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薛超

作品数:20 被引量:95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动脉
  • 5篇动脉成像
  • 5篇冠状
  • 5篇冠状动脉
  • 5篇冠状动脉成像
  • 4篇第二代双源C...
  • 4篇穴位
  • 4篇血管
  • 4篇血管造影
  • 4篇血管造影术
  • 4篇造影
  • 4篇造影术
  • 4篇腺癌
  • 4篇冠状血管
  • 4篇冠状血管造影
  • 4篇冠状血管造影...
  • 2篇丹参
  • 2篇丹参活性成分
  • 2篇丹参酮
  • 2篇电针

机构

  • 20篇中国中医科学...
  • 4篇中国中医科学...
  • 2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自...
  • 2篇哈佛医学院
  • 1篇河南中医药大...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河南省人民医...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北京协和医学...

作者

  • 20篇薛超
  • 11篇方继良
  • 8篇王小玲
  • 6篇洪洋
  • 6篇赵青
  • 6篇石凤祥
  • 6篇佟海滨
  • 6篇汪平
  • 5篇张民
  • 5篇王雷
  • 5篇王寅
  • 5篇刘军
  • 5篇周科华
  • 5篇刘保延
  • 5篇马云瑶
  • 4篇朱兵
  • 3篇宋庆桥
  • 3篇徐磊
  • 3篇杨树华
  • 3篇王群

传媒

  • 3篇中国中西医结...
  • 2篇针刺研究
  • 1篇World ...
  • 1篇中国针灸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辽宁中医杂志
  • 1篇现代肿瘤医学
  • 1篇临床和实验医...
  • 1篇中国临床保健...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 1篇国际中医中药...
  • 1篇中文科技期刊...
  • 1篇第十二次全国...

