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郑钧夫

作品数:12 被引量:54H指数:4
供职机构:辽宁大学历史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2篇历史地理

主题

  • 5篇遗址
  • 5篇石器
  • 5篇文化
  • 4篇新石器
  • 3篇遗存
  • 3篇陶片
  • 3篇文化面貌
  • 3篇考古
  • 3篇考古学
  • 3篇考古学文化
  • 3篇古学
  • 2篇新石器时代
  • 2篇新石器文化
  • 2篇遗址调查
  • 2篇沙地
  • 2篇石器时代
  • 2篇史前
  • 2篇陶质
  • 2篇墓地
  • 2篇科尔沁沙地

机构

  • 10篇吉林大学
  • 6篇辽宁大学
  • 3篇内蒙古自治区...

作者

  • 12篇郑钧夫
  • 7篇朱永刚
  • 3篇吉平
  • 1篇许哲
  • 1篇王菁
  • 1篇董文斌
  • 1篇王少军
  • 1篇王蒙
  • 1篇包曙光
  • 1篇曾雯
  • 1篇周亚威
  • 1篇肖晓鸣
  • 1篇吕欣
  • 1篇张野
  • 1篇宋贵华
  • 1篇华玉冰
  • 1篇汤卓炜
  • 1篇张博
  • 1篇郑淑敏

