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蔡强

作品数:3 被引量:10H指数:2
供职机构:天津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天津市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内固定
  • 3篇颈骨
  • 3篇颈骨折
  • 3篇骨折
  • 2篇掌骨
  • 2篇掌骨颈骨折
  • 1篇第5掌骨颈骨...
  • 1篇第五掌骨颈骨...
  • 1篇有限元
  • 1篇掌指
  • 1篇掌指关节
  • 1篇指关节
  • 1篇中立位
  • 1篇三维有限元
  • 1篇三维有限元分...
  • 1篇术后
  • 1篇髓内
  • 1篇髓内针
  • 1篇锁定钢板
  • 1篇斜形

机构

  • 3篇天津医科大学
  • 2篇天津医院
  • 1篇天津泰达医院

作者

  • 3篇蔡强
  • 2篇郑文源
  • 2篇孟立民
  • 2篇陆芸
  • 1篇尹梦帆
  • 1篇尹梦凡

传媒

  • 2篇山东医药

年份

  • 2篇2013
  • 1篇2012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第5掌骨颈骨折内固定方法的有限元模型比较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比较交叉克氏针、锁定钢板、单根顺行髓内针(髓内针)内固定方式对第5掌骨颈骨折的稳定性,寻找较理想的内固定方法。方法选择1例23岁健康男性志愿者,应用三维有限元软件模拟第5掌骨颈骨折内固定模型;其掌骨的形状和特性源于CT扫描图像,模型的正确性通过尸体模型验证。分别用交叉克氏针、锁定钢板、髓内针行内固定,其模型的掌骨头相同节点分别施加垂直载荷100 N,检测其骨折断面的最大相对位移。结果髓内针模型近端骨折块的最大位移为1.138 000 mm,远端骨折块最大位移为0.991 931 mm,髓内针模型远近端骨折块最大相对位移为0.146 069 mm;克氏针模型分别为0.737 305、0.598 466、0.138 839 mm;钢板模型分别为0.350124、0.289 484、0.060 640 mm。结论在骨折内固定稳定性方面,钢板模型明显优于克氏针、髓内针模型;因髓内针对关节周围组织无损伤,可降低关节炎和关节僵直的发生率,故可作为第5掌骨颈骨折的理想内固定方法。
蔡强陆芸孟立民尹梦帆郑文源
关键词:第5掌骨颈骨折内固定交叉克氏针锁定钢板髓内针有限元
日常活动中掌指关节压力变化对第五掌骨颈斜形骨折内固定术后的生物力学影响
目的:建立多个正常人类的第五掌骨颈模型,以及骨折内固定术后模型,研究不同模型在日常活动掌指关节压力下的第五掌骨颈生物力学变化,并探讨其规律。   方法:选取符合筛选条件的年轻男性及女性共10例,对每一例的研究部位均进行...
蔡强
关键词:第五掌骨颈骨折内固定术
螺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距骨颈骨折的三维有限元分析被引量:7
2013年
目的利用三维有限元法分析克氏针、螺钉内固定治疗距骨颈骨折的稳定性,为临床上研究距骨颈骨折内固定最佳力学环境提供生物力学理论依据。方法获取健康男性志愿者左足及胫腓骨远端骨CT扫描信息,利用Mimics软件对距骨行三维建模;所有数据以点云格式输出到Geomagic软件编辑,得到模型实体,把所有数据以IGES格式输出;之后导入到Ansys软件中,利用该软件对克氏针、螺钉造模并模拟距骨颈骨折模型,分别用空心螺钉、克氏针对骨折进行固定,而后分别对模型赋予单元类型和属性建立有限元模型。在模型的胫距关节的距骨关节面垂直施加2 100 N的压力进行非线性分析。结果后侧入路内固定骨折面接触压力最大为7.23 MPa,骨折间隙最小为0.199 451 mm;前侧入路内固定分别为6.991 MPa、0.249 261 mm。螺钉内固定的骨折面接触压力最大为7.23 MPa,骨折间隙最小为0.199 451 mm;克氏针分别为6.958 MPa、0.242 006 mm。多根固定的骨折面接触压力最大为7.23 MPa,骨折间隙最小为0.199 451 mm;单根固定分别为6.976 MPa、0.243 946 mm。结论利用三维有限元法可对克氏针、螺钉内固定治疗距骨颈骨折的稳定性进行对比分析,得出最适用于距骨颈骨折内固定的最佳力学环境;双螺钉由后向前固定治疗距骨颈骨折的稳定性优于其他固定方式。
郑文源陆芸孟立民蔡强尹梦凡
关键词:距骨颈骨折三维有限元内固定中立位
共1页<1>
聚类工具0