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培科

作品数:3 被引量:73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矿业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天文地球
  • 1篇矿业工程

主题

  • 1篇灾害
  • 1篇深井
  • 1篇石流
  • 1篇泥石
  • 1篇泥石流
  • 1篇泥石流灾害
  • 1篇千米深井
  • 1篇自燃
  • 1篇煤层
  • 1篇煤层自燃
  • 1篇煤矿
  • 1篇煤矿井
  • 1篇煤矿井下
  • 1篇煤自燃
  • 1篇井下
  • 1篇矿井

机构

  • 3篇中国矿业大学...

作者

  • 3篇陈培科
  • 3篇胡社荣
  • 2篇汪恩满
  • 2篇王浩森
  • 1篇黄灿
  • 1篇郝国强
  • 1篇李蒙
  • 1篇彭纪超
  • 1篇赵光杰
  • 1篇杜婷
  • 1篇许嘉珊
  • 1篇席晋

传媒

  • 2篇中国矿业
  • 1篇煤炭科学技术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1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千米以上深矿井开采研究现状与进展被引量:67
2011年
要借鉴国外深部矿产开采的理论与技术措施的经验,厘清国外深部开采矿山(井)的基本情况应该是首要的问题;同样,研究中国大陆的深部矿产开采也是一样。通过国外超千米金属矿山和一些国家的煤矿开采情况的梳理,基本厘清了20世纪80年代初,联邦德国煤矿开采深度已达1443m;80年代中期,国外开采深度超千米的金属矿山至少有79座;到90年代,已达80多座;目前为百座以上。1977年,我国赵各庄煤矿开拓水平深度达1056.7m;1990年,开采深度达1056.8m,开拓深度达1154.5m。目前,山东省新汶孙村矿开采深度达1350m;国内开采深度超千米的矿井至少17座。这些深矿井主要分布于大兴安岭-太行山以东,秦岭-大别山以北地区。这一研究,对于我国21世纪以来关于深部资源勘探与开采的设题研究的进一步决策,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胡社荣彭纪超黄灿陈培科李蒙
煤矿井下类泥石流灾害形成机理研究被引量:2
2014年
针对国内煤矿井下开采过程中发生类泥石流灾害事故的问题,在开展调查与统计、事故资料收集与现场勘察基础上,结合具体矿井,初步分析了煤矿井下类泥石流灾害的形成要素与发育规律,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研究表明:煤矿井下类泥石流灾害的发生一般经历孕育期、暴发期和余发期3个阶段。因断层作用和巷道开拓效应的共同作用产生了叠加破碎带,使含水层的导通增加了水源,巷道上方发育叠加破碎带形成了泥石流产生的地形要素,巷道开拓引起的采动效应诱发了煤矿井下泥石流的发生。井下类泥石流的产生是断层作用、含水层、特殊的地形及巷道开拓这4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汪恩满胡社荣赵光杰郝国强王浩森陈培科
关键词:煤矿井下
乌达煤田煤层自燃动态变化和产生原因被引量:4
2013年
通过对乌达煤田煤火燃烧历史和燃烧面积的动态变化分析,划分出了煤火产生和治理的四个阶段:1961~1980年,煤炭开采遗留煤井下自燃为主阶段;1980~2006年,小煤窑滥采和忽视煤火治理导致煤火蔓延阶段;2006~2009年,煤火不恰当治理导致再生煤火,煤火更加扩张阶段,和2009年至目前的再次煤火治理取得突破性进展的阶段。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煤火产生的四大原因:开采遗留煤和煤柱煤自然氧化,瓦斯爆炸着火,小煤窑开采引发煤火和煤火治理期发生再生煤火。这一研究对乌达煤田的煤火治理及其对其他矿区的火灾治理提供了参考或借鉴。
王浩森胡社荣杜婷许嘉珊汪恩满陈培科席晋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