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方

作品数:44 被引量:188H指数:8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深圳市科技局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2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4篇新生儿
  • 7篇细胞
  • 6篇早产
  • 6篇早产儿
  • 6篇疗效
  • 6篇产儿
  • 5篇蛋白
  • 4篇球蛋白
  • 4篇缺氧
  • 4篇小儿
  • 4篇患儿
  • 3篇新生大鼠
  • 3篇新生鼠
  • 3篇心钠素
  • 3篇缺血
  • 3篇疗效观察
  • 3篇免疫
  • 3篇结肠
  • 3篇封堵
  • 3篇封堵器

机构

  • 42篇北京大学深圳...
  • 2篇华中科技大学
  • 2篇清华大学研究...

作者

  • 43篇赵方
  • 25篇张双船
  • 20篇曾宾
  • 16篇周于新
  • 13篇刘筱萍
  • 13篇彭华
  • 10篇徐颂周
  • 10篇刘瑞
  • 10篇胡晓艳
  • 8篇林月钰
  • 6篇钱卫疆
  • 5篇刘颖
  • 3篇聂李平
  • 2篇贺万香
  • 2篇张锦枝
  • 2篇樊娟
  • 2篇王美荣
  • 1篇金润铭
  • 1篇余振东
  • 1篇高萍

