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阳正熙

作品数:79 被引量:508H指数:14
供职机构: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文化科学矿业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63篇期刊文章
  • 12篇会议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9篇天文地球
  • 9篇文化科学
  • 5篇矿业工程
  • 3篇经济管理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水利工程
  • 1篇社会学

主题

  • 23篇成矿
  • 22篇矿床
  • 20篇地质
  • 9篇找矿
  • 9篇金矿
  • 7篇地球化
  • 7篇地球化学
  • 7篇地质特征
  • 7篇铜矿
  • 6篇岩石
  • 6篇金矿床
  • 6篇成矿预测
  • 5篇地幔
  • 5篇动力学
  • 5篇勘查
  • 4篇地质教育
  • 4篇学科
  • 4篇岩石圈
  • 4篇岩体
  • 4篇找矿标志

机构

  • 78篇成都理工大学
  • 3篇中国石油天然...
  • 3篇四川省冶金地...
  • 2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东北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地质科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中国地质调查...
  • 1篇俄罗斯科学院
  • 1篇西安地质矿产...
  • 1篇石油天然气总...
  • 1篇四川省环境监...

作者

  • 78篇阳正熙
  • 15篇吴德超
  • 15篇刘显凡
  • 14篇刘家铎
  • 14篇张成江
  • 14篇李佑国
  • 11篇严冰
  • 8篇蔡学林
  • 6篇朱介寿
  • 5篇曹家敏
  • 5篇倪师军
  • 4篇孔繁津
  • 4篇罗平
  • 4篇彭直兴
  • 3篇陆朋朋
  • 3篇董孝壁
  • 3篇何萍
  • 3篇郑圻森
  • 3篇程艳丽
  • 3篇李文娟

传媒

  • 8篇矿物岩石
  • 5篇成都理工大学...
  • 4篇现代矿业
  • 3篇成都理工学院...
  • 3篇中国矿业
  • 3篇成都理工大学...
  • 3篇中国地质教育
  • 3篇城市地理
  • 2篇有色金属(矿...
  • 2篇矿物学报
  • 2篇矿床地质
  • 2篇新疆地质
  • 2篇四川有色金属
  • 1篇岩石矿物学杂...
  • 1篇金属矿山
  • 1篇大自然探索
  • 1篇世界地质
  • 1篇中国地质
  • 1篇地质科学
  • 1篇海洋地质与第...

