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世明

作品数:17 被引量:29H指数:3
供职机构: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农业科学
  • 5篇生物学

主题

  • 10篇大麦
  • 6篇杂交
  • 5篇双列
  • 5篇双列杂交
  • 4篇育种
  • 4篇双列杂交分析
  • 4篇基因
  • 3篇性状
  • 3篇体细胞无性系
  • 2篇性状变异
  • 2篇遗传参数估算
  • 2篇诱变
  • 2篇诱变育种
  • 2篇幼胚
  • 2篇体细胞
  • 2篇突变
  • 2篇农艺
  • 2篇农艺性
  • 2篇农艺性状
  • 2篇细胞

机构

  • 17篇浙江省农业科...
  • 4篇浙江农业大学
  • 1篇浙江大学

作者

  • 17篇陈世明
  • 16篇沈秋泉
  • 11篇杨建明
  • 10篇徐忆中
  • 7篇俞申平
  • 5篇张全德
  • 4篇胡秉民
  • 1篇王乃玲
  • 1篇杨文新
  • 1篇黎侠

传媒

  • 4篇生物数学学报
  • 4篇浙江农业学报
  • 3篇浙江农业科学
  • 2篇大麦科学
  • 2篇核农学报
  • 1篇遗传
  • 1篇浙江农业大学...

