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庭勋
- 作品数:18 被引量:30H指数:4
- 供职机构:江南大学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机械工程更多>>
- SOX11多克隆抗体并不能用于套细胞淋巴瘤与其他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的鉴别诊断
- 目的:套细胞淋巴瘤(MCL)是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一种亚型,肿瘤细胞高表达CCND1以及染色体检查中可见t(11;14)(q13;q32)是MCL的特征,但存在CCND1阴性的MCL,同时,许多其他的B细胞N...
- 张丽娜陆庭勋范磊王莉许戟李建勇徐卫
- 结肠癌组织c-Myc蛋白表达临床意义被引量:6
- 2019年
- 目的c-Myc蛋白在肿瘤中异常表达,与肿瘤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研究探讨c-Myc异常表达在结肠癌组织中的临床预后价值。方法收集2002-11-18-2008-12-24江南大学附属医院病理科192例结肠癌石蜡标本及相应癌旁组织(距癌组织5cm),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结肠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c-Myc蛋白表达,分析c-Myc蛋白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关系。结果结肠癌组织中c-Myc蛋白主要定位于腺癌细胞核,其阳性率为29.7%(57/192)。c-Myc阳性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与c-Myc阴性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Myc阳性患者中位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为52.9个月,短于c-Myc阴性患者的57.1个月,P=0.002。无肠外转移灶的结肠癌患者中,c-Myc阳性患者5年OS率(64.1%)低于c-Myc阴性患者(8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有肠外转移灶的结肠癌患者中,c-Myc阳性患者中位OS为27.7个月,稍短于c-Myc阴性患者的31.8个月,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Cox多因素回归分析证实,c-Myc阳性(HR=2.66,95%CI:1.35~5.21,P=0.005)是影响结肠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结肠癌组织c-Myc表达水平与患者不良预后相关,在预测结肠癌患者的预后上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 高翔陆庭勋刘彦魁葛晓松刘芬华东
- 关键词:结肠癌预后C-MYC
- 改良HIPEC对预防局部进展期胃癌复发的作用及安全性评价被引量:4
- 2022年
- 目的:分析真实世界中改良腹腔热灌注化疗(hyperthermic intraperitoneal chemotherapy,HIPEC)在预防进展期胃癌复发中的作用并评价其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年8月至2020年11月就诊于江南大学附属医院并行根治术后HIPEC的48例ⅡB~ⅢC期胃癌患者作为HIPEC组;将同期80例根治术后仅接受静脉化疗的ⅡB~ⅢC期胃癌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肿瘤无病生存期及不良反应的差异。结果:HIPEC组3年复发率显著优于对照组(37.5%vs.72.5%,P<0.05);对照组中位无病生存期(disease-free survival,DFS)显著低于HIPEC组(17.2 vs.25.4,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IPEC是预防进展期胃癌复发的独立保护因素(HR=0.465,95%CI:0.269~0.803;P<0.01);在热灌注治疗中选择白蛋白紫杉醇可显著减少肿瘤复发率(HR=0.385,95%CI:0.178~0.831;P=0.015),HIPEC组骨髓抑制发生率更低(HR=0.305,95%CI:0.136~0.682;P<0.05)。HIPEC主要的急性期不良反应为无菌性腹膜炎,部分患者远期出现肝功能异常,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治术后行改良HIPEC可以改善中晚期胃癌患者的预后,其骨髓抑制的发生率更低,且该置管方法不良事件的发生可控,能满足治疗需要。而使用白蛋白紫杉醇作为HIPEC的药物似乎更能改善患者的预后。
- 钱可扬茆勇陆庭勋孙俊杰高翔蔡东焱
- 关键词:胃癌浆膜浸润腹腔热灌注化疗
- 全血EBV-DNA与原位杂交EBER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预后及动态监测价值比较
- 目的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全血EBV-DNA动态监测的价值以及对比了EBV-DNA和原位杂交EBER(EBER-ISH)作为标准治疗后对治疗反应及预后的生物学指标的价值。方法收集2005年1至2013年1月我中心32...