年份

  • 2篇2024
  • 2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6
  • 4篇2012
  • 5篇2011
  • 2篇2009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高通量测序筛选丹参活性成分调控人肺腺癌A549细胞lncRNA-mRNA相关性研究
2024年
目的筛选丹参活性成分隐丹参酮、丹参酮ⅡA对人肺腺癌A549细胞相关差异表达的长链非编码RNA(lncRNA)、信使RNA(mRNA),构建基因调控网络,从基因水平探索丹参活性成分调控人肺腺癌A549细胞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方法培养A549细胞,通过细胞增殖实验确认隐丹参酮、丹参酮ⅡA的有效剂量。将A549细胞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对照组、隐丹参酮组及丹参酮ⅡA组,干预24 h后,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并使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各组A549细胞中lncRNA、mRNA表达情况。通过分析隐丹参酮、丹参酮ⅡA作用的相关差异基因表达谱,对差异基因进行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细胞周期结果显示,隐丹参酮组、丹参酮ⅡA组G0/G1期细胞比例升高(P<0.01),S期细胞比例降低(P<0.01),隐丹参酮组G2/M期比例降低(P<0.01)。高通量测序结果发现,隐丹参酮能够上调4698个lncRNA,下调1557个lncRNA,上调4810个mRNA,下调5644个mRNA。丹参酮ⅡA能够上调1348个lncRNA,下调1299个lncRNA,上调4646个mRNA,下调4741个mRNA。将有差异的lncRNA和mRNA进行功能与通路富集分析显示,隐丹参酮、丹参酮ⅡA差异表达基因主要与细胞周期、自噬、AMPK信号通路、FoxO信号通路、EGFR信号通路等相关。GAS5可能是隐丹参酮和丹参酮ⅡA起到抑制作用的靶点之一。结论隐丹参酮、丹参酮ⅡA对A549细胞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存在lncRNA-mRNA差异表达基因谱,其与细胞周期及信号通路关系密切。
郑琦贺妍薛超朱广辉王学谦侯炜
关键词:隐丹参酮转录组测序
弥散加权成像联合血清CEA、TFF1、sE-cadherin对乳腺良恶性肿块的鉴别价值研究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探讨弥散加权成像(DWI)联合血清癌胚抗原(CEA)、三叶因子1(TFF1)、可溶性上皮钙黏蛋白(sE-cadherin)对乳腺良恶性肿块的鉴别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收治的81例乳腺肿块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DWI检查并记录标准化表观弥散系数(ADC),检测血清CEA、TFF1、sE-cadherin水平。以手术病理或空芯针活检病理学结果为准,分析ADC联合血清CEA、TFF1、sE-cadherin鉴别乳腺良恶性肿块的价值。结果:经病理学检查确诊恶性乳腺肿块29例(恶性组),良性乳腺肿块52例(良性组)。恶性乳腺肿块T1WI低信号影或等信号影,T2WI呈高信号影或混杂信号,DWI呈高信号影。恶性组ADC值低于良性组(P<0.05),血清CEA、TFF1、sE-cadherin水平高于良性组(P<0.05)。联合ADC值和血清CEA、TFF1、sE-cadherin鉴别乳腺肿块良恶性的曲线下面积为0.869,高于单独指标的0.677、0.681、0.654、0.581。结论:乳腺恶性肿块DWI图像呈高信号影,ADC值降低。乳腺恶性肿块患者血清CEA、TFF1、sE-cadherin水平增高,联合ADC值和血清CEA、TFF1、sE-cadherin可有效鉴别乳腺肿块性质。
马云瑶薛超刘海涛杨潇史卓胡艳
关键词:弥散加权成像三叶因子1乳腺肿块
第2代双源CT前门控冠状动脉成像与冠状动脉造影比较的初步研究
目的:探讨第2代双源CT前门控冠状动脉成像(CTCA)对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连续44例同期行第2代双源CT前门控CTCA(其中前门控序列扫描35例,前门控大螺距螺旋扫描9例)及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SCA)检...
佟海滨宋庆桥方继良赵青范洋洋马云瑶张民薛超汪平石凤祥张振鹏
关键词: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冠状血管造影术
文献传递
结肠癌CT诊断及术前评估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
2023年
探究结肠癌术前CT诊断准确率及术前分期的价值。方法 在符合研究时间段条件下对临床明确诊断为结肠癌并接受手术治疗3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分析患者术前CT扫描结果,以手术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对CT扫描有关结肠癌诊断以及分期准确性进行评估结果 本次研究中,对30例患者进行病理检查诊断结肠癌病理诊断结果显示,Ⅰ、Ⅱ、Ⅲ、Ⅳ分别为0(0.00%)、13(43.33%)、16(53.33%)、1(3.33%),CT诊断结果显示Ⅰ、Ⅱ、Ⅲ、Ⅳ分别为0(0.00%)、11(36.67%)、15(50.00%)、4(13.33%),两者相符率为93.33%(27/30)。30例患者肿瘤分布情况为:10例为升结肠癌,2例为横结肠癌,7例为降结肠癌,11例为乙状结肠癌。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CT检查结果有良好一致性,证实在肿瘤分布情况检查方面,CT检查技术有良好的的应用优势,特异性高且准确率高。结论 CT检查的主要特点就是后处理技术适用性强、检查速度比较快。在整个检查的过程中,患者的痛苦程度较轻,可以直接的将患者的病变部位、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的情况展示出来,方便做好术前准备工作。检查结果相对来说具有重复性、无创性的优势。实行结肠癌术前CT诊断的方式,能对患者结肠癌进行准确的诊断,并且进行临床针对性干预与治疗,对于术后结肠癌的实际复发率诊断率也比较高,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洪子夫马云瑶薛超
关键词:结肠癌术后复发
穴位的不同组织特性对电针针感的影响被引量:10
2011年
