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骏杰
- 作品数:9 被引量:50H指数:4
-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胃癌腹膜转移风险评估模型的建立及其预测价值被引量:19
- 2017年
- 目的 建立胃癌腹膜转移评估模型并评价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至2015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普通外科收治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排除18例出现非腹膜转移的远处部位转移患者后,最终710例患者被纳入研究。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的方法分析影响胃癌腹膜转移的相关因素,将多因素分析中有意义的影响因素作为指标,通过R软件的"rms"包构建列线图(nomogram),构建胃癌腹膜转移的危险评估模型,并得到各项指标的评分。将每个患者的各项指标对应的分数相加,得到模型的总分;总分越高,对应的胃癌腹膜转移风险越高。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计算风险评估所建模型预测胃癌腹膜转移的准确性,用Delong. Delong. Clarke-Pearson检验比较AUC的差异,当ROC曲线下面积(AUC)最大时,对应的风险阈值使模型具有最佳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710例患者中,腹膜转移者47例(6.6%),其中男性30例(30/506,5.9%),女性17例(17/204, 8.3%);≥60岁者31例(31/429, 7.2%);肿瘤≥3 cm者38例(38/461,8.2%)。Lauren分型为肠型者2例(2/245,0.8%),混合型者8例(8/208,3.8%),弥漫型者11例(11/142,7.7%),其余不详;糖类抗原(CA) 19-9≥37 kU/L者13例(13/61 ,21.3%);CA125≥35 kU/L者11例(11/36, 30.6%);CA72-4≥10 kU/L者11例(11/39, 28.2%);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计数比(NLR)≥2.37者26例(26/231, 11.3%)。多因素分析显示,Lauren分型(HR= 8.95 ,95%CI:1.32~ 60.59,P= 0.025)、CA125(HR= 17.45 ,95%CI:5.54~ 54.89 ,P= 0.001)、CA72-4(HR= 20.06,95%CI:5.05~ 79.68 ,P= 0.001)、NLR (HR= 4.16,95%CI:1.17~ 14.75,P= 0.032)是胃癌腹膜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列线图分析建立的腹膜转移风险评估模型总分为241分,包括弥漫型或混合型(54分)、CA125≥35 kU/L (66分)、CA72
- 赵骏杰周荣健张启束平李豪杰汪学非沈振斌刘凤林陈伟东秦净孙益红
- 关键词:胃肿瘤腹膜转移风险评估模型
- 一种胃癌类器官的培养基及胃癌类器官的构建方法
- 本发明属于类器官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胃癌类器官的培养基及胃癌类器官的构建方法。本发明胃癌类器官的培养基由基础培养基Advanced DMEM/F12、特异性添加因子和含BSA的PBS溶液构成;所述特异性添加因子包括:G...
- 薛子睿王昭明刘丹赵骏杰李豪杰汪学非孙益红
- 90例青年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被引量:9
- 2017年
- 目的研究发病年龄≤40岁的青年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普通外科收治的90例发病年龄40岁以下的青年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通过术后随访了解患者生存情况,随访截止时间为2016年10月。分别采用Log-rank检验和Cox回归模型进行预后危险因素分析,纳入分析的因素包括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肿瘤分化程度、组织学类型、Lauren分型、T分期、N分期、脉管癌栓、临床症状、有无贫血、CA199水平等。结果90例青年胃癌患者中位年龄为35岁,其中年龄≤30岁者20例(22.2%),31-40岁70例(77.8%)。女性70例(77.8%),术前贫血38例(42.2%),术前CA199阳性11例(12.8%),存在消化道肿瘤家族史者9例(10.0%)。所有患者出现症状至就诊的平均时间为8.2月。术后病理:低分化腺癌65例(72.2%),黏液腺癌6例(6.7%),印戒细胞癌9例(10%),乳头状管状腺癌10例(11.1%);进展期患者69例(76.7%),淋巴结转移67例(74.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P = 0.021)、肿瘤大小(P = 0.001)、肿瘤浸润深度(P = 0.016)、淋巴结转移(P = 0.000)、脉管癌栓(P = 0.001)、CA199升高(P = 0.001)及术前贫血(P = 0.024)与术后生存时间有关。多因素分析证实,淋巴结转移是影响本组青年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HR = 2.774,95%CI:1.435-5.364,P = 0.002)。结论青年胃癌以女性患者为主,病理多为低分化腺癌,就诊时多为进展期且已有淋巴结转移;其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是淋巴结转移。
