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自1987年以来用了5年多时间,对结核病的免疫复合物(IC)致病意义、检测血清及病变组织中特异性 IC 的方法、血清特异性 IC 对结核病的诊断价值及临床应用进行了系列的研究,获得了以下5个方面的成果:一、观察循环免疫复合物(CIC)对结核病的临床意义时,发现性别、年龄、体温及痰菌与 CIC 无相关。但与病变严重程度有关。
目的:为了探讨microRNA在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我们通过检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外周血液中miR-17、miR-181、miR-106、miR-30和miR-495的表达情况,从而为研究microRNA在强直性脊柱炎发病机制中的调控作用和临床诊断价值提供新的思路。方法:收集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及正常人的外周血液,对外周血液中单个核细胞进行分离,并提取PBMC small RNA,用特异性茎环引物反转录成cDNA,并构建成熟的miR-17、miR-181、miR-106、miR-30和miR-495的T载体,制作标准曲线,利用stem-loop法通过Real-time PCR技术,检测miR-17、miR-181、miR-106、miR-30和miR-495的表达量。结果:本实验共收集临床样本92例,其中AS患者61例,正常人31例。通过Real-time PCR检测发现,与正常人相比,在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外周血中表达上调的有miR-106(P>0.05)与miR-30(P>0.05);表达下调的有miR-181(P<0.05)、miR-495(P<0.05)和miR-17(P>0.05),其中miR-181和miR-49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与正常人相比在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外周血中miR-181和miR-495的表达量存在差异,它们可以靶向调控TLR-4,HLA-B,DVL和GSK/3β等基因,这一发现可能为强直性脊柱炎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成为临床诊断中新的标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