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晓葵
- 作品数:50 被引量:89H指数:6
-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防科技技术预先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核科学技术更多>>
- 人重组白细胞介素-8(rhIL-8)对受照小鼠抗放作用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
- 2001年
- 目的 研究rhIL 8对放射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及其机理。方法 在小鼠受照前不同时间给予腹腔注射rhIL 810 μg或 30 μg ,观察动物的存活情况及一些指标。 结果 小鼠受照后的存活时间与rhIL 8的给药剂量及时间密切相关。通过检测受照后小鼠的骨髓细胞CUF GM计数、血清总SOD活性及MDA含量以及一些免疫功能指标 ,提示它们与动物的存活时间有内在联系。结论rhIL 8具有一定的抗放作用 ,其机理可能与造血调控、免疫调控、清除自由基等多方面有关。
- 刘玉龙周剑影王国权戴宏段莹莹郭晓葵李元
- 关键词:白细胞介素-8
- 不同细胞因子组合对脐带血AC133^+细胞体外扩增效率的影响
- 2005年
- 目的探讨不同细胞因子组合对脐带血AC133+细胞体外扩增效率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荧光标记法,使用流式细胞仪测定新鲜分离的、不同培养条件下体外培养7、14d的脐带血AC133+细胞的扩增效率。结果新鲜脐带血AC133+细胞的比例为(0.93±0.2)%。短期液体扩增培养后,脐带血AC133+细胞的比例发生明显变化,其中在细胞因子SCF、FL和IL-3组合下,AC133+细胞的细胞数及扩增倍数与SCF、FL和IL-11组合相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在体外短期扩增培养中,早期效应细胞因子能显著上调脐带血AC133+细胞的比例;用SCF、FL和IL-3组合扩增脐带血造血干/祖细胞,能够获得更高的体外扩增效率。
- 刘玉龙戴宏姜忠周丽英胡勤芳郭晓葵周剑影
- 关键词:脐带血细胞因子体外扩增
- MMP-9在胃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被引量:3
- 2006年
- 目的探讨MMP-9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胃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S-P法检测MMP-9基因蛋白在68例胃癌的表达情况,以20例非肿瘤性胃黏膜组织作对照,对随访14个月至13年的35例患者作了生存分析。结果68例胃癌组织MMP-9阳性表达率86.76%(59/68),对照组胃黏膜组织阳性表达率20.00%(4/20)。有淋巴结转移胃癌的MMP-9阳性表达率比无淋巴结转移者高,分别为95.65%、68.18%(P<0.05);侵及黏膜及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胃癌的MMP-9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3.33%、91.30%、92.05%(P<0.05)。MMP-9阳性者术后1、3、5、7、10年以上生存率分别为90.00%、56.67%、36.67%、10.00%和3.33%,MMP-9阴性患者术后1、3、5、7、10年以上生存率分别为100%、100%、80.00%、60.00%和40.00%。MMP-9阳性患者术后生存率比MMP-9阴性患者显著降低(P<0.01)。结论MMP-9高表达促进肿瘤转移。MMP-9在胃癌的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与患者年龄、性别无关。
- 王小侠冯一中周剑影郭晓葵刘玉龙
- 关键词:胃癌MMP-9免疫组化
- 关于核事故时碘预防的思考被引量:3
- 2002年
- 张玉松周剑影周华云王小侠李元刘玉龙郭晓葵
- 关键词:核事故放射性碘辐射防护
- 人重组白细胞介素-8对正常小鼠造血细胞的快速动员作用
- 2002年
- 目的 研究rhIL - 8对正常小鼠造血细胞的快速动员作用。方法 将rhIL - 8以不同剂量给BALB/c小鼠腹腔注射 ,在不同时间内取外周血计数白细胞 (WBC)、单核细胞 (MNC) ,作粒 -巨噬细胞集落形成单位 (CUF-GM)培养 ,研究rhIL - 8对造血细胞的动员作用。结果 腹腔注射rhIl- 8<10 μg主要动员成熟粒细胞进入外周血 ,10 μg以上可以动员造血干 /祖细胞 (HSC/HPC)进入外周血 ,15~ 30min作用达到高峰 ,以后逐渐下降 ,作用持续 2h以上 ;30 μg为最佳剂量 ,HSC/HPC数量可增加 10~ 2 0倍以上。 结论 rhIL - 8具有快速有效的动员造血干 /祖细胞的作用。
- 戴宏刘玉龙周剑影王国权段莹莹郭晓葵李元
- 关键词:白细胞介素-8集落动员造血细胞
- 细胞因子组合对受照射脐带血AC133^+细胞周期和早期凋亡的影响
- 2005年