目的:评估穴位的组织特性(不同经络、组织、神经节段)对电针针感频率、强度及产生针感电流量的影响。方法:电针针刺21名健康志愿者,根据穴位不同组织特性配成5组:足三里vs阳陵泉(ST 36vs GB 34,不同经络)、内关vs大陵(PC 6vs PC 7,不同组织)、足三里vs水道(ST36vs ST 28,不同神经节段)、关元vs中脘(CV 4vs CV 12,不同神经节段)、足三里vs关元(ST36vs CV 4,不同组织、经络、神经节段)。电针频率为15Hz,电流量以受试者能忍受但不产生尖锐性疼痛为度,间断电针3次,通电时间共90s。记录酸感、麻木、胀满、沉重、麻刺、压感、钝痛、热感及冷感针感和产生针感的电流量,比较配对穴位间各种针感发生的频次、强度及电流量间的差异。结果:各种针感频次在配对穴位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电针针刺的9种感觉中,胀满、麻木和酸感最常见和最明显,沉重、压感和麻刺次之,钝痛、热感和冷感的发生频次均较低;部分针感强度在配对穴位间存在差别,酸感、胀满、沉重感在ST 36较ST 28更强(均P<0.05),胀满、麻木在ST 36较CV 4更明显(均P<0.01),胀满在CV 4较CV 12更明显(P<0.05);电针针刺电流量在配对穴位间相近(均P>0.05)。结论:在产生针感的电流量未见明显差异的状态下,电针针感次数与穴位的不同组织间未见明显相关,穴位间针感强度的差异可能与穴位位于不同神经节段相关。不同时间电针刺激同一穴位产生的各针感频次及其强度具有相对稳定性。
王小玲方继良周科华王寅洪洋刘军王雷薛超赵婷刘保延朱兵
关键词:电针针感穴位研究
运用fMRI观察电针关元及中脘穴相对特异性的脑功能网络被引量:16
2011年
目的:比较电针关元和中脘穴激活的脑功能区及其功能区网络连接的异同。方法:21名健康志愿者参加电针关元穴、中脘穴时的fMRI配对试验,在针刺前静息状态、留针、电针(15 Hz,3次30 s,间以1 min)、拔针后静息态采集fMRI脑功能数据,并记录电针任务后的针感。采用t检验及卡方检验分析针感,SPM 2、短程和长程"中心度"法分析脑激活功能区及其之间的功能网络连接。结果:关元穴显示更强的胀满感。电针两穴均产生了额叶内侧部的明显负激活,留针及电针能改变脑静息默认功能模式,额叶内侧回、扣带前回前下部及海马区(脑边缘叶-旁边缘叶-新皮层系统)脑功能网络出现了明显的即时针刺后效应。两穴位脑效应存在较小的差异。结论:针刺关元、中脘穴均具有对脑边缘叶-旁边缘叶-新皮层网络的调制作用,但也存在较小的差异,显示了穴位脑效应相对特异性。
方继良洪洋王小玲刘河生王寅刘军王雷薛超周科华宋明刘保延朱兵
关键词:FMRI脑功能连接穴位特异性关元穴中脘穴
第二代双源CT前门控冠状动脉成像与冠状动脉造影比较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0
2012年
目的:探讨第二代双源CT前门控冠状动脉成像(CTCA)对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连续44例同期行第二代双源CT前门控CTCA(其中前门控序列扫描35例,前门控大螺距螺旋扫描9例)及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SCA)检查的患者,按冠脉病变狭窄程度分为:无狭窄;轻度狭窄(狭窄≤50%);中度狭窄(狭窄50%~75%);重度狭窄(狭窄≥75%);闭塞(狭窄100%),将中度及中度以上狭窄定义为有意义狭窄。以SCA为金标准,分析第二代双源CT前门控CTC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及准确度,同时计算第二代双源CT前门控CTCA的辐射剂量。结果:44例患者冠脉直径2mm以上的节段共570个,其中12段图像质量较差,无法评估,可评估节段占97.89%。第二代双源CT前门控CTCA按冠脉节段计算,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准确度分别为90.18%、93.05%、76.52%、97.42%、92.47%,诊断冠状动脉有意义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准确度分别为90.14%、95.69%、75.29%、98.52%、94.98%。第二代双源CT前门控CTCA与SCA比较对冠状动脉狭窄评价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10,P>0.05),对冠状动脉有意义狭窄评价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6,P>0.05)。第二代双源CT前门控CT-CA的平均辐射剂量为(3.36±1.59)mSv,其中前门控序列扫描的平均辐射剂量为(3.99±1.18)mSv,前门控大螺距螺旋扫描的平均辐射剂量为(1.11±0.44)mSv。结论:第二代双源CT前门控成像对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度稍低于SCA,但其阴性预测值较高,同时其辐射剂量较低,可作为临床冠心病筛查的无创性检查手段。
佟海滨赵青范洋洋马云瑶张民薛超汪平石凤祥张振鹏宋庆桥方继良
关键词:冠状血管造影术
浅谈MRI安全性
MRI的安全性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一.铁磁性物质:目前MRI的静磁场场强在0.5~3.0T之间。即使是低场系统,其场强也在地磁(约0.5mT)数千倍以上。
薛超
文献传递
双能量CT双期扫描多种衍生序列在胰腺癌诊断中的应用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探讨胰腺癌诊断中双能量CT双期扫描多种衍生序列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46例胰腺癌患者,对其双能量CT行双期扫描与多种衍生序列图像处理过程进行回顾,依据病理学诊断结果,分析不同后处理图像对胰腺癌的诊断情况。结果双能量CT双期扫描结合多种衍生序列对胰腺癌的准确率为97.83%,与病理学诊断的100.00%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双能量CT扫描对胰腺癌诊断的准确率高于CT平扫的82.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期碘图、非线性融合、线性融合的绝对强化值(AEV)、胰腺-肿瘤相对强化值(REV)、对比噪声比(CN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质期REV、强化比值(ER)、CN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双能量CT双期扫描多种衍生序列联合应用能够提升胰腺癌诊断准确率。
刘海涛薛超陈瑞赵青
关键词:胰腺肿瘤吸收测定法光子
胸部高分辨CT扫描吸气不足对诊断和治疗的影响
目的:实例说明胸部高分辨CT扫描吸气不足对诊断和治疗的影响方法:追踪住院患者病程,患者女,66岁,外感后喘憋咳嗽症状加重,伴发热,咳痰,痰色黄量多,就诊于某县医院,胸部CT可见双肺毛玻璃影,以下肺为著.诊断为肺部感染,治...
石凤祥薛超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