传媒

  • 5篇边疆考古研究
  • 1篇考古
  • 1篇考古与文物
  • 1篇辽宁大学学报...
  • 1篇草原文物
  • 1篇吉林师范大学...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09
  • 1篇2008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下辽河流域新石器文化的区域特征及其相关问题被引量:2
2015年
下辽河流域地处东北地区的心腹地带,早在距今万年就已有古人类在此活动,在新石器时代阶段更分布有新乐下层文化、红山文化遗存、偏堡子文化等三种相继出现的考古学遗存,成为东北地区一个独立的考古学文化区。该区域三种新石器时代遗存在年代发展序列上具有连贯性,却谱系关系疏离,其各自的形成和发展都表现为区域外文化的影响和作用。同时,下辽河流域文化的演进和更替又与东北地区文化的发展进程保持一致,区域内文化为东北地区新石器文化的发展和融合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朱永刚郑钧夫
科尔沁左翼后旗阿仁艾勒遗址调查与遗存试析被引量:9
2011年
科尔沁左翼后旗(简称科左后旗)阿仁艾勒遗址是2007年当地村民发现的,得到消息后旗文物工作站迅速派人前往调查,并采集到几件完整陶器和石器.2009年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课题组,在对科尔沁沙地汉以前遗址进行学术考察时,曾观摩过部分采集标本,其中有些陶器纹饰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即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希望能开展有针对性的调查.2011年5月,吉平、朱永刚在科左后旗文物工作站李占杰等同志的陪同下,再次对该遗址进行调查.鉴于此次采集的遗物对科尔沁沙地史前遗存的识别及文化面貌的了解具有重要意义,现将整理后的初步认识撰文予以发表.
吉平朱永刚朱永刚
关键词:遗址调查科尔沁沙地科左后旗学术考察文化面貌遗物
燕山南北文化区萌芽背景考察被引量:2
2018年
燕山南北是古文化极为发达的地区,最早进入"古国"阶段,在中国古文明缔造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一区域的自然地貌反映出其具有相对的封闭性,土壤及气候变化决定其为农牧结合及交替地带,而地处东北、华北平原及内蒙古高原的交通要道位置则注定为不同人群所必争。从新石器时代早期始,区域文化就呈现出自身的特色,其细石器、磨制石器、陶器等诸多因素的出现均可追溯至旧石器时代晚期,均属大范围文化交流的结果,其形式不是排他性的替代,而是借鉴与融合。从文化发展与交流的背景可以看出,恶劣的自然条件也是一种特殊的动力,迫使人类采取相应的对策并寻求新的空间冀以生存。
华玉冰郑钧夫
关键词:细石器磨制石器陶器人文环境
石棚山墓地研究
本文是以辽西地区史前时代的一处墓地——石棚山墓地为研究对象。根据该墓地的考古学文化面貌,学术界的多数学者认为属小河沿文化。石棚山墓地是目前为止小河沿文化发表材料最多、最完整的一批资料,对我们认识和研究小河沿文化都具有重要...
郑钧夫
关键词:类型学社会问题
燕山南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研究
燕山南北地区地处内蒙古高原向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的过渡地带,是连接我国北方和东北地区与中原和海岱地区的中间地带,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由于新石器时代晚期(5500-4500aB.P.)中国考古学文化格局发生较大变化,燕山南北地...
郑钧夫
关键词: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
文献传递
石棚山墓地分期与布局结构研究
2013年
石棚山墓地地处辽西地区,是小河沿文化一处重要的墓地。本文通过对墓地随葬陶器的类型学分析,得到一个新的墓地分期方案,将墓地墓葬分为三期。墓地可分为A、B、C三区,其中B、C两区还可划分为两个小区。A、B两区的年代相对要早于C区。各区内晚期墓葬围绕早期墓葬呈弧线状排列。从陶器组合及陶器装饰风格看,墓地人群可划分为甲、乙两组。两组人群使用墓地的时间大体同时,并有其各自的墓区,但彼此在空间分布和葬俗方面亦存在混合的现象。
郑钧夫
关键词:类型学
内蒙古科右中旗嘎查营子史前遗址复查与初步研究被引量:3
2011年
2009年7月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对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通辽市和兴安盟部分旗县进行了为期19天的田野考古调查与复查工作。本次工作是2007年吉林省白城地区通榆、洮南等地考古调查的延续,其目的是为了解内蒙古东部科尔沁沙地地区史前遗址的分布、保存状况及考古学文化面貌。这一地区地形总体特征是沙丘覆盖的平原,西辽河横贯全区,地貌以沙坨、草甸与湖沼错落分布为特色。
郑钧夫朱永刚
关键词:考古学文化科右中旗文化面貌陶片田野考古
通榆县三处史前遗址调查与遗存分类被引量:7
2008年
2007年春,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与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白城市博物馆、通榆县文管所组成考古队,对吉林省通榆县进行了为期11天的考古调查。
朱永刚郑钧夫
关键词:陶片考古学文化文化面貌新石器文化陶质
试论哈民忙哈文化被引量:2
2014年
近年,在科尔沁沙地地区有一种以麻点纹陶器为特色的史前遗存被更多地发现和辨识。该文化遗存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曾零星发现[1],但因缺乏可资对比的材料,长期以来未能对其年代和性质作出判断,而将其笼统地归人新石器时代文化。内蒙古兴安盟文物管理站于2003年在对辖区内科右中旗嘎查营子遗址调查时曾采集到此类遗存的陶片[2],随后在2007年联合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对科右中旗哈尔沁遗址的田野发掘中又清理出该类遗存的一座房址和相关陶、石质遗物[2]。发现者将上述两处遗址划归红山文化,认为其应属于红山文化晚期遗存。
郑钧夫朱永刚吉平
内蒙古自治区扎鲁特旗南宝力皋吐墓葬遗址石质遗存原料岩石学鉴定及其岩石资源分析
2014年
一、遗址概述南宝力皋吐遗址位于内蒙古通辽市扎鲁特旗鲁北镇东南,道老杜苏木境内,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新石器时代墓葬最多、面积最大、出土文物最丰富的墓地和遗址。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猖獗的盗墓狂潮中暴露于世,后由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通辽市博物馆、扎鲁特旗文管所,于2006年8月至2008年末,联合开展了三次大规模抢救性系统考古发掘。历时三年的发掘,揭露面积达1万平方米。
汤卓炜吉平朱永刚郑钧夫肖晓鸣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