- 周荣健赵骏杰束平王洪山秦净孙益红
- 关键词:胃肿瘤青年临床病理特征预后
- 食管胃结合部腺癌腹腔镜近端胃切除术及淋巴结清扫被引量:7
- 2022年
- 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EG)在胃癌中的比例呈逐步上升的趋势。由于该部位的肿瘤具有独特的解剖结构及生物学特征,使其在诊断、治疗的多个方面具有一定复杂性,给手术方式、切除范围的选择、淋巴结清扫、治疗决策的制订等带来诸多的难度,也因此一直是学术争论的焦点。随着近年来微创外科的发展,腹腔镜技术已不断成熟并广泛应用于消化道肿瘤的治疗。相比于远端胃癌,AEG的微创治疗处于发展相对滞后的状态,也有一系列的问题尚未明确。本文围绕AEG近端胃切除术及淋巴结清扫两个方面对近年来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回顾和总结。腹腔镜辅助近端胃大部切除术对于早期近端胃癌是安全的,并且具有与全胃切除相似的远期疗效,但需严格把握手术指征。AEG的腹腔淋巴结转移以No.1、No.2、No.3、No.7淋巴结为主,而纵隔淋巴结转移与浸润食管的距离密切相关。经腹食管裂孔入路(TH)可以获得足够的淋巴结清扫数目,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是早期AEG首选的手术入路。CLASS-10的研究结果可以为腹腔镜纵隔淋巴结清扫提供更高级别的循证学依据。AEG的腹腔镜手术应在经验丰富的单位谨慎开展,并应注重临床研究开展。
- 赵骏杰刘凤林
- 关键词:食管胃结合部腺癌腹腔镜手术近端胃切除淋巴结清扫
- 早发性胃癌的临床特征和生存预后分析:一项回顾性真实世界大数据研究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探索早发性胃癌(EOGC)临床病理特征、复发模式及生存预后。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真实世界大数据研究,采用观察性研究方法。基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胃癌专病数据库,纳入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行胃切除术(根治性胃切除和姑息性胃切除)、经术后病理明确为胃腺癌且完成5年随访的患者,排除残胃癌和资料不完整者,共5046例胃癌患者纳入分析。将年龄≤45岁者定义为EOGC组(425例),非EOGC组4621例。采用门诊及电话随访结合的方式,随访截止至2022年10月,中位随访时间60个月。比较两组临床特征及生存预后。结果与非EOGC组患者比较,EOGC组患者以女性为主[61.6%(262/425)比26.3%(1217/4621),χ^(2)=234.215,P<0.001],合并症较少[31.3%(133/425)比58.5%(2703/4621),χ^(2)=34.378,P<0.001],低-未分化比例更高[90.6%(385/425)比78.2%(3614/4621),χ^(2)=30.642,P<0.001],Lauren分型的弥漫型比例高[53.9%(229/425)比18.3%(846/4621),χ^(2)=274.474,P<0.001],T4分期比例高[44.7%(190/425)比37.5%(1733/4621),χ^(2)=17.535,P=0.001],淋巴结转移比例高[60.5%(257/425)比53.9%(2491/4621),χ^(2)=6.764,P=0.009],病理分期Ⅲ~Ⅳ期比例高[47.5%(202/425)比42.4%(1959/4621),χ^(2)=4.093,P=0.04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EOGC组与非EOGC组的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55.1%和49.1%,EOGC组患者总生存率显著优于非EOGC组(P<0.001)。亚组分析显示,病理分期Ⅰ~Ⅲ期EOGC患者的总生存率均优于非EOGC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两组的Ⅳ期总生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30)。复发转移模式分析显示,EOGC组腹膜复发比例高[7.8%(33/425)比3.2%(146/4621),χ^(2)=23.741,P<0.001],而远处转移比例则相对较低[4.9%(21/425)比8.3%(385/4621),χ^(2)=6.247,P=0.012]。结论EOGC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特征和复发模式,可根治性切除的EOGC预后更好,提示对EOGC应积极治疗干预并注重预防腹膜复发。
- 刘靖栋杨长乐金培莉李博森赵骏杰李豪杰汪学非孙益红
- 关键词:临床病理特征预后分析
-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是胃癌重要的促进因素被引量:3
- 2013年
- 目的探讨巨噬细胞与胃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并进行综述。结果胃癌微环境能够诱导巨噬细胞分化,而活化的巨噬细胞,尤其是一类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又能通过分泌多种活性物质在局部促进肿瘤生长、侵袭和转移。结论巨噬细胞,尤其是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过研究巨噬细胞与胃癌相互作用的关系,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胃癌的发病过程,并有助于找到新的治疗胃癌的方法。
- 赵骏杰秦净束平
- 关键词:巨噬细胞肿瘤相关巨噬细胞胃恶性肿瘤
