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藏涵怡

作品数:3 被引量:15H指数:2
供职机构:南京医科大学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学龄
  • 3篇学龄前
  • 3篇学龄前儿童
  • 3篇学龄前儿童弱...
  • 3篇弱视
  • 3篇儿童
  • 3篇儿童弱视
  • 1篇心理
  • 1篇心理行为
  • 1篇行为干预
  • 1篇疗效
  • 1篇干预

机构

  • 3篇南京医科大学

作者

  • 3篇胡甸萍
  • 3篇藏涵怡
  • 3篇傅东红
  • 3篇陆融
  • 3篇王洁
  • 1篇钱俊
  • 1篇林菁

传媒

  • 1篇眼科
  • 1篇中国眼耳鼻喉...
  • 1篇东南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08
  • 2篇2007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2635名学龄前儿童弱视筛查和心理行为的调查分析被引量:3
2007年
目的:分析学龄前儿童弱视的发病原因和心理行为的变化,为及早预防弱视和提高弱视疗效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采用美国伟伦公司SureS ight手持验光仪在无锡市6所幼儿园对2 635例4~6岁的学龄前儿童进行屈光检测,对屈光异常者再用1%阿托品眼液扩瞳进行视网膜检影验光以确定最佳矫正视力。矫正远视力≤0.8定为弱视。筛查同时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家长用表进行调查。结果:在资料完整的2 596例学龄前儿童中检出弱视98例(188眼),弱视检出率为3.8%。其中屈光不正性弱视71例(72.4%),屈光参差性弱视22例(22.4%),斜视性弱视5例(5.1%)。心理行为调查结果显示弱视儿童社交能力较正常儿童明显降低,行为攻击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01)。结论:学龄前儿童弱视与屈光不正密切相关,及时矫正屈光不正和心理行为干预是防治弱视的关键。
胡甸萍王洁陆融傅东红藏涵怡
关键词:学龄前儿童弱视心理行为
学龄前儿童弱视相关因素的调查被引量:11
2007年
目的探讨学龄前儿童弱视的相关因素,为群体防治弱视提供依据。设计横断面调查及问卷调查。研究对象2635例3~6岁学龄前儿童。方法采用美国伟伦公司SureSight手持验光仪在本市6所幼儿园对2635例3~6岁学龄前儿童进行屈光检查,对屈光异常者用1%阿托品眼液扩瞳检影,矫正远视力≤0.8诊断为弱视。同时对这些儿童及家长进行11项弱视相关因素问卷调查。主要指标弱视儿童的屈光不正家族史,母孕史,儿童发育史等。结果2635例学龄前儿童中,弱视98例(188眼)。在11项弱视相关因素中屈光不正家族史、早产窒息史、婴儿期眼遮盖史和儿童偏食史(肉类、鱼类)这5项与儿童弱视相关,与正常儿童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学龄前儿童弱视发生有明显的相关因素,是防治弱视的关键。
胡甸萍王洁钱俊傅东红陆融林菁藏涵怡
关键词:弱视学龄前儿童
行为干预辅助治疗学龄前儿童弱视的疗效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探讨行为干预对学龄前儿童弱视疗效的影响。方法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对120例4~6岁学龄前儿童进行评定分析。将80例弱视儿童分为研究组(40例)和弱视对照组(40例),其余40例无弱视的儿童为健康对照组。弱视儿童进行弱视治疗,并对研究组采用行为干预治疗1年以上,然后与弱视对照组进行行为因子和弱视疗效的比较。结果研究组行为干预治疗后社交退缩和攻击2个共同行为因子的评分与弱视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弱视治愈率和视力提高程度与弱视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立体视恢复率较弱视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弱视儿童存在心理行为问题,行为干预治疗有助于提高弱视治疗的疗效。
胡甸萍王洁陆融傅东红藏涵怡
关键词:行为干预学龄前儿童弱视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