B1基因rs7149的基因型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5.37,P<0.05),HSE组CC基因型频率明显高于千人基因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93.90,P<0.05,OR=61.563,95% CI:14.730 ~257.286).此外HSE组于该位点的C基因频率明显高于千人基因组(x^2=134.40,P<0.05,OR=12.491,95% CI:8.443~21.562).结论 儿童HSE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远期预后差,中国儿童中发现HSE易感基因UNC93B1杂合突变(M138I),可能导致对HSE易感并对预后产生不良影响.UNC93B1基因rs7149多态性可能与HSE易感性相关,该位点上携带CC基因型和(或)C基因的�
冯文雅陈天明胡冰万佳彬刘钢
关键词:脑炎单纯疱疹儿童疾病遗传易感性
儿童腰椎穿刺后平卧时间长短对并发症的影响被引量:15
2014年
目的了解儿童腰椎穿刺后并发症情况,评估术后平卧1h和4h对于头痛、腰痛等腰椎穿刺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有无影响,为临床建立标准化的腰椎穿刺流程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11月至2013年4月住院的年龄〉3岁且意识清楚需行诊断性腰椎穿刺患儿,共87例,由同一研究者按照统一流程进行腰椎穿刺,穿刺过程中记录穿刺次数、操作时间、留取脑脊液量,操作完成后进行随机分组,试验组予平卧、禁食水1h护理,对照组予常规护理(平卧、禁食水4h),由另一位与研究无关的住院医师连续观察5d,记录患儿有无出现头痛、腰痛等不适,记录症状出现的时间、部位、出现症状后采取的措施,症状持续时间等。采用,检验或Fisher’s精确概率法比较不同组头痛、腰痛等的发生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探讨年龄、性别、穿刺次数、留取脑脊液量等因素对于头痛和腰痛的发生有无影响。结果儿童腰椎穿刺术后头痛总发生率为4.6%(4/87例),试验组(2.4%)和对照组(6.7%)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17)。腰痛总发生率为19.5%(17/87例),2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21.4%,对照组17.8%,P=0.668)。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年龄(P=0.011,OR:6.884,95%CI:1.398~33.906)和腰穿经历(P=0.018,OR=0.126,95%CI=0.026~0.618)是腰痛发生的影响因素,≥6岁儿童腰穿后发生腰痛的风险比〈6岁患儿大,既往有过2次以上腰穿经历的患儿出现腰痛的风险相对减低。结论儿童腰椎穿刺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为头痛和腰痛,术后平卧、禁食水4h和1h与腰椎穿刺术后头痛和腰痛的发生无关。
严伟玲窦珍珍陈天明胡惠丽刘钢
关键词:腰椎穿刺儿童
严重感染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被引量:5
2016年
严重感染是指全身感染伴有器官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脓毒症(包括菌血症)、脑膜炎、肺炎、骨髓炎、蜂窝组织炎、有脱水表现的胃肠炎、复杂泌尿系统感染(尿培养阳性,有全身反应如发热)以及呼吸道病毒感染并发低氧(如毛细支气管炎)等。
张萍萍郭凌云陈天明刘钢
关键词:生物标志物呼吸道病毒感染器官功能障碍泌尿系统感染毛细支气管炎蜂窝组织炎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