- 巨噬细胞对胃癌细胞增殖及侵袭力的影响被引量:3
- 2013年
- 目的观察巨噬细胞对胃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以探讨肿瘤相关性巨噬细胞(TAMs)在胃癌侵袭转移中的作用。方法将人单核细胞株THP-1体外诱导为巨噬细胞,并与胃癌细胞株AGS共培养模拟胃癌微环境,观察并分析其对胃癌细胞增殖力和侵袭力的影响。结果胃癌细胞与巨噬细胞共培养后,增殖能力有所减弱,倍增时间为(38.42±2.68)h,而未经共培养者倍增时间为(24.36±2.91)h(P〈0.001);而体外侵袭实验显示胃癌细胞共培养后及未共培养时侵袭细胞计数分别为308±15和168±4,侵袭力增强(P〈0.01)。巨噬细胞对胃癌细胞的作用与其分泌细胞因子相关。THP.1细胞激活并分化为巨噬细胞后,培养上清中白细胞介素(IL).8及IL-1B表达量分别增加了40和20倍(P〈0.01);肿瘤坏死因子(TNF)一仪表达量增加了8倍(P〉0.05)。结论巨噬细胞可增强胃癌细胞的侵袭力,该作用可能与其分泌的细胞因子IL-8及IL-1B和TNF.d增高有关。
- 束平秦净秦新裕孙益红沈振斌赵骏杰
- 关键词:胃癌侵袭力
- 基于单中心胃癌专病数据库的早发型胃癌临床分子病理特征分析被引量:4
- 2023年
- 目的探讨早发型胃癌的临床病理特点, 尤其是分子诊断特征, 并分析其治疗策略。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基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胃癌专病数据库, 收集2020年7月至2021年10月期间, 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普通外科行胃切除术的共2 506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 年龄≤45岁者198例, 定义为早发型胃癌(早发型胃癌组);另从2 308例非早发型胃癌患者按1∶2比例, 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选择396例患者作为对照(年龄>45岁, 非早发型胃癌组)。对两组临床病理特征、分子诊断特征以及治疗策略进行比较。结果早发型胃癌组中位年龄39岁, 非早发型胃癌组则为66岁。相较非早发型胃癌组, 早发型胃癌组以女性为主[59.1%(117/198)比27.8%(110/396), χ^(2)=54.816, P<0.001], 合并症较少[32.3%(64/198)比57.1%(226/396), χ^(2)=32.355, P<0.001], 低分化或未分化比例更高[93.9%(186/198)比74.5%(295/396), χ^(2)=30.777, P<0.001], Lauren分型弥漫型比例高[40.4%(80/198)比15.9%(63/396), χ^(2)=69.639, P<0.001], 远处转移比例更高[7.1%(14/198)比2.8%(11/396), χ^(2)=6.034, P=0.014];在治疗上, 远端胃切除比例高、近端胃切除比例低[分别为55.1%(109/198)比47.0%(186/396), 1.5%(3/198)比8.3%(33/396), χ^(2)=11.644, P=0.003]。两组在胃癌家族史、TNM分期、肿瘤大小、淋巴结清扫数、神经侵犯、癌结节以及淋巴结清扫范围、消化道重建方式、是否腹腔镜手术、是否行合并切除和术前治疗等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分子诊断情况的比较, 相比非早发型胃癌组, 早发型胃癌错配修复基因缺陷比例更低[1.0%(2/198)比10.1%(40/396), χ^(2)=16.301, P<0.001], Claudin18.2阳性率较高[77.8%(154/198)比53.0%(210/396), χ^(2)=5.442, P<0.001]。两组HER-2阳性比例和EBV+阳性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早发型胃癌是一种恶性程度较高的特殊类型胃癌, Claudin18.2可能
- 刘靖栋叶博天傅敏张启陈昊孙杰蔡天翼王昭明贺宏勇赵骏杰李豪杰汪学非孙益红
- 关键词:早发型分子诊断临床病理特征
- 巨噬细胞分泌的可溶性因子诱导HepG2细胞发生上皮间质化被引量:5
- 2013年
- 目的研究THP-1来源的巨噬细胞对肝癌细胞HepG2的上皮间质化作用(epithelial—mesenchymaltransition,EMT),探讨肿瘤相关性巨噬细胞(tumor-associatedmacrophages,TAMs)在肝癌进展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将THP-1来源的巨噬细胞与HepG2细胞共培养模拟肝癌相关微环境,观察共培养后HepG2细胞的形态变化。利用免疫荧光(immunofluorescence,IF)及Western-blot检测HepG2细胞与巨噬细胞共培养后E-cadherin表达的变化(E-cadherin表达缺失是EMT的标志)。通过FlowCytomix检测分析THP-1细胞及THP-1来源的巨噬细胞培养上清中部分细胞因子表达量的差异。结果HepG2细胞与THP-1来源的巨噬细胞共培养后,其细胞形态发生明显变化,由原来上皮细胞形态转化成为一种梭形的间质细胞形态。IF及Western-blot均显示HepG2细胞共培养后Ecadherin表达明显下调。THP-1细胞激活并分化为巨噬细胞后,白细胞介素IL-8及IL-1β表达量分别增加了40倍和20倍,P〈0.01;肿瘤坏死因子TNF-a表达量增加了8倍,P=0.056。结论巨噬细胞可诱导HepG2细胞发生EMT,该作用可能与其分泌的细胞因子IL-8及IL-1β和TNF-a增高有关。
- 束平秦净秦新裕孙益红沈振斌赵骏杰
- 关键词: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