年份

  • 5篇2016
  • 5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 6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9
  • 3篇2008
  • 1篇2007
  • 3篇2006
  • 7篇2005
  • 8篇2004
  • 9篇2003
  • 7篇2002
  • 2篇2001
  • 4篇2000
  • 4篇1999
  • 3篇1996
  • 2篇1995
7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Arc-WofE系统的证据权法在层控型铅锌成矿预测中的应用被引量:6
2005年
通过分析四川宁南地区层控铅锌矿床成矿特征,建立了基于GIS平台的应用图层数据库,采用Arc-WofE系统进行证据权法模拟预测,划分出13个铅锌成矿远景区.通过对宁南地区现有矿床的分析,认为证据权法数学预测模型对区域成矿远景区预测有较高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同时在和Arc-WofE系统结合后,可对多源信息进行空间位置综合处理并形成新的综合变量,能更全面、客观的反映地质体空间特征,使成矿预测更加准确.
严冰阳正熙王小春
关键词:证据权法铅锌矿成矿预测
黔西南地区叠加褶皱及其对金矿成矿的意义
黔西南地区在燕山—喜山运动期间发育4期褶皱,它们通过跨褶、移褶、限褶、重褶、弯转、加强等方式叠加,
吴德超刘家铎刘显凡阳正熙张成江李佑国
关键词:构造地质学叠加褶皱金矿床
文献传递
资源环境与21世纪地球科学发展趋势被引量:3
2000年
在分析了当代人口增长、资源环境态势与地球科学发展历史及地球科学研究发展趋势后指出 ,从人口、资源、环境、发展角度分析 ,2 1世纪地球科学研究将沿三大科学领域转变 :即由研究地球系统演化历史向研究地球系统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方向转变 ;由向地球系统索取各种自然资源为主 ,向以保护地球系统各种自然资源为主的方向转变 ;由研究地球系统天然地质作用及其产物向研究天然地质作用及其产物与研究人为地质作用及其产物并重的方向转变。从而提出 2 1世纪地球科学可能将沿着理论地球科学、管理地球科学和人为地球科学三大科学研究领域发展 ,并对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地球科学创新体系作了探讨。
蔡学林朱介寿阳正熙侯中健
关键词:地球科学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
山西洞沟金多金属矿地球化学特征及找矿预测被引量:16
2015年
通过在山西洞沟多金属矿区开展1∶10 000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工作,首先对测量数据的统计特征进行分析;然后利用Spss软件对其进行相关分析、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在此基础上确定出工作区内的元素异常组合;最后利用Spss软件作出各元素的盒须图,求出其第1个四分位数和第3个四分位数,从而确定出各元素的异常下限。结果表明:1Au、Ag、Hg、As、Sb、Bi、Ba、Pb、Zn、W等元素含量较高,变异系数较大,具有一定的次生富集倾向;2Ag、Pb、Zn、Mo、Au、Hg、Ba、W等元素代表主要成矿元素的次生富集组合;3通过确定异常下限及圈定各元素异常可知,异常较高的元素均分布在矿区的中部或东部且在构造破碎带内。上述研究结果对于区内进一步开展找矿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李静静阳正熙李文娟陈飞班建永刘磊
关键词:金多金属矿床土壤地球化学特征找矿预测
东亚西太平洋巨型裂谷体系岩石圈与软流圈结构及动力学被引量:63
2002年
笔者根据地震面波层析成像结果,对欧亚大陆及西太平洋岩石圈和软流圈速度结构进行了研究,发现东亚至西太平洋间存在一巨型低速异常带,结合构造地质学、地幔岩石学、地球化学及其他地球物理特性的研究,确认该区存在巨型裂谷体系。该巨型裂谷体系的岩石圈和软流圈三维Vs速度结构与太平洋洋中脊、大西洋洋中脊和印度洋洋中脊及其邻区的岩石圈和软流圈地震Vs速度结构十分相似,而与东太平洋边缘现代板块俯冲带的岩石圈与软流圈Vs速度结构有显著差异。在进一步论述该区动力学特征后认为,该巨型裂谷体系是中生代中晚期以来岩石圈整体主动伸展变形,大型裂陷盆地形成,岩石圈强烈拆沉减薄,以及软流圈物质上涌加热引起的。边缘海是在大陆裂谷系形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导扩张期为中渐新世至中中新世(32~13Ma),这些边缘海在17~15Ma后停止扩张,因而未能将所有边缘海和洋中脊联通。据此划分出4期构造变形动力学演化阶段,现今东亚至西太平洋间大陆裂谷、边缘海与沟弧体系是新生代中晚期以来,邻区各板块构造相互作用叠加的结果。
蔡学林朱介寿曹家敏严忠琼阳正熙洪学海
关键词:地震层析成像岩石圈软流圈地幔岩地球动力学
富碱斑岩中超镁铁深源包体岩石的元素地球化学分析被引量:21
2003年
云南省鹤庆县六合乡富碱斑岩体中的超镁铁深源岩石包体 ,对于研究富碱斑岩岩浆的起源和演化及其成岩成矿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在对深源包体岩石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系统研究后 ,发现该深源包体具有原始上地幔岩在地幔条件下受到一定程度富集地幔流体交代作用改造的特征 ,具有富集地幔的低程度部分熔融属性 ,为富碱斑岩的成岩成矿作用提供了重要的元素地球化学依据。
刘显凡刘家铎张成江吴德超李佑国阳正熙
关键词:富碱斑岩富集地幔
中国东南大陆边缘带岩石圈三维结构—动力学型式被引量:10
2005年
通过中国东南大陆边缘至菲律宾海域太平洋间过渡带人工地震测深和天然地震面波层析成像的构造解析,发现大陆至大洋间的过渡带岩石圈存在不同的结构样式和动力学型式,结合地质学、构造地质学、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学其他标志的综合研究,建立起中国东南大陆边缘带岩石圈3种结构—动力学型式:盆岭结构—伸展动力学型式(南海北部式)、弧陆楔状结构—碰撞楔入动力学型式(台湾式)和沟弧盆结构—俯冲动力学型式(东海式)。在论述中国东南大陆边缘带岩石圈3种三维结构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该区岩石圈3种基本动力学型式及其地质意义。
蔡学林朱介寿曹家敏阳正熙刘顺郑圻森
关键词:岩石圈地震层析成像中国东南部
新疆富蕴县哈拉乔克铁矿床地质特征浅析
2013年
哈拉乔克铁矿位于蒙库铁矿床北西320°方位,是产于麦兹向斜北东翼一系列次级向斜中的典型矽卡岩型磁铁矿矿床,与蒙库铁矿床同属一个成矿构造单元。本文从区域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区域典型矿床对比等方面,对哈拉乔克铁矿进行了阐述,分析了它的成矿地质条件,认为该地区有良好的找矿前景,为该区域找矿工作指明了方向。
王腾阳正熙严冰
关键词:矿床地质特征
高精度磁法在西藏布且拉地区找矿中的应用
2014年
磁法勘探具有轻便、快速、效率高、效果明显的特点,并且在野外应用和室内解释方面也更加完整成熟。为了圈定西藏布且拉地区异常范围,对该地区开展了1∶10 000地面高精度磁测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进一步开展地质找矿工作提供参考。
胡凌云阳正熙袁仁华李文娟李静静严冰徐窑窑唐建科刘磊
关键词:磁法勘探高精度磁测地质找矿
黄河断流成因与对策研究被引量:7
2002年
从地球科学“人为地质作用理论”出发 ,分析了黄河下游断流的严重性与危害性后认为 ,黄河下游断流不仅对黄河流域及整个中国生态环境产生重大影响 ,而且对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产生严重后果。在探讨了黄河下游断流的成因后认为 ,黄河下游断流有自然的原因和人为的原因 ,其中人类活动、人类工程活动及其人为地质作用的负面影响是黄河断流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从而提出解决黄河下游断流的科学对策 ,包括科学保护、科学开发、科学利用水资源以及暂缓实施南水北调中。
蔡学林阳正熙
关键词:断流水资源人为地质作用黄河生态环境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