- 采用免疫标记法,使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受到2.5Gy6MV-X射线照射的脐带血AC133+细胞加细胞因子组合(IL-3+FL+SCF)在培养不同天数后的细胞周期及早期凋亡情况的变化。结果表明,新鲜分离的未受照的脐带血AC133+细胞在无细胞因子的短期液体培养体系中培养2天,99%的细胞处于G0/G1期;受照的脐带血AC133+细胞加细胞因子组合(IL-3+FL+SCF)培养不同天数后,脐带血AC133+细胞迅速进入增殖循环,在照后第3天,有近50%的细胞进入S期。脐带血AC133+细胞受照后不加细胞因子,培养48小时后,镜下观察到细胞全部死亡;加细胞因子组合(IL-3+FL+SCF)培养48小时后,有(38.0±6.8)%的受照的脐带血AC133+细胞被“救活”,且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被“救活”的AC133+细胞又出现了增殖。因此,可认为细胞因子组合(IL-3+FL+SCF)对受照的脐带血AC133+细胞具有保护作用。
- 刘玉龙戴宏姜忠周丽英郭晓葵周剑影胡勤芳
- 关键词:脐带血细胞因子细胞周期细胞周期细胞因子X射线照射脐带血凋亡
- 胃腺癌组织中KAI1/CD82蛋白的表达及其意义被引量:1
- 2005年
- 目的探讨KAI1/CD82蛋白在胃腺癌组织中表达及其与胃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S-P法检测68例胃腺癌组织中KAI1/CD82蛋白的表达,以20例非肿瘤性胃黏膜组织作对照.对随访14个月~13年的35例做生存分析.结果68例胃腺癌组织KAI1/CD82蛋白阳性表达率为26.5%(18/68),对照组胃黏膜组织阳性表达率95.0%(19/20);高/中分化胃腺癌KAI1/CD82蛋白阳性表达率较低分化者为高,分别为41.4%(12/29)、15.4%(6/39),P<0.05;无淋巴结转移胃腺癌的KAI1/CD82蛋白阳性表达率较有淋巴结转移者为高,分别为45.5%(10/22)、5.3%(8/46),P<0.05;侵及黏膜及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胃腺癌KAI1/CD82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6.7%(4/6)、34.8%(8/23)、15.4%(6/39),P<0.05.KAI1/CD82蛋白在Ⅰ~Ⅱ期胃腺癌阳性表达率为37.0%(17/46),在Ⅲ~Ⅳ期胃腺癌中阳性表达率为13.6%(1/22),P<0.05.KAI1/CD82蛋白阳性患者术后1、3、5、7、10年生存率分别为100.0%(7/7)、85.7%(6/7)、57.1%(4/7)、42.9%(3/7)和28.6%(2/7),而KAI1/CD82阴性患者术后生存率分别为89.3%(25/28)、42.9%(12/28)、14.3%(14/28)、7.1%(2/28)和3.6%(1/28).KAI1/CD82蛋白阳性患者术后1、3、5、7和10年生存率比KAI1/CD82阴性患者术后1、3、5、7和10年生存率显著提高,P<0.05.结论KAI1/CD82蛋白在胃腺癌的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分化程度、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与患者性别、年龄无关.检测KAI1/CD82蛋白有助于临床评估病情,判断预后.
- 王小侠冯一中周剑影郭晓葵刘玉龙李元张玉松
- 关键词:胃腺癌免疫组织化学
- 甲酰四氢叶酸联合5-氟尿嘧啶治疗晚期肠癌34例疗效观察
- 2002年
- 对 34例晚期肠癌患者采用甲酰四氢叶酸 (CF) 2 0 0mg静滴 2h后 ,5 -氟尿嘧啶 (5 -Fu) 75 0~ 10 0 0mg持续静滴 2 0h ,静脉输液泵维持滴速 ,每天 1次 ,连用 3~ 5d ,2 8d为 1个周期 ,至少应用 2个周期。结果部分缓解 (PR)10例 ,总有效率 2 9.4%;中位缓解期 5 .5个月 (2~ 8个月 ) ;未见Ⅲ~Ⅳ度的副反应。认为采用CF联合 5 -Fu静脉注射和持续静脉滴注治疗晚期肠癌是一有效低毒的化疗方案。
- 范秋虹郭晓葵王小侠
- 关键词:5-氟尿嘧啶晚期肠癌化疗肠肿瘤
- 三例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的临床报告被引量:1
- 2007年
- 2005年10月9日上午9:30,患者“A”、“B”、“C”与“D”4位工作人员误将一长约10cm、宽约8mm的^192Ir放射源(活度为7.125×10^11Bq)、从探伤机拆卸下来用乙醇擦洗。4人取蹲位,源放置地上,源皮距约10~30cm,持续时间约15~20min。后发现工作处报警器警灯闪烁(声音被关闭),立即将该源组装放回后撤离,期间“D”因故离开。事后经现场模拟试验估算出患者受照物理剂量。
- 蒲汪旸周剑影张玉松刘玉龙李元郭晓葵王小侠戴宏周丽英庄志祥
- 关键词: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持续时间物理剂量
- 细胞因子对脐血AC133<'+>细胞表面趋化因子受体和粘附分子及辐射损伤的修复调节作用
- 应用MidiMACS免疫磁珠分选系统,分离纯化脐血AC133<'+>细胞,进行体外扩增,观察了不同因子组合的扩增效率、趋化因子受体和粘附分子的表达变化以及细胞因子组合对受照AC133<'+>造血干细胞的'救治作用'.
- 戴宏刘玉龙姜忠周丽英胡勤芳郭晓葵周剑影
- 关键词:体外扩增趋化因子受体粘附分子细胞因子组合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