- 梁金花陆庭勋王莉范磊李建勇徐卫
- 文献传递
-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治疗进展:第56届美国血液学会年会报道被引量:3
- 2015年
-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最常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之一。自利妥昔单抗问世以来,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一直是DLBCL的一线治疗方案。诱导治疗可使70%左右的患者得到治愈,但仍有30%的患者不能经诱导缓解,特别是对于老年或高危患者,有望获得长期缓解的治疗方案有限,常表现为难治或早期复发。在第56届美国血液学会(ASH)年会报告中,对于复发难治、高危及特殊部位DLBCL治疗方面的进展做了详细的报道,现对其进行总结。
- 陆庭勋徐卫李建勇
- 关键词:淋巴瘤美国血液学会年会
- KLF6-SV1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
- 目的:探讨KLF6-SV1作为抑癌基因KLF6的剪切变异体在非小细胞肺癌(none 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中的表达特点及其与临床病理学的关系。 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检测42例NSCLC和...
- 陆庭勋
-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免疫组织化学原位杂交
- 文献传递
- 红细胞分布宽度与STAT3表达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评估中的临床意义被引量:6
- 2020年
- 目的探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治疗前红细胞分布宽度(RDW)、STAT3表达与预后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间98例诊断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基线资料。分析RDW、STAT3与DLBCL临床病理特征(Ann Arbor分期、Hans标准分型、乳酸脱氢酶和ECOG-PS)的关系,探讨RDW、STAT3与DLBCL预后的关系。结果ROC曲线结果显示,RDW和STAT3的cut-off值分别为14.55%和23.85%,根据cut-off值将DLBCL患者分为高低RDW组和高低STAT3表达组。RDW、STAT3与性别、年龄与ECOG PS评分均无关(P>0.05),与LDH水平、Hans分型和Ann Arbor分期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RDW组和高STAT3组患者总生存期显著低于低RDW组和低STAT3表达患者(P<0.05)。结论红细胞分度宽度与STAT3表达可以作为评估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便捷指标。
- 朱文艳陆庭勋吴霜张艳赵莹华海应
- 关键词: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红细胞分布宽度STAT3预后
- 全血EBV-DNA与原位杂交EBER (EBER-ISH)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预后及动态监测价值比较
- 目的 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全血EBV-DNA动态监测的价值以及对比了EBV-DNA和EBER-ISH作为标准治疗后对治疗反应及预后的生物学指标的价值.方法 收集了2005年1至2013年1月我中心329例初诊DLB...
- 梁金花陆庭勋王莉范磊李建勇徐卫
- 非小细胞肺癌中KLF6-SV1的表达及临床病理学意义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观察抑癌基因KLF6的剪切变异体KLF6-SV1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中的表达特点,探讨其与临床病理学参数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检测42例NSCLC和40例良性肺疾病(肺的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肺脓肿、肺结核、肺的硬化性血管瘤等)中KLF6-SV1蛋白的表达水平,原位杂交检测42例NSCLC和40例良性肺疾病中KLF6-SV1基因mRNA的表达。结果 KLF6-SV1在NSCLC中的蛋白阳性率为71.4%(30/42),表达水平均高于良性肺疾病(P<0.05)。KLF6-SV1基因mRNA的阳性率为69.0%(29/42),表达水平高于良性肺疾病(P<0.05)。KLF6-SV1的蛋白表达水平与其mRNA表达水平之间具有较好的一致性。KLF6-SV1的表达与有无淋巴结转移及肿瘤的分化程度有关,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病理分型、组织大小和临床分期无关,组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KLF6-SV1的过表达可能与NSCLC的发生、发展及早期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有望成为今后诊断的参考指标之一,并有可能成为肿瘤基因治疗的新靶点之一。
- 陆庭勋范钦和彭韬肖秋香
-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肿瘤免疫组化原位杂交
-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标志研究
- 本文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标志进行了研究。本研究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免疫组织化学分型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预后价值探讨。 目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最常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由于基因表...
- 陆庭勋
- 关键词:B细胞淋巴瘤蛋白表达病理细胞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