传媒

  • 5篇齐齐哈尔医学...
  • 5篇中国优生与遗...
  • 4篇当代医学
  • 4篇实用儿科临床...
  • 2篇中国当代儿科...
  • 2篇内蒙古中医药
  • 2篇中国心脏起搏...
  • 2篇罕少疾病杂志
  • 2篇岭南急诊医学...
  • 1篇中国基层医药
  • 1篇医学新知
  • 1篇海南医学院学...
  • 1篇中国妇幼保健
  • 1篇中国综合临床
  • 1篇华中医学杂志
  • 1篇宁夏医学杂志
  • 1篇青海医药杂志
  • 1篇深圳中西医结...
  • 1篇儿科药学杂志
  • 1篇实用全科医学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3
  • 4篇2010
  • 8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6
  • 5篇2005
  • 6篇2004
  • 2篇2003
  • 3篇2002
4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儿童过敏性紫癜血D-二聚体、FDP临床观察
2005年
目的通过检测儿童过敏性紫癜(HSP)血D-二聚体、FDP的变化,探讨HSP患儿血凝集功能的改变。方法应用ELISA法和反向间接血凝法分别测定60例HSP急性期患儿及正常健康儿童血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结果HSP病例组在发病初期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血浆D-二聚体、FDP均显著增高,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HSP患儿急性期体内存在凝血功能紊乱,血液呈高凝状态,为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了依据。
曾宾刘筱萍张双船赵方
关键词:血D-二聚体FDP反向间接血凝法凝血功能紊乱HSP发病初期
新生大鼠缺血缺氧后脑组织TLR-4基因的表达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观察TLR-4基因在新生大鼠脑缺氧缺血后脑组织中的表达。方法制备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动物模型。利用RT-PCR方法检测脑缺氧缺血后脑组织中TLR-4mRNA的表达。结果TLR-4在脑缺氧缺血后6h已明显升高,至12h已达高峰,较假手术组和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TLR-4基因可能参与了新生大鼠缺血缺氧后的炎症损伤过程。
徐颂周赵方周于新张双船
关键词:TLR-4新生鼠
新生儿感染性疾病中性粒细胞CD64分子变化及临床意义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观察新生儿感染性疾病中性粒细胞CD64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34例新生儿感染性疾病患儿根据其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分为败血症12例,非败血症感染22例,以同期收治的非感染性新生儿28例为对照组。采用全血流式细胞术、放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及特定蛋白分析仪比浊法分别检测三组患儿CD64指数、IL-6、CRP水平。结果败血症组CD64指数、IL-6及CRP水平均高于非败血症感染组和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非败血症感染组CD64指数、IL-6及CRP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感染组CD64指数与IL-6呈显著的正相关(P<0.01);败血症组CD64指数随病情好转而逐渐降低。结论新生儿周血中性粒细胞CD64表达水平在感染性疾病时显著升高,并随病情而变化,早期检测意义较大。
赵方王琳聂李平彭华刘瑞曾宾
关键词:感染性疾病新生儿流式细胞术中性粒细胞
缺氧缺血损伤新生大鼠大脑海马组织线粒体DNA羟甲基化水平
2019年
目的本研究检测新生大鼠缺氧缺血大脑损伤后海马组织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5-羟甲基胞嘧啶和5-甲基胞嘧啶甲基化的修饰水平差异。方法采用右颈总动脉血管结扎的方法构建新生大鼠缺氧缺血大脑损伤模型,大鼠模型随机分成3组,对照组和分别处理24h和48h的大鼠模型。提取各组mtDNA样本并采用化学氧化法结合重亚硫酸盐转的测序技术检测5hmC和5mC的水平。qPCR和Western blot验证5hmC重要调节酶(TET1,TET2及DNMT1)及呈现5hmC修饰差异的基因的mRNA水平。结果解剖发现结扎后24h和48h大鼠模型的后海马部位出现缺血。海马组织mtDNA的oxBS-Seq结果显示模型组24h、48h海马mtDNA的5hmC和5mC的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q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模型组5hmC重要调节酶TET2,DNMT1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此外,mtNDA中呈现5hmC修饰差异的CO1、APT6和ND2基因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新生大鼠缺氧缺血大脑损伤后海马组织线mtDNA的5hmC和5mC含量与正常组织存在差异。线粒体5hmC相关酶和CO1、APT6和ND2的上调提示HIE中5hmC可能与mtDNA中CO1,ATP6和ND2基因的转录调节具有调控作用。
彭华王国新林月钰赵方周于新
关键词: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甲基化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使用双歧杆菌制剂片治疗的疗效分析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观察双歧杆菌制剂片辅助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方法采用常规治疗的同时加服双歧杆菌制剂片。结果治疗组胆红素下降时间快于对照组。结论双歧杆菌制剂片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具有一定的疗效。
刘瑞赵方贺万香王美荣林月钰
关键词: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双歧杆菌制剂疗效分析治疗组
新生儿病房院内血流感染的高危因素被引量:12
2010年
目的探讨新生儿病房发生院内血流感染(BSI)的危险因素。方法对本院2008年1月-2009年4月住院的1 002例新生儿临床资料进行前瞻性研究,统一制定新生儿病房院内BSI发生的危险因素调查登记表,收集新生儿信息,包括母亲因素,同时记录院内BSI发生率、中心静脉置管应用天数和住院天数等,将符合入选条件的患儿分成院内BSI组和无BSI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院内BSI的危险因素。结果共有997例病例符合入选条件,确诊院内BSI 14例,其中导管相关血流感染8例、非导管相关血流感染6例,每1 000个住院日的感染人数为0.33,每1 000个置管日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人数为1.50。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小胎龄、低出生体质量、低5 min Apgar评分、中心静脉置管及置管时间、机械通气是新生儿病房发生院内BS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有创设备的使用和早产是导致新生儿病房院内BSI发生的最主要危险因素;有创设备的合理使用和维护是降低新生儿病房BSI发生率的有效措施之一。
曾宾樊娟刘颖赵方周于新张双船
关键词:LOGISTIC回归分析婴儿
四磨汤联合双歧杆菌制剂片口服治疗母乳性黄疸的疗效分析
2009年
目的:观察四磨汤与双歧杆菌制剂片联合治疗母乳性黄疸的疗效。方法:80例母乳性黄疸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n=40)与对照组(n=40),治疗组接受四磨汤加双歧杆菌制剂片治疗,对照组接受传统蓝光加鲁米那治疗。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2.5%和85%,两组患儿治愈时间分别为(3.2±0.8)天与(3.2±0.8)天,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两组患儿均未见严重副作用。结论:四磨汤与双歧杆菌制剂片口服联合治疗母乳性黄疸治疗方便,疗效显著,副作用小。
刘瑞李月霞赵方曾宾林月钰
关键词:母乳性黄疸四磨汤
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新生儿G-6-PD缺陷性黄疸被引量:9
2007年
目的观察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新生儿G-6-PD缺陷性黄疸的疗效,并探讨其治疗机制。方法对32例因G-6-PD缺陷导致黄疸的新生儿加用还原型谷胱甘肽静脉滴注,观察疗效,并与对照组比较。同时检测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红细胞辅酶II(NADPH)及丙二醛(MDA)含量。结果加用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组黄疸消退时间,改换血治疗例数均少于对照组。治疗组治疗后辅酶II含量高于对照组,MDA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还原型谷胱甘肽对G-6-PD缺陷性新生儿黄疸具有良好的辅助治疗效果,并可减少换血需求。其治疗机制与减少红细胞过氧化损害有关。
周于新张双船赵方
关键词:新生儿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谷胱甘肽黄疸
小剂量红霉素预防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研究
2010年
目的进行小剂量红霉素预防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观察。方法符合入选条件的早产儿68例,随机分为预防治疗组(用药组)35例和对照组33例。治疗组采用静脉滴注10mg/(kg.min)的小剂量红霉素,连用7天。其他治疗措施两组相同。结果用药组28.57%(10/35)出现喂养不耐受,低于对照组的54.54%(1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9,P<0.05)。用药组达到完全经肠道喂养的时间、黄疸持续时间、住院时间、每天大便次数均有明显差异,33例对照组有5例出现胆汁淤积性黄疸,而用药组有2例出现,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χ2=1.89,P>0.05)。两组中各有2例发生NEC,均无心律失常的发生;用药组无一例出现肝功能损害。结论小剂量红霉素预防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是安全有效的。
曾宾徐颂周胡小燕彭华赵方周于新
关键词:红霉素早产儿喂养不耐受
TOLL样受体在新生儿感染性疾病中的表达分析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 观察Toll样受体1、2、3、4在新生儿感染性疾病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它们在新生儿抗感染免疫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感染性疾病患儿外周血(感染性疾病包含有败血症、细菌性肺炎、脑膜炎、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尿路感染)和爱婴区健康新生儿对照组外周血。采用RT-PCR法测定TLR 1-4 m RNA转录水平(与h GAPDH拷贝数比较)。结果 (1)TLR 1、2、4 m RNA在感染组表达明显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TLR 3 m RNA在感染组表达较正常对照却明显下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TLR 2、TLR 4一样,TLR 1和TLR 3也参与了新生儿感染性疾病的调控,但具体信号传导途径尚需进一步研究。
徐颂周彭华胡晓艳赵方周于新
关键词:TOLL样受体新生儿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