年份

  • 2篇1998
  • 2篇1996
  • 1篇1995
  • 3篇1994
  • 3篇1993
  • 3篇1992
  • 3篇1991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大麦不同基因型体细胞无性系二代的性状变异
1991年
选用二棱大麦14个基因型的未成熟胚进行离体培养,获得了全部基因型的再生植株,对其自交后代(R_2)的性状变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4个基因型叶绿素缺失的变异频率平均为2.62%,以浅绿类型为主;10个基因型抽穗期和株高的变异频率平均分别为7.61%和6.51%,大部分为晚抽穗和矮秆变异,不同基因型间性状的变异频率有显著差异,如叶绿素缺失变异频率从1.02%到10.33%,抽穗期从2.09%到20.46%,株高从1.88%到13.43%;而不同基因型在叶绿素缺失的类型及抽穗期和株高的变异趋向上亦有完全不同的表现,说明基因型对大麦体细胞无性系二代性状的变异频率与趋向均有明显的影响。
陈世明沈秋泉徐忆中俞申平杨建明
关键词:大麦基因型体细胞性状变异
大麦体细胞无性系二代若干农艺性状的变异分析被引量:1
1991年
用大麦品种86-166的未成熟胚为外植体,通过离体培养获得81个体细胞无性系,研究了R_2代抽穗期、株高、单株穗数、旗叶长、旗叶宽、穗颈长、穗长和结实率等8个农艺性状的变异规律。结果表明,大麦体细胞无性系二代存在着广泛的性状变异,一般株系间变异大于株系内变异,而在株系内个体间的表型差异性上,可出现高度纯合、一致和不一致3种情况。按株系统计,8个农艺性状的平均变异频率为65.39%,其中稳定变异为48.65%,分离变异为16.75%。以抽穗期、旗叶长、旗叶宽、穗颈长和穗长的变异频率较高,达80%以上,其次为株高和单株穗数,各为40.74%和29.63%;结实率的变异频率为最低,仅14.81%。各农艺性状均具有明显的变异趋向,般表现为抽穗期延迟,植株变矮,穗数增加,穗变长,穗颈变短,叶片变大,结实率降低。
沈秋泉陈世明徐忆中俞申平杨建明
关键词:大麦体细胞无性系农艺性状
大麦品种浙原18的特征特性和栽培技术被引量:3
1998年
浙原18系用137Csγ射线辐照(朝日19×G11)选育而成。1996年经浙江省品审委员会审定通过。该品种为二棱皮大麦,全生育期170天左右,具有半矮秆耐肥抗倒、生长清秀、灌浆速度快、熟色好、穗大粒多、品质优良等特点;株高87.8cm,各级试验分析每666.7m2有效穗为33.3万,每穗实粒数27.7粒,千粒重40.2g,籽粒蛋白质含量达到14%;中抗赤霉病、黄花叶病和网斑病,耐湿耐寒性好,较耐盐碱;大面积种植一般产量250~300kg。浙原18已在浙江省推广种植2万余公顷。
沈秋泉杨建明符锦康徐忆中陈世明黎侠杨文新
关键词:大麦栽培
双列杂交F_1代加倍单倍体的遗传模型
1995年
双列杂交法已广泛地应用于性状的遗传研究,但均局限于无非等位基因互作的性状.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应用双列杂交F_1代加倍单倍体检验双基因互作模型适合性的方法,并对遗传参数的估算作了进一步的研究.
张全德陈世明
关键词:双列杂交基因互作遗传参数估计
大麦突变体主要农艺性状的变异与利用
1998年
将23个大麦突变体的8个农艺性状与其亲本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突变体的综合农艺性状比亲本有较大改良,其中株高和收获指数的改良效果最显著。若按性状得到显著改良的突变体数目排列,大麦突变育种的改良效果依次为:株高>收获指数>每穗粒数>抽穗期>单株穗数>千粒重和单株籽粒产量>单株生物产量。这些大麦突变体具有较好的育种利用价值。
杨建明沈秋泉陈世明王乃玲
关键词:大麦突变体性状变异农艺性状
大麦幼胚愈伤组织诱导率的遗传分析被引量:3
1994年
国内外的一些研究表明,愈伤组织诱导率受遗传控制。Caligari和Komatsuda分别报导大麦幼胚培养反应的基因作用方式符合加性和显性模型〔2,3〕。国内尚未见同类报导。本研究旨在探讨大麦幼胚培养愈伤组织诱导率的遗传控制方式和程度,为离体组培育种提...
杨建明沈秋泉陈世明
关键词:大麦幼胚培养愈伤组织诱导率
双列杂交分析中遗传参数H_2的计算被引量:1
1992年
根据Hayman双列杂交分析法估算遗传参数H_2,在误差项问题上至今仍存在两种不同意见的分歧,本文对其计算公式作了说细推导,并指出了错误公式的症结所在。
陈世明胡秉民张全德沈秋泉
关键词:双列杂交遗传参数估算
关于Hayman双列杂交分析中显性效应检验方法的改进被引量:2
1994年
双列杂交的交配设计最先由Schmidt(1919)加以讨论和应用,目前对其已建立了系统的理论及严密的统计分析方法,其中应用最广的是Grifing的配合力分析和Hayman的遗传模型分析。根据Hayman法进行分析〔2,3〕,其中一步是对显性效应作显著...
陈世明沈秋泉张全德胡秉民
关键词:数量遗传学双列杂交分析显性效应
双列杂交分析中亲本特殊配合力方差的计算被引量:6
1994年
利用双列杂交法进行配合力分析,Griffing(1956)给出了方法4亲本特殊配合力方差的估算公式.但对于其余三种双列杂交方法,则未见有专门论述这一内容的文献.本文对此作了详细推导,并分别给出了估算公式.
陈世明胡秉民沈秋泉张全德
关键词:双列杂交配合力特殊配合力
大麦离体诱变后代中一个早熟突变的发生及遗传分析被引量:2
1996年
利用大麦品种秀四为原始亲本,通过辐射与离体培养相结合的途径,诱发并获得了抽穗期比原始亲本提早22天的早熟突变体、并对该早熟性状的突变机理及遗传特性作了研究。结果表明,该突变不存在嵌合体,突变体性状可以稳定地遗传,不受遗传背景及环境条件的影响,该突变系单个基因位点的隐性突变。
徐忆中陈世明杨建明沈秋泉
关键词:大麦诱变育种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