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邓家耀

作品数:8 被引量:37H指数:4
供职机构:福建农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农业生态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篇农业科学
  • 3篇生物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8篇水稻
  • 4篇性状
  • 3篇数量性状
  • 3篇重组自交系
  • 3篇自交
  • 3篇自交系
  • 3篇QTL定位
  • 2篇性状基因
  • 2篇栽培
  • 2篇栽培模式
  • 2篇再生稻
  • 2篇早稻
  • 2篇早稻-再生稻
  • 2篇数量性状基因
  • 2篇数量性状基因...
  • 2篇基因
  • 2篇QTL
  • 2篇不同栽培
  • 2篇不同栽培模式
  • 1篇稻苗

机构

  • 8篇福建农林大学
  • 1篇教育部
  • 1篇武夷学院

作者

  • 8篇邓家耀
  • 7篇林文雄
  • 5篇贾小丽
  • 4篇江宝月
  • 3篇梁康迳
  • 2篇孙小霞
  • 2篇熊君
  • 2篇陈鸿飞
  • 2篇林瑞余
  • 2篇梁义元
  • 1篇何海斌
  • 1篇吴娟
  • 1篇吴杏春
  • 1篇骆旭添
  • 1篇林辉锋
  • 1篇柯蓓

传媒

  • 2篇中国生态农业...
  • 2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作物学报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南平师专学报

