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国柱

作品数:6 被引量:9H指数:2
供职机构:天津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天津市文化艺术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语言文字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文学
  • 2篇语言文字

主题

  • 2篇手法
  • 2篇托马斯·格雷
  • 2篇挽歌
  • 2篇墓园
  • 2篇《墓园挽歌》
  • 1篇修辞
  • 1篇修辞研究
  • 1篇亚瑟王
  • 1篇艺术
  • 1篇艺术手法
  • 1篇译本
  • 1篇音韵
  • 1篇英语
  • 1篇圣杯
  • 1篇篇章
  • 1篇骑士精神
  • 1篇骑士制度
  • 1篇主题
  • 1篇主题探究
  • 1篇文本

机构

  • 6篇天津科技大学

作者

  • 6篇赵国柱
  • 2篇孙丙堂
  • 1篇丁峻
  • 1篇夏桐枝
  • 1篇吴倩

传媒

  • 1篇作家
  • 1篇兰州教育学院...
  • 1篇天津外国语学...
  • 1篇中国轻工教育
  • 1篇中北大学学报...
  • 1篇大学教育

年份

  • 1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0
  • 1篇2009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英语图形诗的篇章象似修辞研究被引量:1
2012年
文章对英语图形诗的篇章象似修辞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具体的诗歌语境下,图形诗篇章的象似修辞作为一种艺术手法,被诗人着意使用,它不仅有助于诗歌外在形式的构建,而且有助于映衬诗歌的内容、深化和突显诗歌的中心思想、实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达到借形表意、以形传情的语用目的,即实现了诗歌的意美效果。
孙丙堂吴倩赵国柱
关键词:象似性艺术手法
托马斯·格雷与凯尔特文化的复兴被引量:2
2012年
英国抒情诗人托马斯·格雷是西方凯尔特复兴运动中的标志性人物,他的名诗《巴德》翔实地描述了威尔士最后一个巴德在民族危亡之际所留下的文化印记。该诗不仅凸显了巴德作为文化传承者和先知的重要角色,还利用凯尔特诗歌独有的韵律和特殊的印刷版式最大限度地模仿了古凯尔特口传文化表演的现场感和即时性。
赵国柱孙丙堂
关键词:托马斯·格雷口传文化
“重真”与“重美”——《墓园挽歌》两个汉译本的文体风格研究
2013年
英国诗人托马斯·格雷所写的《墓园挽歌》是英国文学史中最著名的诗篇之一。我国有多位资深翻译家翻译过该诗。本文选用了丰华瞻和黄杲炘的译文,从音韵和词汇两方面来比较两个译本的文体风格。研究表明:丰华瞻的译文因采用古体诗,读起来朗朗上口,具有节奏美;黄杲炘采用白话诗的文体,隔行押韵的交韵形式,更贴近原诗的韵律。两篇译本都尽可能用浅近平实、朴素生动的语言来表现原诗精妙的艺术风格。
丁峻赵国柱
关键词:《墓园挽歌》文体翻译音韵
从梦境到现实——谈托马斯·格雷《墓园挽歌》对西方传统牧歌的解构被引量:6
2010年
作为西方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学体裁,牧歌在18世纪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其重要标志是牧歌式的梦想的消散。在英国文学史上,牧歌的新风始于感伤诗人托马斯·格雷。他的《墓园挽歌》使用了牧歌式挽歌的叙事模式,以写实手法颠覆了传统牧歌的乌托邦冲动,为华兹华斯最终完成牧歌转型奠定了基础。通过文本细读,对牧歌式梦想的内涵、格雷开创牧歌新风的时代背景以及具体手法进行了探讨。
赵国柱
关键词:牧歌写实手法历史问题
论文学阅读中读者的作用——兼谈勒奎恩《黑暗的左手》的意义建构过程
2012年
作为文学批评四要素之一,读者在西方批评史上经历了从边缘到中心的转变。就其与文本的关系而言,可将读者大致分为三种:被动的读者、不可靠的读者和建构的读者。本文通过把读者观纳入西方文艺思潮的流变之中,揭示了不同读者观的具体成因,并以美国当代小说家勒奎恩的《黑暗的左手》为例,展现了处于批评中心的读者对文本意义的建构作用。
赵国柱夏桐枝
关键词:文本《黑暗的左手》
骑士制度的一曲挽歌——马罗礼《亚瑟王之死》主题探究被引量:1
2009年
《亚瑟王之死》是15世纪英国唯一一部享有盛誉的散文巨著,是英国散文从中世纪后期发展到当代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是一部中古英语亚瑟王浪漫传奇的不朽著作。通过对文中隐含的契约型深层结构的分析,指出马罗礼通过《亚瑟王之死》描绘了中世纪后期世人心目中完美的骑士形象。
赵国柱
关键词:亚瑟王骑士精神圣杯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