年份

  • 2篇2009
  • 2篇2008
  • 4篇2007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水稻抗UV-B的QTL定位和环境互作分析被引量:5
2008年
以“Lemont”(美国)和“Dular”(印度)杂交建立的包含123个家系的水稻重组自交系(RIL)群体,构建了含有97对SSR分子标记的水稻遗传连锁图谱。以该遗传群体及其亲本为材料,分别在2005年晚季和2006年早季进行UV—B辐射增强处理,考察了株高性状,并转换成抑制率进行混合线性模型的复合区间作图定位,共检测到2个抗UV—B辐射增强的加性QTLs,分别位于第4和第6染色体上,解释了4.72%和2.69%的遗传变异,分析还发现控制该性状QTL存在环境互作效应,分别解释了8.36%和5.42%的遗传变异,大于加性QTLs。同时检测到7对上位性互作基因,解释了0.00~6.88%的遗传变异,也存在-9环境的互作效应,解释了1.94%~23.31%的遗传变异,暗示着基因上位性的重要作用。
林文雄江宝月贾小丽邓家耀吴杏春梁康迳
关键词:水稻重组自交系遗传连锁图谱
水稻苗期耐Cd胁迫的QTL定位分析被引量:9
2009年
为进行水稻苗期耐Cd胁迫的QTL初步定位,以Lemon(t美国)和Dular(印度)杂交建立重组自交系(RILs)群体,包括123个家系和亲本在内,用含有0.2mg/L镉的水培液进行处理,以不加镉培养的水培液作为对照,考察了叶绿素含量、根长、株高、叶长等4个性状,并转换成抗性指数,用于评价水稻对Cd污染的抗性指标。在已构建的以109个引物为基础的遗传图谱上进行复合区间定位。共检测到9个加性QTLs,涉及1,2,3,11等4条染色体,其中,以叶绿素抗性指数为指标,检测到3个与耐Cd有关的QTLs位于第2,3,11染色体上,分别解释了14%,9%,9%的表型变异;以根长抗性指数为评价指标,只定到1个位于第1染色体上控制耐Cd的QTLs,解释了9%的表型变异;用株高抗性指数进行定位,共有3个与耐Cd相关的QTLs位于1,1,11染色体上,分别解释了10%,27%,10%的表型变异;而以叶长抗性指数进行水稻秧苗耐Cd性表现的QTL定位,结果发现也有2个QTLs与其耐Cd反应有关,它们分别位于1,11染色体上,解释了21%,12%的表型变异。分析表明,在采用不同评价指标所检测到的9个与耐Cd相关的QTLs中,有7个集中于第1和第11染色体上,其中第1染色体上有4个,第11染色体上有3个。因此,以株高和叶绿素抗性指数为评价指标,检测到的QTLs最多,根长抗性指数为评价指标的最少。研究还发现在第1和第11染色体上的相同区间内同时检测到以不同抗性指数为评价指标的多个与耐Cd相关的QTLs,推测它们可能是功能相同的几个紧密连锁的非等位基因,也可能就是同一等位基因的不同表现形式,从而也说明了该评价指标用于基因定位的准确性和可行性。
林辉锋熊君贾小丽邓家耀骆旭添林文雄
关键词:水稻重组自交系镉胁迫数量性状
水稻光合与产量相关性状的QTL分析
本研究以Dular和Lemont杂交产生的含有123个株系的水稻重组自交系(RILs)F群体为研究材料,考察了12个光合相关性状和6个产量性状,结合已构建的包含109个SSR标记的分子连锁图谱,应用WinQTLcart2...
邓家耀
关键词:水稻重组自交系产量性状QTL分析
文献传递
水稻生育后期叶绿素含量的QTLs及其与环境的互作分析被引量:10
2008年
利用Dular和Lemont杂交后代单粒传衍生的123个F12家系所组成的重组自交系(RILs)群体,研究水稻剑叶叶绿素含量的数量性状基因座(QTL).分别在2005年和2006年考察该RIL群体齐穗期剑叶叶绿素含量,并进行QTL定位和上位性分析及其与环境的互作效应分析.结果表明:在4对染色体上共检测到10个控制叶绿素含量的加性QTLs,共解释了73.51的遗传变异,单个QTL的表型贡献率为2.08~20.14,其中6个和环境存在显著互作;同时也检测到13对影响叶绿素含量的加性×加性上位性互作,其中6对具有显著的上位性环境互作效应.
孙小霞邓家耀江宝月贾小丽熊君林文雄
关键词:水稻
控制水稻耐光氧化特性的QTL定位被引量:1
2009年
利用"Lemont"和"Dular"水稻杂交后代单粒传衍生的123个F12家系所组成的重组自交系(Recombinant inbred lines,RILs)群体及其含97个SSR标记的连锁图谱,以耐性指数(T)和敏感性指数(S)为测定指标,应用WinQTLcart2.5定位软件,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对2个性状进行定位分析。结果表明,在RIL群体中,2个性状呈连续分布,受微效多基因控制,并且各性状均存在一定数量的超亲遗传类型。2个性状共检测到11个QTL,各QTL的LOD值为2.02~5.07,贡献率为6%~23%。其中在第1、2、3、6、8染色体上检测到控制耐性指标的7个QTLs,贡献率为6%~19%;在第1、3、5、8染色体上检测到控制敏感性指标的4个QTLs,贡献率分别为19%、23%、6%和7%;分别在第3、8染色体的相同区间内(RM85~RM468和RM408~RM250)检测到2个性状的QTLs,这很好地解释了2性状之间存在着极显著负相关性即存在一因多效现象(Pleiotrophic effect)。
孙小霞邓家耀江宝月贾小丽林文雄
关键词:水稻耐光氧化
不同栽培模式早稻-再生稻的能量积累与热值分析被引量:5
2007年
以杂交水稻新组合Ⅱ优航1号为材料探讨了超高产栽培和常规栽培模式下早稻.再生稻的十物质积累以及热值和能量固定特征。结果表明,超高产模式头季稻完熟期干物质积累量为2220.04gm^-2,是常规模式的1.26倍,再生稻为1697.62gm^-2,是常规模式的1.29倍。超高产模式下的热值,叶为14848.7~18494.9Jg^-1籽粒为15810.3~17438.0Jg^-1鞘为14029.1~17039.6Jg^-1,茎为14405.4~17576.5Jg^-1,叶和籽粒的热值显著高于茎、鞘,各器官及稻株的热值在不同栽培模式间无显著差异。在完熟期,超高产模式头季稻、再生稻的能量积累量分别为35.71MJ^-2和26.24MJm^-2,依次比常规模式高出27.4%和29.6%;籽粒能量分配比例头季稻为52.7%,比常规模式高1.2%,再生稻均为51.5%,不同栽培模式间无显著差异。灌浆过程中,超高产模式头季稻叶、茎、鞘的总能量表观转化率为39.7%,显著高于常规模式(23.1%),再生稻的叶、茎、鞘的总能量表观转化率为16.9%,也高于常规模式(14.7%),超高产模式下水稻群体能流更顺畅。同时,超高产模式头季稻黄熟过程根系的能量输出为7.9%,远低于常规模式(78.2%),保证头季稻灌浆和再生稻萌发的顺利进行;超高产模式再生稻籽粒贮能表观上25.9%来自稻桩的再转运,对后期光合的依赖比较小,保证了再生稻的稳产和高产。
林瑞余陈鸿飞邓家耀梁义元梁康迳林文雄
关键词:水稻再生稻栽培模式热值
不同栽培模式下早稻-再生稻的养分积累与分配特性被引量:3
2007年
【研究目的】探讨不同栽培模式早稻-再生稻水稻的养分积累动态和分配特征;【方法】以杂交水稻新组合Ⅱ优航1号为材料,采用超高产栽培(SHC)和常规栽培(CC)模式,通过测定水稻各生育期的干物质积累和养分含量变化;【结果】超高产模式头季稻稻株N含量在全生育期均高于常规模式,孕穗前稻株P含量、黄熟前及再生稻K含量亦明显高于常规模式。超高产模式头季稻完熟期积累的N、P、K依次达15.06g/m2、4.58g/m2、15.8g/m2,分别比常规模式高出47.2%、21.2%和低9.1%;分配到籽粒的N、P、K比例依次为50.5%、47.8%、25.3%,与常规栽培相近;N、P、K生产效率依次为75.39kg/kg、247.9kg/kg、71.9kg/kg,P、K生产效率略高于常规栽培。超高产模式再生稻完熟期积累的N、P、K依次达10.9g/m2、4.05g/m2、12.9g/m2,比常规模式高出38.0%、30.5%和78.3%;分配到籽粒的N、P、K比例依次为51.0%、68.1%、15.5%,N、K分别比常规模式低9.1%和7.0%;N、P、K生产效率依次为75.60kg/kg、203.5kg/kg、63.9kg/kg;N、K生产效率低于常规栽培的。超高产模式头季稻的N、P、K需求量为:17.9g/m2、6.77g/m2、34.9g/m2,比常规模式高出54.3%、35.4%、73.6%,再生稻N、P、K需求量为:9.59g/m2、3.61g/m2、17.20g/m2,比常规栽培高出61.2%、43.8%、361.1%;【结论】超高产模式下水稻养分需求量大,转运比较顺畅,促进水稻高产的形成,但N、K生产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林瑞余陈鸿飞邓家耀梁义元梁康迳林文雄
关键词:水稻再生稻
水稻RILs群体化感作用评价被引量:2
2007年
本研究以 Dular(强化感)和 Lemont(弱化感)水稻杂交产生的重组自交系(recombinent inbred lines,PALs)及其亲本为供体植物,并以稻田主要杂草稗草为受体植物,采用琼脂迟播共培法对群体及亲本化感作用进行测定及评价。
贾小丽吴娟柯蓓邓家耀江宝月何海斌林文雄
关键词:水稻化感作用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